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为了探讨水流对鱼类趋光性的影响, 利用自制的循环水槽装置, 以草鱼(Cten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为研究对象, 研究其在光照度为300 lx, 不同流速工况(0、0.1和0.2 m/s)下的趋光性行为, 同时设黑暗静水工况为对照组。结果表明: (1) 0.2 m/s的流速可完全激发草鱼幼鱼的趋流性, 使其游泳方向多数与顶流方向呈± 20°。(2)根据草鱼幼鱼在不同流速工况下随光照度衰减在水槽内的分布情况, 计算得其在3种流速工况下的光强期望值分别为: 52.45, 34.62和37.86 lx。(3)当照度为300 lx时, 静水工况下的实验鱼在水槽中呈现“两头高, 中间低”的分布情况, 并未表现出对某一光强范围的偏好行为; 在小于感应值的低流速下, 草鱼幼鱼的分布情况总体趋势与静水工况类似, 但在远离光源处的分布较多, 多呈“逆流后退”行为; 当流速值超过感应流速时, 在趋流性的作用下, 鱼类在尾部的聚集情况明显下降, 同时在水槽中的分布更加均匀, 其原有光环境的作用减弱。研究初步证明了略大于感应值的小流速所引发的草鱼趋流性即可对其光环境响应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野生瓦氏黄颡鱼和人工养殖鲢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光照强度梯度0—10、10—30、100—200、700—800 lx及4种光照颜色红、白、蓝、绿,采用单因子实验法,研究了瓦氏黄颡鱼和鲢对光的趋避行为。结果表明:在光照强度选择的实验中,瓦氏黄颡鱼在0—10、10—30、100—200和700—800 lx四个光照强度中出现的次数百分比分别是:78.33%±21.51%、10.00%±14.86%、7.33%±8.27%和4.33%±7.74%。瓦氏黄颡鱼在光照强度为0—10 lx的区域中出现的次数明显多于其他三种光照强度,且差异显著(P0.05)。而鲢在四种光照强度中出现的次数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光照颜色选择实验中,瓦氏黄颡鱼在四种光照颜色中出现的次数百分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鲢在红、白、蓝和绿四种光照颜色中出现的次数百分比分别是:12.67%±13.63%、30.33%±18.47%、35.67%±24.73%、21.33%±15.02%。鲢在白光、蓝光区域出现的次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区域,且差异显著(P0.05)。实验通过研究光照强度和光照颜色对瓦氏黄颡鱼和鲢行为的影响,为鱼类趋光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草鱼、鲢和瓦氏黄颡鱼幼鱼感应流速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21±1℃水温下,使用自行制作的鱼类游泳行为测试槽,采用流速递增的方法测定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体长9.64±3.12 cm,体重20.97±16.71 g)、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体长10.60±3.45 cm,体重24.37±18.61 g)和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体长11.54±1.46 cm,体重20.98±6.94 g)幼鱼个体的感应流速.结果表明:草鱼、鲢和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感应流速分别是(8.21±0.68)、(6.74±0.84)和(33.11±3.06) cm·s-1,相对感应流速分别是(0.91±0.22)、(0.67±0.15)和(2.9±0.29) BL·s-1;鲢和草鱼幼鱼的感应流速差异不显著(P>0.05),但瓦氏黄颡鱼比草鱼和鲢幼鱼感应流速大近4倍,差异显著(P<0.05);因此,草鱼和鲢幼鱼较瓦氏黄颡鱼幼鱼对流速的感应更敏感.本实验结果可为设计鱼道、确定拖网速度等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
两种鲟鱼卵在均匀流场中的漂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卵的漂移是鱼类早期发育时期响应水文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1,2]。鱼卵的漂移有利于其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分布扩散、孵化和躲避敌害等[3,4]。鱼卵的漂移过程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鱼卵本身的质量、大小、形状和水的特征如流速、流态以及泥沙含量等[5,6]。因此,在各种环境外在影响和鱼卵内在因素的作用下,各种鱼类的漂流方式不尽相同,同一种鱼卵在不同江段也呈现不同的漂移方式[7-9]。目前,鱼卵漂移规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大尺度的鱼卵分布调查(如洋流)中,有少量学者报道了不同水流速度下鱼卵垂直分布的定量情况、安全漂流孵化的下限流速等,而鱼卵与水流细部特征的响应关系和沉降规律等方面的报道较少[10-13]。因此,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鱼卵的漂移规律展开了初步研究,鱼卵在水流中如何漂移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系统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齐口裂腹鱼在低照度下的趋光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生亚成体齐口裂腹鱼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光色选择实验和趋光性实验,旨在找到异齿裂腹鱼的偏好光色和光强。实验变量设置5种光色(红、黄、蓝、绿和黑暗)及3种流速工况(0、0.15和0.30 m·s-1)。在光色选择实验中,研究了齐口裂腹鱼在静水、光强照度为10 lx下不同光环境下的偏好行为。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对5种光色的喜好顺序为绿色蓝色黑色红色黄色,且在绿光和蓝光区域中的分布率和选择指数显著大于红光和黄光区域(P0.05)。在趋光性实验中,研究了光源光照强度均为20 lx,不同水流流速(0、0.15和0.30 m·s-1)时齐口裂腹鱼的趋光性,发现:无论在静水还是动水工况下,齐口裂腹鱼均对蓝光和绿光表现为正趋光性,对红光和黄光表现为负趋光性;齐口裂腹鱼属弱趋光性鱼类,且其趋光性不随水流的增大而增大,趋光阈值为1.40~2.65 lx。依据实验结果,我们建议在工程中采用光强照度为20 lx的绿光进行诱集齐口裂腹鱼。  相似文献   
6.
