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长期施用稀土对小麦植株中稀土元素含量及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施用稀土时间最长的黑龙江花园农场,研究了连续12a叶面喷施稀土对小麦植株及土壤中稀土元素总含量和分布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12a叶施稀土没有造成土壤中元素含量及分布模式的变化;对小麦拔节始期(喷施稀土7d)后叶部的影响较大,La,Ce最明显增高,叶部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常乐”稀土中的相一致,与土壤中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不同,而在小麦拔节始期的根部、小麦成熟期的根、茎、叶、壳等部位稀土元素分布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侯学煜教授,积三十年科研成果,撰写了《中国植被地理和优势植物化学成分》(1982年1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全书共六十一万字,插图二十三幅,照片一百二十八张,书末附有一万二千多种植物拉丁名、中名对照表。该书是一部关于中国植被地理和植物化学地理专著,是我国全国性植物元素化学地理的首次报道,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立论新颖,图文并茂。全书内容可分为中国植被地理和中国植物化学地理两大部分。这两部分内容虽是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有内在联系,因此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施用稀土时间最长的黑龙江省花园农场 ,研究比较了施用稀土 1 2 a和不施稀土的对照处理上小麦和土壤中的稀土元素的分布、累积及运移 .结果表明 ,长期叶面喷施稀土并未造成耕层土壤和下部土层的稀土元素的累积 .成熟期小麦植株各部位的稀土元素含量顺序为根 >叶 >茎、壳 ;稀土元素主要累积在根部 ,其次是叶 ,茎和壳累积较少 .喷施处理小麦根部的稀土元素累积量高于对照 ,叶部也有此趋势 ,而茎、壳等部位差异不大 .根、茎、叶、壳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土壤中相似 ,与施用的常乐稀土差别较大 ;长期喷施稀土未曾造成籽粒中稀土元素的明显累积  相似文献   
4.
王旭  章申 《生态学报》1988,8(4):354-362
本文以我国云南典型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在物质循环较封闭的地段,按照不同地貌部位、不同的物质淋溶堆积景观类型进行采样,采样时在同一单元景观内同时收集土壤、风化壳、植物和天然水的样品,分析各样品中九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布以及土壤风化壳样品中各元素的六种赋存形态的含量分布,通过对比元素在不同单元景观间、不同景观要素间和景观要素内部的分异特征,从而给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元素的分布形成规律和动态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5.
稀土元素在小麦体内分配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水培,土培试验及中子活化分析技术,在作物生长效应曲线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稀土远征顷作物体内的含量、吸收、分布和转移等行为。所获结果表明,名稀土元素在作物体现人的分配行为受生物的内外因素与稀土来源、自身特征和元素间关系的影响,是作物稀土元素分配行为已有研究成果的重要补充与深化,并为土壤施用稀土元素提供促进一步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两种优势草原群落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纬度地区未放牧情况下的草原生态系统植物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两类草原群落土壤-植物系统中土壤分室N、P、K、S、Ca、Mg、Si的贮量远大于植物亚系统的贮量,地上活体和枯草分室的各元素贮量小于根分室.在两类草原群落中,N、P、K、S从枯草分室中消失的速率要大于Ca、Mg和Si.羊草草原的枯草分室元素流失量大于大针茅草原.研究区草原生态系统中,羊革草原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近于平衡状态,大针茅草原处于失衡状态.物质循环量羊草草原远大于大针茅草原.  相似文献   
7.
不同土地类型下重金属随暴雨径流迁移过程及速率对比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梁涛  王浩  张秀梅  章申  于兴修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0):1756-1760
选择太湖上游西苕溪流域最具代表性的5种土地类型,利用野外人工降雨装置,研究了不同形态重金属(Cu,Cr,Pb,Zn)随暴雨径流水相及沉积物相的迁移过程,对比了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条件下重金属的迁移特征,并估算了流失速率。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桑林Cu、Zn和Pb随地表径流水相的迁移量最大。分别达0.21、0.45和0.15mg·m-2·min-1;水田Cr迁移量最大,达0.06mg·m-2·min-1;松林重金属迁移量都很小,而且重金属随地表径流水相的迁移主要是通过悬浮细颗粒态。地表径流沉积物相的重金属流失量远高于水相。水相迁移速率仅占沉积物相迁移率的0.1%~4.9%;从地表径流水相重金属迁移量占沉积物相迁移量的比例来看,Cu较高,Cr、Pb、Zn较低。  相似文献   
8.
滇南青龙厂富铜景观属于隐地带性质的生物地球化学省(?)。富铜景观主要受铜矿次生分散晕的影响,形成了和邻近地区截然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区。滇南元江县青龙厂铜矿化带出露的地层为元古界上昆阳群青龙厂组。含铜层位分布在矽化白云岩和青灰色白云岩内,矿化深度达几百米。铜矿化带近地表的原生硫化矿物在亚热带的生物——气候条件作用下发生强烈的风化作用,形成含铜的干、湿分散流,受地形的控制形成了富铜的原生和次生分散晕。在地形、构造、岩性等有利地段可形成土状铜矿带。所以本地区的风化壳、土壤以及侵蚀基准面以下的水体中含铜水平普遍是很高的。在这个富铜景观中植被的有些特征区别于毗邻的正常亚热带植物群落,除一些云南松等树木外,草本植物的种类中生长着一些喜铜植物,如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生长茂盛,其分布范围和铜矿化带密切相关。与头花蓼生活习性相似的还有耐铜的双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