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近海多种重要渔业资源处于不同程度的衰退状态,而短蛸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迅速的特点,在我国近海经济渔获产量中占重要地位。然而,有关短蛸的栖息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尚缺乏研究,不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其资源。本研究根据2011年和2013—2017年春季海州湾的渔业资源和环境因子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广义提升回归模型3种机器学习方法分析了短蛸的栖息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随机森林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在3种模型中优势较大,选择该模型进行分析表明,底层水温、水深和底层盐度对短蛸的栖息分布有较大影响。短蛸的相对资源密度随底层水温、水深和底层盐度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根据FVCOM模型模拟的环境数据,应用随机森林模型预测了短蛸在海州湾海域的栖息分布,发现短蛸主要分布在34.5°—35.8° N、119.7°—121° E之间的海域。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12种饵料鱼类耳石大小与体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在胶州湾海域进行的逐月定点底拖网调查,选择12种常见的饵料鱼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最小二乘法分析了每种饵料鱼类的体长与耳石形态大小(包括耳石的长度、宽度、长半径和短半径)的关系,并建立回归方程,旨在为深入研究高营养级鱼类的摄食生态和食物网营养动力学提供基础资料.研究表明,12种饵料鱼类的体长与体重均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P<0.05),回归系数b值在2.871-3.371,平均值为3.159+0.110 (95% CL),b值最小的鱼种是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最大的是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经检验,鲮Liza haematocheilus和箭鱼衔Callionymus sagitta的b值与3无显著差异(P<0.05),属等速生长;李氏鱼衔Callionymus richardsonii和六丝钝尾虾虎鱼的b值显著小于3 (P<0.05),属负异速生长;其余8种鱼类的b值均大于3(P<0.05),为正异速生长.方差分析表明,12种鱼类的体长与耳石各个形态参数的回归关系均极显著(P<0.01).在所有48个回归方程中,有37个方程的决定系数R2值大于0.8,拟合效果较好;有9个回归方程的R2值在0.7-0.8;其余2个回归方程的R2值小于0.7,拟合效果略差.其中,各方程拟合效果最好的是六丝钝尾虾虎鱼,其R2值均接近于1.通过比较同种鱼类各个回归方程的R2值可知,在这12种饵料鱼类中,多数鱼种体长与耳石长度和宽度的拟合效果要略好于体长与耳石半径的拟合效果,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测量耳石的长度和宽度来推算饵料鱼类的体长等形态参数.另一方面,由于多数鱼类的耳石比较脆,尤其是耳石的两端更容易破损,因此与耳石长度相比,耳石宽度与体长的回归方程更加适合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3.
胶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崇良  徐宾铎  任一平  薛莹  纪毓鹏 《生态学报》2011,31(17):5071-5080
根据2009年4个季度月在胶州湾潮间带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利用Brey经验公式、Tumbiolo 和 Downing模型以及Brey估算模型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胶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在5.3-29.9 g AFDW · m-2 · a-1之间;不同季节次级生产力存在较大差异,以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年均次级生产力在潮区间的分布从高至低依次为低潮区E,中潮区B、C、D和高潮区A,不同季节和不同估算方法的结果稍有差别。春季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最高的潮区为潮区D,夏、秋季均为潮区E,冬季为潮区B。贝类养殖活动是影响本海域次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应用不同经验模型的次级生产力估算结果未取得一致:春季3个估算值间存在明显差异;夏季Brey经验公式与Brey模型估算值基本一致,Tumbiolo 和 Downing模型估算值偏低;秋、冬季Tumbiolo 和 Downing模型与Brey模型估算结果相近,Brey经验公式估算值偏高。Wilcoxon检验表明3种方法对次级生产力的估算值差异显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种类组成和海域水温特征可能是造成不同模型次级生产力估算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海洋生态系统的营养动力学是决定渔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也是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重要基础。为了评估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对海州湾5种关键饵料生物被摄食的影响,本研究基于2011和2018年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和胃含物分析数据,构建了Delta-GAMMs模型,选择细螯虾、日本鼓虾、枪乌贼、小黄鱼和口虾蛄5种关键饵料生物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出现频率百分比和捕食压力指数筛选其主要捕食者,基于方差膨胀因子和全子集回归筛选影响5种关键饵料生物被摄食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5种关键饵料生物在捕食者食物中的出现频率范围为8.5%~42.2%,重量百分比范围为4.2%~40.9%。Delta-GAMMs二项模型和正态模型的平均偏差解释率分别为16.1%和23.8%。捕食者体长、捕食者种群密度和底层水温是影响饵料生物-捕食者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其中,捕食者体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关键饵料生物的被摄食率和被摄食量均随捕食者体长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关键饵料生物的被摄食率和被摄食量随着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此外,底层水温、水深、纬度和底层盐度等环境因素对种间营养关系的影响,因饵...  相似文献   
5.
