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脊齿类是亚洲特有的中、晚始新世形动物,在中始新世很繁盛,但一直未发现早始新世种类。山东五图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山东兼脊(Ampholophusluensisgen.etsp.nov.)很可能是这一类群的早期代表。它与中始新世已知种具有某些共有的特点,但仍有许多早始新世原始类的特征。同时,本文简单地回顾了脊齿类研究历史,根据现有的材料,概述了脊齿类的特征,根据一些进步特征将已知属分别归于脊齿科和红山科。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在山东省五图盆地下始新统发现的一种“伪齿兽集目”化石 :千禧福兽 (Olbither iummillenariusumgen.etsp .nov.)。千禧福兽其颊齿形态基本上与原始奇蹄类相似 ,同时也具有伪齿兽类的一些特征 ,如m1~ 2下次尖没有与下内尖直接连接的下次脊。千禧福兽的M3次尖具前、后棱 ,这一点似与原始的蹄兔Seggeurius相似。因此 ,新种在目一级的归类有困难 ,暂置于McKenna ( 1 975 )创立的“伪齿兽集目”(“MirorderPhenacodonta”)。千禧福兽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奇蹄类可能起源于亚洲和北非类似伪齿兽类 (phenacodontids)的古有蹄类 ,福兽仅是类似伪齿兽类的古新世古有蹄类向奇蹄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叉支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斯氏黄河猴(哺乳动物纲,灵长目)较完整下颌骨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发现的下颌骨说明斯氏黄河猴下齿式为 2?, 1,3, 3。 p2为双根齿,其前后有短的齿隙;p3具有低小的后跟;p4未臼齿化,无下前尖,有初始的下后尖,在较大的跟盆上,有明显的下次尖和很小的下内尖?; m1下前尖小,有些前后收缩(与Rencunius zhowi比较),m3下次小尖不如正模发育。下颌骨联合部倾斜,不愈合。黄河猴的下臼齿在形态上与西瓦兔猴亚科和原始类人猿──渐新猿亚科有许多共同点,但上臼齿形态差异显著。黄河猴类可能出自亚洲的cercamoniine形的兔猴形灵长类。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生代哺乳动物区系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始新世以后中国南、北方动物群分异越来越明显,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逐渐隆起密切相关。中国新生代哺乳动物与欧洲和北美大陆都有过交往,早期与北美大陆交流较多,晚期则与欧洲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奇蹄类和偶蹄类是现代的主要有蹄动物,它们的起源一直是古哺乳动物学界关心的课题。近年来的发现表明,在早始新世奇蹄类出现之前,亚洲已有牙齿形态与奇蹄类相近的有蹄类存在。偶蹄类的情况可能也是如此,这里记述的古新世新村里赣蹄兽就是一个明证。新村里赣蹄兽(Ganungulatum xincunliense gen.et sp.nov.)化石产于江西大余青龙镇新村里附近的晚古新世池江组滥泥坑段,化石地点编号为72035(76)。在同一地点还发现南方古对锥兽Archaeoryctes notialis Zheng,1979和滥泥坑赣脊兽Ganolophus lanikenensis Zhang,1979。赣蹄兽材料为一对不完整的下颌骨,右下颌骨保存i2-3,c和p4-m3,左下颌骨存有p3-m3(IVPP V 14154)。其特征是下齿式为3?·1·4·3;i3与颊齿列平行,i2稍有些斜;犬齿小;p3有初始的跟座,p4三角座明显,跟座小;下臼齿为丘形齿,牙齿由m1向m3增大,三角座前后收缩,下前尖位于舌侧,并靠近下后尖,下后尖较下原尖靠后,m3有一增大的跟座,跟盆向舌侧开放。新村里赣蹄兽下颊齿低冠,呈丘形齿,下臼齿三角座前后收缩和m3下次小尖增大等特征,说明了赣蹄兽与亚洲古新世地层中常见的真兽类,例如(?)兽类、裂齿类、中兽类和全齿类不同,而与Prothero et al.(1988)提出的有蹄类(Ungulata)牙齿相似,表现出与某些有蹄类密切相关。与已知的晚白垩世和古新世有蹄类比较,赣蹄兽与"踝节类"("condylarths")中的豕齿类(hyopsodontids)和眛兽类(mioclaenids)比较相近。但从其下犬齿小,p4相对较大,臼齿化程度高,以及下臼齿下前尖在舌面位置和与下后尖接近等特征来看,赣蹄兽更接近mioclaenids。修仁古亚兽(Palasiodon siurensis)是亚洲仅有的mioclaenid,产于广东南雄盆地下古新统上湖组,但在牙齿形态上容易与这里记述的赣蹄兽区别,古亚兽下颊齿短宽,m3很退化。与其他已知的mioclaenids比较,赣蹄兽在大小上和牙齿形态上与北美Torrejonian的Litaletes disjunctus最接近,两者都有小的匙状的下犬齿,相对臼齿化的p4,下臼齿下前尖向舌侧位移,前、后齿带无或很弱,m3增大。但赣蹄兽明显不同于,J.disjunctus,前者p3更小,更简单,p4下前尖更小,跟座不成盆状,下臼齿下前尖较大,更加舌位,并与下后尖靠近,下后尖在下原尖的后侧,m3下内尖不明显。