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草床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森  范航清  邱广龙  石雅君 《生态学报》2010,30(9):2443-2453
海草床是热带和温带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是许多海洋动物的栖息地、生存场所和食物来源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0世纪以来,全世界的海草床衰退严重,仅1993年到2003年间约有2.6×104km2消失,达到15%,开展海草床的生态恢复已迫在眉睫。总结了海草床衰退的原因及恢复的主要方法。海草床衰退的原因包括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草床恢复的方法包括生境恢复法、种子法和移植法。移植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可分为草皮法、草块法和根状茎法。比较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即(1)生境恢复法投入少、代价低,但周期长;(2)种子法破坏小,但种子难收集、易丧失、萌发率低;(3)草块法成活率高,但对原海草床有破坏作用;(4)根状茎法节约种源,但固定困难。因此,海草床恢复的具体方法取决于种源地、移植地及恢复的目标。我国的海草研究与恢复尚处在起始阶段,移植法应是目前我国海草床恢复的首选方法。就未来我国海草恢复的关键技术和研究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春干  刘素青  范航清  代华兵 《生态学报》2012,32(14):4329-4342
现有红树林空间动态分析多是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其面积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着重于面积变化的定量分析和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对其变化的发生途径缺乏深入分析,也不研究其斑块数量的变化动态。由于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红树林由成百上千甚至更多空间上相互分离的斑块组成,各斑块边界和面积变化动态构成了区域红树林整体的空间分布变化动态,因此,只有深入摸清各个斑块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才能对区域红树林整体变化情况作出全面、详细和准确的分析评估。提出了基于斑块的红树林空间演变机理分析方法,首先通过两期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提取红树林空间分布信息,在GIS支持下采用叠置分析方法,根据前、后两期各个斑块的空间位置、形状和面积变化情况以及图像表征,逐一分析确定每个斑块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即变化原因,包括自然过程、围垦、养殖塘和盐田建设、工程建设和人工造林5种)和变化途径(即变化类型,包括稳定、扩张、萎缩、碎化、消失和新增6种),在此基础上构建斑块数量和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变化途径状态矩阵,通过总驱动量、总驱动率、净驱动量、净驱动率、趋势驱动率、总流量、总流率、净流量、净流率、趋势净流率和作用力等系列指标定量地评估红树林斑块数量和面积的变化动态。该方法不但能够定量地表达了各个驱动因子对红树林斑块数量和面积变化的影响程度,而且能够准确地阐明了红树林斑块数量和面积发生变化的途径,并且还能够准确地反映了每个驱动因子通过何种途径影响斑块数量和面积的变化,实现了红树林空间动态变化分析的定位化、定量化和精确化。  相似文献   
3.
刘文爱  范航清 《生态学报》2011,31(23):7320-7324
广州小斑螟是红树林的一种灾害性的食叶害虫.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对广州小斑螟的发生和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龄级的增加,取食量增大;在不同样地不同滩位的虫口密度差异性规律不同;在单株白骨壤的不同方位虫口密度差异显著,正南方向虫口密度最高,正西、正北虫口密度最低;在单株白骨壤的中上部明显高于下部;广州小斑螟大龄幼虫较耐水淹,水淹6h的死亡率为0;不同地区温度的差异可导致广州小斑螟的发育进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近60年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生态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生态区6个市(县)的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9年气象资料以及海平面资料,分析近60年来该生态区基本气候要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海平面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红树林的影响,并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区域红树植物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北部湾红树林生态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升高,高温日数增多,低温日数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多数市(县)变化趋势不明显;年霜冻日数减少;热带气旋影响个数减少但平均强度呈微弱增大趋势;大风日数减少;海平面呈缓慢上升趋势。根据RegCM4区域气候模式预估,未来40年(2021-2060年),在RCP4.5情景下,相对于参照时段(1986-2005年),该生态区年平均气温将上升0.9-1.4℃,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升高,高温日数增多、低温日数减少;年降水量将增多1%-2%;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增多;霜冻日数减少;预计未来30年,广西沿海的海平面较2019年上升40-160mm。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的升高以及冬季低温日数和霜冻日数的减少将有利于热带红树植物的北扩;夏季高温导致的蒸发加剧及夏秋季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增多,可能加剧红树林病虫害。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海平面上升和人为影响等多重作用会对红树林分布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导致红树林生态退化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5.
赖廷和  何斌源  范航清  周如琼  杨艳 《生态学报》2011,31(11):3044-3053
摘要: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不同Cd胁迫处理(时间和水平)对红树蚬(Geloina coaxans (Gmelin))的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等3种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高浓度组(4.00 mg?L-1和8.00 mg?L-1)在较短的暴露时间即出现SOD 活性显著诱导,而低浓度组则需要更长的暴露时间。所有处理组的CAT活性均先受诱导而后抑制,但去除胁迫后低浓度组活性上升,高浓度组则持续下降。低浓度处理组在胁迫初期MDA含量上升,但随后下降至较低水平;高浓度处理组MDA含量上升稍为滞后,但随后上升至较高水平。在消化酶方面,Cd对红树蚬胃组织淀粉酶的影响基本上表现为抑制;在胁迫初期脂肪酶活性受到显著诱导,随着胁迫时间延长酶活性则下降,同时胁迫解除后不同程度恢复;对蛋白酶的影响效应规律性不明显。显著的效应-剂量间相关关系存在于特定时间的SOD活性(1d),CAT、淀粉酶活性和MDA含量(7d和恢复6d)。本文还探讨了这些指标作为生物标记物应用于监测海洋重金属污染的可能性。 关键词:红树林;红树蚬;Cd胁迫;消化酶;抗氧化酶;脂质过氧化  相似文献   
6.