自然水域中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卵常受到敌害鱼类捕食的威胁,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Richerdson)是中华鲟卵的重要敌害鱼类。以中华鲟卵的敌害鱼类瓦氏黄颡鱼为研究对象,选择环毛蚓(Pheretima tschiliensis)为瓦氏黄颡鱼的饵料,以达氏鳇卵(Kalugasturgeon)替代中华鲟卵进行室内实验,通过研究适合瓦氏黄颡鱼摄食的环毛蚓规格,以及环毛蚓干扰瓦氏黄颡鱼摄食达氏鳇卵投放比例,探讨中华鲟卵的保护方法。在水温为(20.0±1.5)℃的条件下,研究了3种不同体长规格[体长(15.3±1.4)cm、(12.0±2.1)cm、(7.7±0.5)cm]实验鱼个体分别摄食3种不同体长规格环毛蚓(体高为0.3cm,体长分别为8、4、2cm)和达氏鳇卵的摄食率;研究了体长为4cm的环毛蚓对3种不同体长实验鱼摄食达氏鳇卵的干扰效果。实验结果表明:3种体长规格瓦氏黄颡鱼均摄食达氏鳇卵;3种体长规格瓦氏黄颡鱼共同摄食的替代饵料规格为体长4cm及以下的环毛蚓;适宜干扰实验所选体长实验鱼摄食达氏鳇卵的饵料为体长4 cm的环毛蚓;当环毛蚓与达氏鳇卵数量比例为1∶1时,可实现达氏鳇卵的保护。研究证明在实验条件下可实现环毛蚓对中华鲟卵敌害鱼类——瓦氏黄颡鱼实施摄食干扰,提示下一步可以尝试选择环毛蚓作为替代中华鲟卵的饵料,进行干扰食卵鱼类摄食中华鲟卵的野外验证试验。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不同水流条件下不同形式的气泡幕对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趋避行为的影响。在黑暗环境下测试了两种流速条件(静水与流水)、三种气量(15、30、45 L/min)及两种摆放角度(与水流方向呈90°和45°)的气泡幕对异齿裂腹鱼的阻拦效果,在静水和流水条件下各设置一组空白对照(气量为0 L/min)。结果显示: (1)在静水条件下, 工况2阻拦率最高(50%); 在流水条件下, 工况7阻拦率最高(50%)。(2)气量15 L/min时, 流水及90°摆放阻拦时间显著大于其他工况; 30 L/min时, 静水及90°摆放阻拦时间远大于其他工况。(3)在静水和流水中, 当异齿裂腹鱼尝试次数达到6次左右时对气泡幕表现出适应性, 并在48min前通过气泡幕; (4)在流水中各工况下气泡幕的影响距离显著大于静水(P<0.05), 即异齿裂腹鱼产生逃逸行为时距离气管的距离显著大于静水中。研究可得出结论: 推荐阻拦效果最佳的组合方式为流水条件下15 L/min 90°摆放(工况7)、静水条件下30 L/min 90°摆放(工况2); 气泡幕连续阻拦时间不宜超过48min。实验结果可为实际工程中气泡幕的布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