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吕进  曹婷婷  王丽萍  蒋明星  程家安 《生态学报》2011,31(16):4680-4688
在人工气候室内比较研究了灰飞虱和褐飞虱在汕优63和秀水11上的种内和种间密度效应对其主要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稻飞虱均存在显著的种内竞争,主要表现为随着密度增加,若虫发育历期延长、若虫羽化率下降、雌成虫寿命缩短、每雌产卵量下降。种内密度效应与稻飞虱种类和寄主品种有显著互作关系,灰飞虱种内竞争较褐飞虱明显,二者在适宜寄主上种内竞争更为明显。同时,两种稻飞虱存在着显著的种间密度效应,主要表现为异种存在时的促进作用,即异种共存时若虫历期缩短、若虫羽化率提高、雌虫寿命延长、每雌产卵量增加。种间密度效应也与稻飞虱种类和寄主品种有显著互作关系,两种共存对灰飞虱的有利作用显著大于对褐飞虱的有利作用,在欠适宜寄主上种间互利效应更为明显。最后,本文对稻飞虱种内和种间密度效应的机制和进化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涠洲岛42年来海面温度变化及其对珊瑚礁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涠洲岛位于南海珊瑚礁分布的北缘温度是影响其珊瑚礁生态系统发育的重要因素,对器测温度分析发现,近42年来涠洲岛海面温度(SST)与全球气候变暖呈准同步变化趋势,存在3~4年与7~8年的变化周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涠洲岛SST上升比较明显。其月平均最高SST的持续上升将使本区珊瑚生长处于一种非常敏感的边缘,加上人类活动(建筑取材、炼油、旅游、捕鱼、养殖等)对涠洲岛珊瑚礁的潜在不利影响,则可能导致珊瑚礁的退化。此外,在系统的野外调查基础上,描述了涠洲岛现代珊瑚礁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3.
南京地区棉铃虫越冬蛹滞育的解除与发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蒋明星  张孝羲 《昆虫学报》1997,40(4):366-373
南京地区棉铃虫Heliclverpa armigera (Hubner)越冬蛹滞育的解除时间及解除后发育与温度的关系等问题。结果表明,该地区越冬蛹于12月中旬前后解除滞育,12月下旬至3月上旬处于休眠状态,3月下旬至4月上旬温度上升至约10℃~12℃后眼点开始移动。发现该虫在滞育后的发育中,眼点移动前期的发育速率、发育起始温度及血淋巴总蛋白含量动态明显不同于眼点移动后期或非滞育蛹。  相似文献   
4.
土壤重金属向节肢动物的传递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传递至节肢动物,并在其体内累积。文章介绍影响重金属传递和积累的主要因子,及重金属对植食性、捕食性、寄生性、腐食性节肢动物种群及群落的影响情况。建议对影响传递与累积的机制开展深入研究,并重点从节肢动物群落生态学、行为学、生理学等角度开展更多工作。  相似文献   
5.
对烟青虫Helicoverpaasulta(Guenée)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发育历期、生存率、繁殖力进行了研究。在20℃、24℃、28℃、32℃和36℃恒温下,世代存活率分别为23.28%、37.04%、44.22%、30.21%和8.28%,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3.45、65.68、72.57、30.69和0。卵期、1~6龄期幼虫、预蛹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12.03℃、10.39℃、8.97℃、8.96℃、10.87℃、11.23℃、9.16℃、11.40℃和10.69℃,有效积温分别是47.62日度、56.46日度、44.30日度、40.57日度、26.26日度、33.94日度、64.61日度、34.50日度和202.45日度。每天4h39℃以上高温对烟青虫的存活和繁殖不利。在28℃和32℃下,湿度可影响初龄幼虫、预蛹和蛹的存活,但对历期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转Bt cry1Ab基因水稻对稻田弹尾虫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转Bt cry1Ab基因水稻克螟稻1号(KMD1)和克螟稻2号(KMD2)及其亲本非转基因水稻秀水11(XS11)为材料,于2003年9月和翌春4月,调查了KMD1和KMD2对水稻灌浆期和收割后休田期稻田土表落叶层中弹尾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KMD植株表达的cry1Ab杀虫蛋白可在稻田环境中残留160 d以上;在水稻灌浆期采用吸虫器法在稻田落叶层中采集到灰橄榄长角跳虫(Entomobrya griseoolivata)和钩圆跳虫(Bourletiella christianseni)等2种弹尾虫,其中灰橄榄长角跳虫在KMD1和KMD2稻田中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XS11稻田;在水稻收割后休田期采用网袋法采集到灰橄榄长角跳虫、钩圆跳虫、球角跳虫(Hypogastrura matura)和等节跳虫(Isotoma monochaeta)等4种弹尾虫,其中转Bt基因水稻稻田中的灰橄榄长角跳虫和球角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XS11稻田,且其植株组织残体生物量损失率显著高于XS11.  相似文献   
7.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在浙北稻区常年发生严重,在中晚稻后期常暴发成灾.病原线虫是褐飞虱短翅型成虫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之一.由于短翅型成虫数量与下一代发生和为害动态关系密切,故研究线虫对该虫主害代前一代短翅型成虫的寄生情况,有助于剖析褐飞虱成灾的规律,也可为增强线虫这一重要生物因子对该虫的控制作用提供依据.作者调查了浙江安吉1985~1998年线虫对褐飞虱主害代前一代短翅型成虫的寄生情况,讨论了线虫对该虫主害代的控制作用.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转Bt基因作物Bt毒蛋白在土壤中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商业化的转Bt基因作物获准在田间大面积种植,使其释放的Bt毒蛋白对土壤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综述了转Bt抗虫作物以植株残体、根系分泌物、花粉等形式释放的Bt毒蛋白通过田间耕作等方式进入土壤后的一些安全性问题,包括土壤活性颗粒对Bt毒蛋白的吸附作用。Bt毒蛋白在土壤中的杀虫活性、存留,土壤微生物对Bt毒蛋白的降解作用以及Bt毒蛋白对土壤生物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9.
黄韵姗  张静宇  蒋明星 《生态学报》2017,37(7):2158-2168
个体大小是昆虫种群最直观的表型之一。很多研究发现,个体大小可对昆虫的许多生物学特性产生影响,由此影响昆虫种群的发展以及所在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根据最近20多年的相关文献,综述了个体大小对种群以下几方面的影响:成虫求偶、交配、生殖力及后代适合度,飞行及与飞行相关的其他行为如觅食、空中求偶和交配,摄食能力和食料种类,竞争和防御能力,抗逆性,以及社会性昆虫的劳动分工等。通常情况下,与同种内较小个体相比,较大的昆虫在生殖、飞行、抗逆性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有助于种群适合度的提高。最后提出了几点可供此领域研究参考的建议和应用启示。  相似文献   
10.
温湿度对烟青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Guenee)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发育历期、生存率、繁殖力进行了研究.在20℃、24℃、28℃、32℃和36℃恒温下,世代存活率分别为23.28%、 37.04%、44.22%、30.21%和8.28%,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3.45、65.68、72.57、30.69 和0.卵期、1-6龄期幼虫、预蛹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12.03℃,10.39℃、8.97℃、 8.96℃、10.87℃、11.23℃、9.16℃、11.40℃和10.69℃,有效积温分别是47.62日度、56.46 日度、44.30日度、40.57日度、26。26日度、33.94日度、64.61日度、34.50日度和202.45日度。每天4h 39℃以上高温对烟青虫的存活和繁殖不利。在28℃和32℃下,湿度可影响初龄幼虫、预蛹和蛹的存活,但对历期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