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6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水中降钙素原(PCT)诊断晚期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价值,并确定其参考值水平。方法:选择42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伴SBP22例,非SBP 20例),抽取其住院时、住院后24 h和48 h外周血及腹水标本各一次,进行腹水中有核细胞数计数,并采用免疫荧光层析法同时测定和比较其血清及腹水中PCT的含量。结果:22例伴SBP的患者血清和腹水PCT含量均明显高于20例不伴有SBP的患者(P0.01),而伴SBP的患者腹水PCT含量和同时间点血清PCT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入院时腹水PCT含量诊断SBP的ROC曲线的AUC为0.986,而血清PCT、腹水PMN计数的AUC分别为0.942、0.868;入院后24时腹水PCT和血清PCT诊断SBP的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998和0.986;入院后48时腹水PCT和血清PCT诊断SBP的ROC曲线的AUC为0.986和0.990。结论:腹水降钙素原可用于晚期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诊断,且较血清降钙素原和腹水中有核细胞计数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入院时、入院后24 h和48 h时,腹水PCT大于0.565 ng/m L、0.545 ng/m L和0.410 ng/m L提示患SBP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者血清外周白细胞中的微小RNA(mi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意义以及免疫调控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RT-PCR)方法检测110例脓毒症患者以及10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白细胞中mi RNA以及Foxp3 m RNA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NF-α和IL-10浓度,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系统评价脓毒症患者的严重程度。对mi RNA与白细胞总数、TNF-α、IL-10和SOFA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mi 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WBC、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实验组mi RNA表达水平以及SOFA评分、血清TNF-α和IL-10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512、-0.623、-0.432,P0.05);与WBC无显著相关性(r=0.215,P0.05)。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reg表达率和Foxp3m RN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病情严重而升高,轻、中、重度实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均在重度脓毒症患者中,死亡组Treg、Foxp3 m RNA及IL-10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mi RNA低于存活组(P0.01)。结论:脓毒症患者外周血的mi RNA表达量显著降低,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机体的炎症反应情况,同时还可以判断疾病的严重度,且mi RNA参与对Treg细胞增殖的调节,在脓毒症免疫失衡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领  王艳芳  悦飞雪  李冬  赵威 《生态学报》2019,39(3):864-873
利用1994—1998年、1999—2003年、2004—2008年、2009—2013年河南省4期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平均生物量法,估算了1998—2013年河南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由1998年的45.57 Tg增加到2013年的107.98 Tg,年均碳汇量为4.16 Tg/a。乔木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别由1998年的33.54 Tg和22.39 Mg/hm~2增加到2013年的97.11 Tg和31.80 Mg/hm~2。乔木林碳储量在所有植被类型中占主体,4个森林清查时期乔木林碳储量占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的比例分别为73.60%、79.22%、85.63%和89.93%。2013年森林清查时,乔木林中杨树和栎类碳储量最大,分别占总碳储量的37.61%和25.22%,各龄组乔木林碳密度大小顺序依次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过熟林幼龄林。阔叶林面积、碳储量、碳密度均高于针叶林,阔叶林是河南省森林碳汇的主要贡献者。人工林面积、碳储量、碳密度增加幅度都要高于天然林,人工林碳储量由1998年的9.62 Tg增加到2013年的55.67 Tg,占乔木林碳储量总增量的77.15%,人工林碳密度由1998年的17.86 Mg/hm~2提高到2013年的32.01 Mg/hm~2,人工林在河南省森林碳汇中逐步发挥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河南省森林碳汇的主体,随着人工林生长为具有较高碳密度的成熟林,河南省乔木林将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4.
