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对虾继饥饿后的补偿生长研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1999年7至8月份,在25.0±0.5℃条件下对中国对虾(湿重,1.454±0.150g)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实验。对照组C连续饱食投喂32d;处理组S4、S8和S12分别饥饿4、8和12d后再饱食投喂28、24和20d。主要结果如下饥饿结束时各处理组的干重和湿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结束时S4组和对照组间的干重和湿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S8和S12两组的干重和湿重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生长后各处理组的湿重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结果表明,中国对虾继饥饿后再恢复喂食出现完全或部分补偿生长效应,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恢复生长阶段食欲增大,摄食水平提高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变温对水生动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昼夜温度波动对水生动物生长影响的研究概况,其中包括变温研究涉及的实验动物种类、温度设置、变温对生长的影响、变温促长的机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等.  相似文献   
3.
不同温度对中国对虾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研究了18~34℃6个不同恒温下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生长、饵料转化率及能量收支。结果表明,中国对虾的体重及能量特定生长率分别变动在1.22%~3.27%和1.33%~1.45%之间,在18~31℃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升高,34℃下则显著下降.对虾的摄食量及对饵料的消化率总体上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但在34℃下则有所降低;饵料重量转化率和能量转化率分别在28.99%~53.09%和15.70%~7.24%之间,总体上随温度升高而有所下降.根据拟合的多项式方程推算得到的中国对虾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9.7℃,生长能和呼吸能的变化主导着中国对虾的能量收支模式,随温度升高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呼吸能比例则逐渐升高。本研究表明,对虾在适宜温度下获得的较高生长率主要归因于较高的摄食量和食物消化率。  相似文献   
4.
海水池塘中国对虾与罗非鱼施肥混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 8个海水池塘陆基围隔 ,进行了封闭式施肥混养中国对虾与罗非鱼的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在对虾放养密度为 0 .92~ 2 .36尾·m- 2 的条件下 ,对虾成活率为 75.72~89.98% ,平均为 82 .40 % .产量在 1 1 .4~ 2 4 .1 g·m- 2 之间 (养殖期为 91d) .生产力为0 .2 39g·m- 2 .d- 1 .在罗非鱼放养量为 0 .2 4尾·m- 2 (体重 1 0 0 g左右 )的条件下 ,鱼虾的数量最适配比为 1 :1 0 ,中国对虾 (体长 3.0 0cm左右 )的最适放养量约为 2 .40尾·m- 2 .  相似文献   
5.
刺参池塘底质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闫法军  田相利  董双林  阳钢  刘瑞娟  张凯 《生态学报》2014,34(11):2996-3006
利用BIOLOG技术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底质环境(底泥、附着基)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刺参池塘底泥和附着基微生物对碳源总量和单类碳源的利用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总体表现为春、夏、秋季节高于冬季,其中,底泥微生物利用比例较高的碳源类型为聚合物、糖类、羧酸和氨基酸,附着基微生物利用比例较高的碳源类型为聚合物、糖类、氨基酸和胺。(2)主成分分析表明,刺参池塘底泥和附着基微生物碳代谢方式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底泥中,与主成分显著相关的碳源有18种,其中与主成分1显著相关的主要是糖类、羧酸和氨基酸,与主成分2显著相关的主要是聚合物和糖类;附着基中,与主成分显著相关的碳源有22种,其中与主成分1显著相关的主要是聚合物、糖类、羧酸和氨基酸,与主成分2显著相关的是羧酸。(3)刺参池塘底泥和附着基微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McIntosh、Simpson和S-E均匀度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但不同指数之间的变化有较大差异。(4)RDA分析表明,TP、NO3-N和PO4-P是影响底泥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SOM、NO3-N和TN是影响附着基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认为,刺参池塘底泥和附着基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具有显著的不同的季节变化,这些变化与环境因子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建立了4组中型实验生态系统,即空白对照系统、许氏平鮋单养系统、栉孔扇贝单养系统和许氏平鮋-栉孔扇贝混养系统,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各养殖系统水-气界面CO2通量进行观测,并测定养殖水体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结果表明: 试验期间,空白对照系统表现为稳定的对大气CO2的源,平均通量为12.42 mg·m-2·h-1.扇贝单养系统在试验前期和中期为CO2的源,后期为CO2的汇,试验期间整体为CO2的源,平均通量为10.95 mg·m-2·h-1.许氏平鮋单养系统和许氏平鮋-栉孔扇贝混养系统在试验前期表现为CO2源,实验中后期为CO2的汇,试验期间平均通量分别为-3.53和-10.49 mg·m-2·h-1,整体上均为对大气CO2的汇.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水体pH是水-气界面CO2通量较好的预测因子,pH=8.25是系统水-气界面碳源/汇功能发生转变的临界值.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水体净初级生产力是影响各系统水-气界面CO2通量的主要因子,表明浮游植物是调控系统水-气界面CO2通量的主要生物内动力.在本试验混养密度条件下的栉孔扇贝能一定程度上促进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水体初级生产力,从而增强系统水-气界面CO2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7.
