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雅鲁藏布江流域维系着丰富而独特的生物资源, 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区域。然而, 该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的调查却极不充分。本文于2015年10月和2016年3月对雅鲁藏布江干流(朗县至墨脱段)和主要支流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 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等对群落多样性格局进行解析。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70种, 隶属于5门8纲20目92科, 包括昆虫纲246种, 寡毛纲14种, 腹足纲4种, 其他动物6种。春季和秋季分别采集到底栖动物184种和214种, 优势种均以喜清洁和冷水的水生昆虫为主, 包括四节蜉属一种(Baetis sp.)、花翅蜉属一种(Baetiella sp.)、蚋属一种(Simulium sp.)、小突摇蚊属一种(Micropsetra sp.)和短石蛾属一种(Brachycentrus sp.)等。全流域平均密度为939.1 ind./m2,sp.)等。平均生物量为5.44 g/m2。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密度和多样性在季节和区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支流的多样性显著高于干流。典范对应分析显示, 海拔、流速、河宽和底质类型等环境因子是影响雅鲁藏布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素, 而大峡谷地区多变的气候类型和地理阻隔是造成群落变化的根本原因。本研究可为雅鲁藏布江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评估和环境监测提供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熊晶  谢志才  蒋小明  胡炜  张堂林  舒少武 《生态学报》2011,31(23):7112-7118
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对转基因鱼试验湖泊铜锈环棱螺的种群生态学进行了周年研究.铜锈环棱螺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8.96个/m2和17.33 g/m2,丰度最高值出现在4月(34.29个/m2和54.51 g/m2),其次为12月(25.1个/m2和36.18g/m2).试验湖泊中铜锈环棱螺在4-7月繁殖,种群中含有4个年龄组,其中2008年龄组占绝对优势.铜锈环棱螺壳长-体重方程为:lg Ww=2.8791 x 1g SL-3.4227,使用瞬时生长法测算试验湖泊铜锈环棱螺的周年生产量,带壳湿重为12.72g·m-2·a-1,去壳干重为0.74 g·m-2·a-1,P/B系数为0.42.估算试验湖泊2005年至2009年铜锈环棱螺生产量(去壳干重)分别为2.24,2.49,1.50和0.74 g·m-2·a-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总氮对铜锈环棱螺的次级生产量有显著影响,转基因鲤的捕食压力也可能是影响铜锈环棱螺生产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青海湖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青海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及关键驱动力,于2011—2012年分4次对青海湖区主体湖、3个子湖和5条入湖河流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8个分类单元,隶属于3门5纲15科,主体湖区、咸水和淡水子湖及入湖河流分布有9、5、9和15种;它们的密度分别为455.8、1562.7、741.3和331.2 ind./m2;生物量为1.18、3.70、2.75和4.53 g/m2。优势度分析显示,喜盐摇蚊为主体湖区绝对优势种(占总密度的83.32%)。Surfer模拟显示,主体湖区东南部沿岸带的密度和生物量最高,湖心区最低;高峰值主要出现在布哈河、菜挤河等大型河流入湖的河口附近。CCA分析表明:青海湖区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主要受水体pH、水深、总氮和盐度等环境因子的驱动。  相似文献   
4.
鱼类资源保护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历史资料整理和野外调查发现,1960—2019年,黄河流域共分布鱼类16目35科201种。其中,鲤形目物种数最多,占比60.7%;鲈形目次之,占比10.0%。1960—1980年分布鱼类15目28科182种;1980—2019年分布鱼类10目23科112种。源区、中游和下游鱼类物种总数显著降低,上游河段略有升高。两个时期间源区、上游、中游和下游的鱼类物种相似度指数分别为34.2%、46.0%、42.4%和35.7%。依据鱼类摄食偏好将黄河鱼类划分为8个食性同资源种团:着生藻类食性、草食性、浮游植物食性、浮游动物食性、杂食性、水生昆虫食性、软体动物食性和鱼食性。相较1960—1980年,1980—2019年间黄河流域水生昆虫食性鱼类占比显著降低;着生藻类食性、草食性、浮游植物食性、杂食性和鱼食性鱼类占比显著升高。1960—1980年,水生昆虫食性鱼类在源区和上游占比较高,于海拔2000~3000 m的河段开始沿河流连续统降低;而鱼食性鱼类在源区和上游占比较低,于海拔2000~3000 m的河段开始沿河流连续统升高。1980—2019年,水生昆虫食性鱼类占比自源区沿河流连续统呈线性降低趋势;鱼食性鱼类占比自源区至中游升高,在下游降低。梯级水电开发、水质污染、流量不足、酷鱼滥捕和外来鱼类入侵是造成黄河鱼类食性同资源种团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