采用收获法和改进的Zieman标记法,测定了2007年11月广西北海竹林海草床二药藻(Halodule uninervis)、矮人叶藻(Zostera japonica)和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三个种群的生物量和叶片生产力.结果表明:(1)总生物量是二药藻(198.99±22.19 g DW m-2)>矮大叶藻(184.89±21.24gDW m-2)>喜盐草(110.71 ±12.23 g DW m-2);(2)二药藻、矮大叶藻、喜盐草地下部分生物量占各自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69.68%,47.59%,56.33%;(3)幼叶、成熟叶、衰老叶的生物量分别是矮大叶藻9.99 ±0.33 g DW m-2,26.24 ±2.34g DW m-2,38.02±1.94g DW m-2;喜盐草7.31±1.50g DW m-2,21.19±6.25 g DW m-2,19.85±3.05 g DW m-2:(4)矮大叶藻的叶片生产力(2.05±0.15 g DW m-2·d-1)大于二药藻(0.34±0.37 g DW m2·d-1).提出了根据幼叶和衰老叶生物量比值预测种群消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海岸守护神     
红树林、珊瑚礁、盐沼和上升流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四大海洋生态系统。许许多多的海洋生物依赖于红树林生长,它们跟红树植物一道有机地构成了地球上一类独特的生态系统,其中一种生物消失就可能引起与之相关的几个物种的衰亡。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的殃及人类的全球十大环境祸患中,与红树林生态系统有关的包括:土壤遭到破坏、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相似文献   
8.
贝克喜盐草( Halophila beccarii)是当前全球面临灭绝风险的10种海草之一,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列为易危( VL)种。由于贝克喜盐草生境的特殊性(受涨退潮影响的潮间带)及个体十分纤小且易被沉积物覆盖,加之种群更新速率极快,导致通常难以被发现。据报道,贝克喜盐草仅在我国的广西、广东、台湾、香港、福建和海南6个省(区)有小面积的分布。该研究首次报道了位于海南东寨港的贝克喜盐草海草的分布、群落基本特征以及生境概况。结果表明:与国内其它地区的贝克喜盐草相比,调查期间东寨港的贝克喜盐草面积较大,为15.4 hm2;密度适中,为(10394±576)茎.m-2;覆盖度较低,为~5%;生物量较低,总生物量仅(9.224±1.151) gDW.m-2,地上生物量为(2.339±0.245) gDW.m-2,地下为(6.886±1.055) gDW.m-2,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之比值较低(0.34);叶片较小,叶长为(4.83±0.87) mm,叶宽为(1.44±0.21) mm,调查时在植物体上未发现有花或果,但在沉积物中发现有一定数量的贝克喜盐草种子(2105±664)粒.m-2。该研究区的海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水体污染。建议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应把海草也作为重点保护对象。  相似文献   
9.
海岸红树林地沙丘移动对林内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沙丘在广西北海大冠沙白骨壤红树林内的移动,破碎了原有的平滩,形成了埋没滩、过渡滩、侵蚀滩3种沙化滩涂生境。比较研究了不同滩涂生境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差异。结果表明:除藤壶外,研究地点共有大型底栖动物31种。平滩跟其它滩涂生境间的动物群落相似度都小于0.5,表明沙丘移动使原有底栖动物群落异质化。沙化不仅使原有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下降了35.1%,74.68%和89.76%,而且还降低  相似文献   
10.
于2012年4月-2013年4月调查了广西珍珠湾地区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 Ascherson)种群的基本属性及土壤种子库储量。结果表明,不同月份间该种群的面积、覆盖率、直立茎密度、生物量、繁殖器官密度等属性差异明显,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各个属性出现峰值的日期有所不同,面积、覆盖度、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最高峰值出现在10月底,而直立茎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峰值最高峰值出现在8月初。贝克喜盐草珍珠湾种群有明显雌蕊先熟现象,雌花发育高峰期(8月初,5404 朵/m2)早于雄花发育高峰期(8月底,2189 朵/m2)。而果实高峰期(4125 个/m2)为10月份。地上与地下生物量之比值(1.95-0.53)随种群的发育而逐渐减小,基于此比值可判断贝克喜盐草种群所处的发育阶段。在生长高峰期,贝克喜盐草种群有较大的分布面积(21.4 hm2)、较高的覆盖度(55%)、直立茎密度(21602 茎/m2)及生物量(70.583 g/m2干重)。贝克喜盐草果实含种子为1-4粒(平均为2.22粒);1月、3月和4月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别为5749、5652、2728 粒/m2,3-4月期间土壤种子库种子损失率高达104 粒 m-2 d-1。尽管贝克喜盐草有较高的种子产量(10月份,9158 粒/m2)和较快的生长速度,但由于土壤种子库中种子损失严重且种子萌发率较低以及人为干扰对其生境的强烈干扰等因素,因此可能会对次年的种群更新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