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四湖泊营养类型与轮虫群落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湖北梁子湖水系不同营养类型(中营养型、富营养型)4个湖泊中轮虫的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周年研究,分析比较了不同营养类型湖泊的轮虫种类组成、分布、优势种组成、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轮虫的种类数、物种多样性与营养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轮虫密度大体上随营养水平提高而增大,富营养化引起轮虫空间异质性降低,受污染湖泊与非污染湖泊轮虫种类数、寡污性种类数及分布差异尤为明显。用多样性指数评价湖泊营养状态与TLIc方法一致。  相似文献   
2.
东湖位于武汉市武昌东郊,由郭郑湖、汤林湖、庙湖、牛巢湖等多个湖区组成,总面积为4万7千多亩。郭郑湖、汤林湖为东湖渔场经营的湖区,按生产计算为2万2千亩。由于有生活污水流入,湖水中营养元素丰富,总氮为  相似文献   
3.
我国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仔稚鱼培育历史将近20年,目前成活率总体上还不高且有很大的波动性[1-5],与原产地美国本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影响了我国匙吻鲟养殖业的发展.仔稚鱼培育是匙吻鲟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Tania,et al.  相似文献   
4.
测定鲢(Hypophthalmichthy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鱼种在天然条件下肠管饱满度指数与水温及溶解氧的关系,在实验条件下鱼的排空率。根据修正后的Bajkov公式(D=C24·A/n)估计鱼的日摄食量。两种鱼在天然条件下具昼夜摄食节律,它们的摄食高峰在下午16—19时,低谷在清晨4—7时。鲢日粮为其体重12.81—23.08%;鳙为8.91—14.63%。它们的摄食强度随溶解氧的升高而加强,反之则下降。  相似文献   
5.
不同夏季水位时黑龙滩水库的理化性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黑龙滩水库夏季不同水位时理化性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以及外源性输入和理化性状在库区的变化过程比较分析,得出高水位时输入水中Mg,Ca,So,No^-3,TN,硬度及电导率均显著高于低水位时,而CODCr和NH^+4含量则显著低于低水位时;高水位时理化指标在库区的变化幅度比低水位时高,说明高水位时生物活动强度比低水位时高。  相似文献   
6.
在分类学上,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Girard))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螯虾科,原螯虾属[1]。克氏原螯虾为外来物种,原产于北美洲,主要分布在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1930年引入日本,约在20世纪40年代由日本引入我国南京[2],由于食性广、繁殖快、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现在已成为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一些水域虾类资源的优势种群。克氏原螯虾具有掘洞的习性,洞穴在其生活史中是重要的环境要素,因此人们一直担心其对江河大堤和水库大坝会造成危害[3]。国外对克氏原螯虾的穴居行为以及对农田的危害作过一些研究[4—6],但国内类似的研究以及有关克氏原螯虾对水利工程影响的研究尚属空白。作者就克氏原螯虾掘洞生态习性及其对堤坝工程安全影响开展了初步研究,以期为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其不利影响和根除隐患,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提供一些科学的决策依据。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域研究区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五省一市,该区域克氏原螯虾种群分布较多,洪水发生频率较高。研究水体为江河、湖泊、水库、塘堰和沟渠,重点研究长江干流荆江段、鄱阳湖、洞庭湖、三湖连江水库...  相似文献   
7.
主成分分析方法在鲢鱼种生长体征指标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鱼类的生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生长时不单长度增长、体积增大,还伴随着体内生理状况的变化,生长不仅表现为种的遗传性,而且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鱼类生长过程中的特点通常用个别体征指标,如长度、重量的变化来描述,体高则很少考虑到(陈佩熏等,1965;,1953,1972;1959),其实不论从哪一指标来反映都不全面。鱼体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长度增长、重量增加,而且鱼体的高度也增大,它们各自的增长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并且每种鱼类的这种联系都有自己的特点。采用体征的多指标变化来描述鱼类的生长规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特别是在  相似文献   
8.
论鲢、鳙对微囊藻的消化利用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1980年—1985年7—8月在水温30℃,溶氧8mg/L以上,pH值7—8,光照度2800lx的限制摄食量条件下,鲢、鳙鱼种对微囊藻干物质的消化率分别为29.45±4.37、26.07±2.15%;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39.20±3.44、33.71±2.93%;脂肪消化率分别为34.03±5.38、30.29±2.16%;碳水化合物消化率分别为36.61±4.15、30.39±2.81%。鱼种对微囊藻日需量分别为其体重的54.44和60.53%。鱼的生长与其生活水体中藻类的初始浓度有密切关系:(1)藻类浓度在0.4—0.8g/L时鲢、鳙分别增重1.55—7.41和0.78~6.21%;(2)藻类浓度在1.0—1.3g/L时鲢、鳙分别减重2.0—5.9和2.2—8.3%。0.8g/L为鲢、鳙滤食微囊藻的最大浓度。  相似文献   
9.
鲢、鳙肌肉生化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同一季节收集的不同体长组的鲢、鳙肌肉的生化成分,随着鱼体的增长水分含量逐渐下降,而脂肪含量则逐渐增加,蛋白质、无氮浸出物及灰分变幅不大,且与体长变化无明显的从属关系;同一体长组的鳙肌肉水分高于鲢,而脂肪含量则低于鲢,蛋白质、灰分、无氮浸出物含量差异不大。同年收集的1~+及2~+龄鲢、鳙的肌肉生化成分随着季节的延续,水分含量逐步下降,蛋白质及脂肪含量逐步上升,无氮浸出物及灰分含量变化不大;1~+龄鱼水分含量比2~+龄鱼高,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则比2~+龄鱼低,其余成分含量差别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中华鲟、白鲟组织生化成分分析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Cray)隶属鲟形目、鲟科,在生态类群中属河海洄游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也见于渤海(烟台)、黄河下游、钱塘江、闽江及珠江等水域。白鲟(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隶属鲟形目、白鲟科,也是一种河海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中,自四川宜宾至江苏崇明,有时见于大型湖泊(如洞庭湖)。对于这两种我国特有、珍稀、大型的经济鱼类的形态,解剖、地理分布及生态等方面许多研究者曾作过大量的工作,积累了系统的资料(张春霖1928、伍献文1929、伍献文等1963年、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研究组1973、四川省长江水产资源调查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