重引入林麝的家域利用与个体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是典型的林栖偶蹄目动物,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引起的家域丧失是导致其濒危的重要因素。了解其家域面积,生境偏好等基本信息,是更好保护这一重要珍稀濒危动物的前提。但是,由于林麝生性机警,在野外环境中难以人为追踪,这些数据相对缺乏。2017年6月,我们为8只野化训练后的圈养林麝佩戴GPS项圈,并放归到陕西省平河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一年的监测,共获取6只林麝的野外活动点位,利用固定核空间法计算出家域面积,并分析了其家域特征和迁徙行为。结果显示:林麝在非繁殖期间各自占据独立的家域,表现出独居的特征;它们倾向于选择植被丰富、接近水源、半阴半阳、坡度陡峭并多悬崖峭壁的区域作为栖息地;一雄一雌两个个体全年家域面积分别为168.85 hm~2、64.87 hm~2,全年核心家域面积分别为40.08 hm~2、15.36 hm~2;在交配期间,雄性林麝会主动向雌性靠近,从而发生家域重叠。基于以上数据,本研究提出,林麝的实际家域面积,可能高于此前粗估,并建议在后续保护工作中,需要注重保障其基本生存面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不同时间点线粒体及线粒体自噬的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开胸不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血流阻断;缺血再灌注组2h组(I/R 2 h组)、24 h组(I/R 24 h组)及48 h组(I/R 48 h组),以上3组均阻断LAD 30 min,分别于再灌注后2 h、24 h、48 h观察心肌ATP含量,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线粒体及线粒体自噬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线粒体自噬蛋白PINK1、Parkin、p62、LC3B及线粒体膜蛋白Tom20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及心肌组织ATP含量于再灌注2 h开始下降,24 h下降最显著,48 h有所改善,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再灌注24 h最为明显,48 h有所改善。PINK1、Parkin、p62蛋白表达于损伤后2 h增强,于再灌注后24 h升高最显著,持续至48 h,LC3BⅡ表达于损伤后24 h增强,同样持续至48 h。透射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自噬体于再灌注后24 h明显增多,并持续至48 h。结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线粒体功能与形态损伤以损伤后24 h最为显著,至损伤后48 h后好转;线粒体自噬水平升高以损伤后24 h最为显著,且维持至损伤后48 h,提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从玉米高抗自交系D863F中克隆了ZmNPR1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MH619241)的gDNA和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长1 866 bp,编码621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67.61 kD,等电点为5.46。系统进化树比对表明,玉米ZmNPR1蛋白和高粱SbNPR1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相似性高达97%。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ZmNPR1在叶片中能够被水稻黑条矮缩病毒诱导并显著上调表达。同时ZmNPR1在玉米叶片、茎、根、雄穗、雌穗以及花丝中均有表达,在雌穗和叶片中的表达量较高。研究表明,ZmNPR1可能在玉米粗缩病抗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与传统单侧胸腔镜技术对比,探讨经剑突肋缘下三孔式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早期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6年6月因重症肌无力就诊于我院行胸腔镜下胸腺切除的115例患者。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单侧胸腔镜组47例和剑突肋缘下三孔式胸腔镜组68例,收集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合并胸腺瘤、病程、随访时间、术前Osserman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转入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及末次随访时的愈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胸腺瘤情况、病程、随访时间和术前Osserman评分均没有差异(P0.05)。三孔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或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膈神经麻痹、胸腔积液、伤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孔组患者在术后3天内和出院时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的有效率、术前、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的生活质量评分(MGQOL-15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孔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女性MGQOL-15评分改善量(11.2±3.3分)高于男性(7.4±2.7分)(P0.001)。Osserman评分3分和4分的患者MGQOL-15评分改善量(10.7±3.7分)显著高于Osserman评分2分的患者(5.0±1.9分)(P0.001)。结论:经剑突肋缘下三孔式胸腔镜下切除胸腺治疗重症肌无力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术后患者疼痛程度轻,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女性术后获益较男性更大。  相似文献   
8.
以正常性种子花生为对照,研究了顽拗性黄皮种子脱水过程中活性氧清除酶、膜脂过氧化作用以及电解质渗漏率的变化。随着含水量的下降,黄皮胚的电解质渗漏率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增加;当黄皮胚含水量下降致40%后,SOD活性开始急剧下降,而POD和CAT活性在胚含水量下降过程中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花生胚在含水量从45%降至145的过程中,电解质渗漏率没有明显增加,MDA含量只有少量增加;当含水量降至14%后,电解质渗漏率出现少量增加,花生胚脱水初期,活性氧清除酶活怀明显增加,并在整个脱水过程中维持较高的水平。以上结果表明:顽拗性处子黄皮的脱水敏感性与活性氧清除酶相对活性变化有关。脱水引起黄皮胚活性氧清除酶活性降低,活性氧清除能力下降,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强,膜透性增大。黄皮胚的膜系统可能是脱水伤害的靶位之一。  相似文献   
9.
为了降低bFGF(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的生产成本,结合植物生物反应器的优点,就bFGF在转基因苜蓿中的表达进行了探索.将bFGF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BⅡ21中,获得了含有bFGF基因的植物表达pBIcbFGF,再将pBIcbFGF利用冻融法转到农杆菌中.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基因转化保定苜蓿,转基因苜蓿在TM-1培养基+20 mg/L卡那霉素(Kan)+200 mg/L特美汀(Tim)中诱导分化,在生根培养基中生根,获得再生植株.再生植株通过PCR检测、RT-PCR及Western blot证实外源基因已经在苜蓿中成功表达.获得含有目的蛋白的阳性植株.为苜蓿作为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bFGF奠定了理论及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微重力旋转培养系统(Rotary Cell Culture System,RCCS),对小鼠脂肪干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寻求一种更有效的促进干细胞扩增的方法.方法:从小鼠的脂肪组织中提取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ADSCs),并对脂肪干细胞进行流式鉴定后,利用活细胞观察法、Dil免疫荧光标记法、扫描电镜法观察微重力旋转三维培养系统对脂肪干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与平面二维培养作对比,血小板计数法记录细胞的增殖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结果:两组的细胞倍增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微重力旋转三维培养系统较传统平面二维培养系统,脂肪干细胞增殖更明显,生长速度更快.结论:模拟微重力旋转三维培养系统更有利于脂肪干细胞的增殖生长,为后期利用脂肪干细胞修复受损涎腺提供一种更快捷有效的扩增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