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纪芳  陈博磊  梁勇 《微生物学报》2018,58(12):2078-2086
除最小的甘氨酸外,所有的氨基酸(amino acid,AA)都有手性,以D-氨基酸(DAA)或L-氨基酸(LAA)形式存在。DAA广泛存在于各类生物中,尤其是细菌。DAA虽没有参与蛋白质合成,但DAA尤其是非典型DAA在细菌生理中具有很多特殊功能。在结构性能方面,DAA是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重要组分,并参与组成某些非核糖体合成途径产生的生物多肽,少数细菌能产生含有D-Glu的γ-聚谷氨酸。对细胞个体而言,DAA能调节细菌表面电荷和自溶素活性,抑制细菌芽胞萌发,调节稳定期细胞壁的重塑及调节病原菌的毒力等。对细菌群落而言,DAA对生物膜的解聚和细菌生态也具有调控作用。此外,某些DAA还能直接作为营养支持某些细菌的生长,而有的DAA则具有抑菌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DAA在细菌生理过程中发挥多项功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使用小剂量(0.6 mg/kg)阿替普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溶栓时间窗内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0.9 mg/kg)和小剂量组(0.6 mg/kg),每组20例,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1小时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和溶栓后24小时做头颅CT排除脑出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标准剂量组有效率为80.00%,小剂量组有效率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剂量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0%,高于小剂量组的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小剂量(0.6 mg/kg)与标准剂量(0.9 mg/kg)溶栓效果相当,安全性较好,出血事件发生率较低,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选用小剂量。  相似文献   
3.
苏云金芽胞杆菌幕虫亚种T02菌株的伴胞晶体在芽胞外壁内侧形成,呈现晶胞粘连的现象。在此菌株中克隆了cry26Aacry28Aa两个基因,并对晶胞粘连现象与质粒的相关性做了系统研究。通过消除幕虫亚种T02菌株的质粒,得到了仅消除cry26Aa所在质粒的菌株BMB1151和无质粒的菌株BMB1152。通过穿梭载体将cry26Aacry28Aa两个基因分别和同时转化无质粒突变株BMB1152并表达,形成的晶体与芽胞独立存在不能粘连,表明在幕虫亚种染色体背景下仅仅cry的表达不能形成晶胞粘连现象,从而推断晶胞粘连现象可能与幕虫亚种两个基因所在的质粒有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将cry26Aa在仅消除cry26Aa所在质粒的突变株BMB1151中表达,形成的晶体与芽胞也分别独立存在不能粘连,从而进一步推断幕虫亚种晶胞粘连现象与cry26Aa所在质粒有关。  相似文献   
4.
5.
双歧杆菌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歧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内最重要的生理性细菌之一,参与宿主的多种生态效应和生理作用,对维持宿主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双歧杆菌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及其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研究进展,并对肠黏膜免疫系统做了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6.
灭活的双歧杆菌对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灭活的双歧杆菌对小鼠血清中I-—1β、IL-6和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造成免疫低下动物模型,分别以新鲜BS肉汤培养基、耗尽培养上清(SCS)以及灭活的和活的双歧杆菌菌液进行灌胃。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6和IFN-γ的含量。结果:灭活的双歧杆菌与双歧杆菌活菌均可提高免疫低下小鼠血清中IL-1β、IL-6和IFN-γ的含量,二者的作用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SCS也具有一定的免疫促进作用,但与双歧杆菌活菌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灭活的双歧杆菌具有与双歧杆菌活菌相同或相近的免疫学活性,两者均可提高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7.
羧甲基茯苓多糖的制备及体内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羧甲基茯苓多糖的制备方法及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 :选择性氧化茯苓菌发酵液得羧甲基茯苓多糖 ,检测三个剂量的羧甲基茯苓多糖 (2 mg/ ml、4mg/ ml、6mg/ ml)对 H2 2 荷瘤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和 NK细胞杀伤活性以及血清中 TNF-α含量的影响。结果 :羧甲基茯苓多糖三个剂量组均可提高荷瘤小鼠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和 NK细胞杀伤活性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中剂量组抗肿瘤的效果显著 ,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羧甲基茯苓多糖三个剂量组均可提高荷瘤小鼠血清中 TNF-α的含量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但三个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结论 :羧甲基茯苓多糖可改善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 ,具有抗肿瘤作用 ,且功效与作用剂量间有一定的关系 ,在最佳剂量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8.
苏云金芽胞杆菌幕虫亚种T02菌株的伴胞晶体在芽胞外壁内侧形成,呈现晶胞粘连的现象。在此菌株中克隆了cry26 Aa和cry28 Aa两个基因,并对晶胞粘连现象与质粒的相关性做了系统研究。通过消除幕虫亚种T02菌株的质粒,得到了仅消除cry26 Aa所在质粒的菌株BMB1151和无质粒的菌株BMB1152。通过穿梭载体将cry26 Aa和cry28 Aa两个基因分别和同时转化无质粒突变株BMB1152并表达,形成的晶体与芽胞独立存在不能粘连,表明在幕虫亚种染色体背景下仅仅cry的表达不能形成晶胞粘连现象,从而推断晶胞粘连现象可能与幕虫亚种两个基因所在的质粒有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将cry26 Aa在仅消除cry26 Aa所在质粒的突变株BMB1151中表达,形成的晶体与芽胞也分别独立存在不能粘连,从而进一步推断幕虫亚种晶胞粘连现象与cry26 Aa所在质粒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