合理的调查采样设计及优化可以降低调查费用,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实现调查采样效益的最大化。本研究量化了调查费用,在考虑估计准确度基础上,将调查费用作为评价指标加入到采样设计优化中,应用计算机模拟重抽样方法和模拟退火算法进行航线规划。基于2013—2015年春、秋季海州湾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使用克里金插值法模拟了该海域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在春、秋季的相对资源量分布,作为其分布的“真值”。应用分层随机抽样模拟不同样本量下的调查采样,估计各目标鱼种的资源量指数,以相对偏差(RB)的绝对值来评价目标鱼种资源量指数估计的准确度,以调查费用、超标概率作为费用评价指标,以综合评价指标(IEI)作为衡量准确度和费用的综合指标。结果表明: 各鱼种资源量指数估计的RB值随样本量增加而降低,但各鱼种的RB值不同。不同评价指标确定的最优站位数不同,按RB值确定的最优站位数较高,调查费用超过预算;按调查费用确定的站位数较低,但无法有效保证资源量指数估计的准确性;按IEI确定的最优站位数处于中间水平,能兼顾调查费用和资源量指数估计准度。综合考虑调查费用和航线规划的采样设计不仅能确定最优站位数,还可以确定调查设计的站位空间位置、站位调查顺序和调查费用。调查者可以根据实际费用预算,从模拟方案中选择费用低、RB低的理想采样设计方案开展调查。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近海多种传统经济渔业资源的衰退,六丝钝尾虾虎鱼已成为海州湾等海域的优势鱼种之一,并在海洋食物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2011年和2013—2016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基于线性混合模型研究了海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的摄食习性以及影响其摄食的主要因素,并对其摄食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海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以虾类、双壳类、端足类等14个饵料生物类群为食,其中端足类、虾类、双壳类、蛇尾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从饵料生物种类来看,六丝钝尾虾虎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7种,优势饵料生物有钩虾、细螯虾、独眼钩虾、彩虹明樱蛤和鲜明鼓虾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表明,海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的摄食强度受体长、水深、季节、底层盐度的显著影响,其中,摄食强度与水深和底层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春季的摄食强度显著高于秋季。聚类分析表明,以体长70 mm为界,可将六丝钝尾虾虎鱼划分为食性差异较大的两个体长组,其摄食随体长的变化主要与自身摄食能力与饵料生物丰度的变化有关。摄食策略分析表明,六丝钝尾虾虎鱼的营养生态位具有较高的表型间成分,对食物的种内竞争较低。本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六丝钝尾虾虎鱼的生活史特征,并为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冬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2011年冬季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和环境调查数据,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多元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冬季捕获鱼类共60种,隶属于10目34科51属,以暖温性和暖水性底层鱼类为主.站位间物种丰富度指数介于1.14 ~ 2.84,多样性指数介于1.08 ~2.64,均匀度指数介于0.41~0.83之间.经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MDS)分析,该海域鱼类群落在空间上可分为站位组Ⅰ(35° N以北水域站位)、站位组Ⅱ(靠近湾顶的近岸水域站位)和站位组Ⅲ(35° N以南水域站位).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在站位组间及两两间的比较均差异极显著(R=0.45 ~0.91).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底层水温、水深和表层盐度是影响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冬季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
胶州湾中部海域春、夏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2009年3—8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逐月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胶州湾春、夏季鱼类群落种类组成,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并用典范对应分析法研究了鱼类组成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共捕获鱼类43种,隶属于8目24科38属.种类数随底层水温的升高而增加.种类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2.440~2.770,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322~2.346,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416~0.771,t检验表明春、夏季间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种类组成的秩相关性分析表明相邻月份鱼类组成及生物量大小的顺位基本稳定.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胶州湾中部海域鱼类种类组成月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底层水温.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黄、渤海生态系统交错带长山列岛邻近水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根据2016年10月,2017年1月、5月及8月进行的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k优势度曲线等方法,研究了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海域共计捕获鱼类77种,以温水性、底层、洄游性鱼类为主,优势种组成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冬季主要优势种为黄鮟鱇,夏季以日本鲭、鳀等中上层鱼类为主。全年共计出现洄游性鱼类46种,季节间物种迁移指数均在100以上,其中秋季物种迁移指数最大。鱼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在春季最高、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秋季最高。夏季物种丰富度指数与表层水温呈显著负相关;冬季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水深、底层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底层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长山列岛邻近海域作为黄、渤海两大生态系统的交错带,鱼类群落表现出高物种多样性、洄游种多以及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海州湾关键饵料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被捕食压力及自然死亡率波动情况,研究基于2011和2013—2020年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和胃含物分析数据,以物种间的营养联系为基础,选择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枪乌贼(Loligo sp.)、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5种关键饵料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捕食压力指数(Predation pressure index, PPI),分析它们在海州湾食物网中的主要捕食者及其捕食压力,并计算了纳入捕食压力指数的自然死亡系数。结果表明,细螯虾的捕食者对其年平均捕食压力指数最高,小黄鱼的捕食者对其年平均捕食压力指数最低。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对细螯虾和枪乌贼的年平均捕食压力指数最高,分别为168.89和75.77;(Miichthys miiuy)对日本鼓虾和口虾蛄的年平均捕食压力指数最高,分别为39.41和9.85;海鳗(Muraenesox 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