由此可见,赣蹄兽下颊齿和已知的"踝节类"是可以区别的,但更重要的区别点是在下颌骨的前面部分。在与arctocyonids、hyopsodontids和phenacodontids等"踝节类"对比时,我们发现赣蹄兽和"踝节类"之间的重大差异在于下门齿的排列上。这些"踝节类"的三个下门齿密集地排列在下颌骨的前端,呈圆弧状,与颊齿列斜交,而赣蹄兽的i3与颊齿列平行,i2稍斜。赣蹄兽下门齿的排列形式与早期偶蹄类Diacodexis pakistanensis相似,在亚洲始新世的Gobiohyus robuxtus和Lophiomeryx angarae也有类似的情况。赣蹄兽与Diacodexis、Gobiohyus和Wutuhyus等早期的偶蹄类的相似之处还在于下颌骨形态,较细长,较浅,下颌骨深度向前变浅,下臼齿向后增大,下前尖在舌面位置,下后尖在下原尖的后面,m1-2下次小尖在后缘上,m3下次小尖增大,并形成第三叶。但在p3-4形态上,赣蹄兽与这些早期偶蹄类不同,赣蹄兽明显比早期偶蹄类复杂,即臼齿化程度较高。赣蹄兽保留了像某些"踝节类"(如Litaletes)的p3-4,而它的下门齿排列却与早期偶蹄类相似。赣蹄兽下臼齿形态与早期偶蹄类具有相似性,因而不能归入"踝节目"已知科,很有可能代表与偶蹄类相关的一支古有蹄类。赣蹄兽的发现也为偶蹄类起源打开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山东昌乐早始新世五图相脊齿貘类(貘超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脊齿貘类是亚洲特有的中,晚始新世貘形动物,在中始新世很繁盛,但一直未发现早始新世种类,山东五图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山东兼脊貘。很可能是这一类群的早期代表,它与中始新世已知种具有某些共有的特点,但仍有主午餐我是如新世原始貘类的特征,同时,本简单地回顾了脊齿貘类研究历史,根据现有的材料,概述了脊齿貘类的特征,根据一些进步特征将已知属分别归于脊齿貘科和红山貘科。  相似文献   
7.
中国始新世中、晚期哺乳动物群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童永生 《古生物学报》1989,28(5):663-682
对于哺乳类来说,始新世中、晚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更新”时期。许多古老的哺乳动物明显地衰退,甚至绝灭,同时,更为进步的种类的出现,却为现代动物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于这一哺乳动物发展的重要时期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也有近百年的历史。 1892年,俄国著名的地质学家V.A.Obruchev在内蒙古采到一块雷兽的牙齿碎片(见Osborn,1930),这也许是我国中、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第一次有纪录的发现。在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国外学者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奠定我国中、晚始新世哺乳类研究基  相似文献   
8.
山西霍县安乐三趾马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关霍县上新世地层问题已做过报导(黄万波等,1974),这里仅记述1972年冬在安乐水淋沟采集到的哺乳类化石标本。在霍县的上新统中,已有五处发现哺乳类化石,其中以安乐水淋沟最为丰富,种类较多,保存亦好,基本上反映了南潭组上部的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山西的上新世哺乳类化石早在十九世纪末叶就有人研究,但直至现在对山西上新统的细分和哺乳动物群的性质还是不很清楚的。这批材料的发现,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河南淅川始新世核桃园组树鼩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河南李官桥盆地始新世沉积物中找到的几颗单个牙齿,认为可归入攀鼩目 (scandentia).根据新材料,推断树鼩类动物上臼齿次尖缺失并不是次生退化,而是原始性状.  相似文献   
10.
山东五图早始新世更猴科(Plesiadapidae,Mammalia)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了山东五图盆地早始新世五图组的一种更猴类 (plesiadapid)化石 :杨氏亚洲更猴(Asioplesiadapisyoungigen .etsp .nov .)。在它增大的下门齿上具有更猴科特有的下缘尖和下缘脊 ,但其下颊齿性状相当原始 ,p4跟座呈盆状 ,m3下次小尖呈锥状更类似白垩纪晚期出现的更猴形动物Purgatorius。Asioplesiadapis的下臼齿形态可以说明亚洲更猴类虽然有北美和欧洲更猴的某些典型特征 ,但并不在同一进化支系。因此 ,另立一新亚科———亚洲更猴亚科(Asioplesiadapinaesubf.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