不同草鱼池塘混养系统结构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鱼(Hypophythalmichthys molitrix)、鲤鱼(Cyprinus carpio)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不同混养系统的养殖产量、投入产出比、氮磷利用率和综合养殖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设置6个处理组,分别为草鱼单养(G)、草鱼和鲢鱼二元混养(GS)、草鱼、鲢鱼和鲤鱼按照不同比例放养的三元混养(GSC1和GSC2)和草鱼、鲢鱼和凡纳滨对虾按照不同比例放养的三元混养(GSL1和GSL2)。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组总产量在770480—11492.50 kg/hm2之间;饲料系数在1.00—1.38之间,以GSC1最低,各处理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N、P总相对利用率在2.01—7.37之间,以GSL2最高,G最低;投入产出比在1:1.41—1:2.12之间,以GSL2最高,G最低;综合效果指标在0.59—1.39之间,以GSL2最高,G最小。研究结果表明,混养组能显著提高养殖系统的产量,降低饲料系数,提高N、P利用率,从而有效提高草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对虾—罗非鱼—缢蛏封闭式综合养殖的水质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研究了对虾,罗非鱼和缢蛏封闭式综合养殖的环境状况,结果表明,混养各组环境状态总体要优于单养组,实验期间混养组DO的波动幅度略小于单养组,最低值则高于单养组;各混养组COD值和水层细菌数量相互差异不显著,但各混养组均显著低于单养组(t-检验,α<0.05),混养围隔水体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单养;混养各围隔组中浮游生物生物量,Chl.a均低于且,滤食性动物对浮游生物的压制作用明显,在底泥中,混养组N,P的积累量比单养组低39.76%和51.26%,混养组细胞总数则比单养组低7.63%,本研究表明,封闭式综合养殖可以大大减少注入近海的养殖污水的排放量,从而降低对近海水质的污染。  相似文献   
9.
以半滑舌鳎幼鱼为研究材料,利用聚丙烯酰胺非变性电泳和同功酶活性染色对半滑舌鳎消化酶进行了初步分离。蛋白酶采用明胶原位消化法,肝脏蛋白酶检测出3条酶带,其中1条强带,2条弱带;后肠蛋白酶出现了2条酶带,其中有1条强带,1条弱带,并且与肝脏蛋白酶的前2条酶带分别在同一分子量水平上;前肠和中肠蛋白酶均只出现了1条弱带,且在同一分子量水平上。半滑舌鳎肠道各部分的淀粉酶带都在相似分子量附近出现了一条弱酶带,而肝脏在不同的分子量水平出现了1条酶带。肝脏、前肠和后肠脂肪酶均出现了4条酶带,其中,肝脏和前肠均分别有1条强带,1条中强带,2条弱带;后肠脂肪酶则有1条中强带,3条弱带;中肠脂肪酶出现了3条弱带。肝脏和肠道各部分脂肪酶的第一条酶带都在同一分子量水平上,而且活性相似。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对虾、罗非鱼和缢蛏封闭式综合养殖的环境状况.结果表明,混养各组环境状况总体要优于单养组.实验期间混养组DO的波动幅度略小于单养组,最低值则高于单养组;各混养组COD值和水层细菌数量相互差异不显著,但各混养组均显著低于单养组(t检验,α<0.05),混养围隔水体有机质含量明显低于单养;混养各围隔组中浮游生物生物量、Chl.a均低于单养组,滤食性动物对浮游生物的压制作用明显.在底泥中,混养组N、P的积累量比单养组低39.76%和51.26%,混养组细菌总数则比单养组低7.63%.本研究表明,封闭式综合养殖可以大大减少注入近海的养殖污水的排放量,从而降低对近海水质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