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山濒危植物小花木兰生态位与年龄结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基于对黄山风景区濒危植物小花木兰(Magnolia seiboldii)分布群落的样地调查,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小花木兰群落中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小花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表明:(1)分别用Levins和Shannon weiner两指数测得的主要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结果基本一致;重要值大的种群一般具有较宽的生态位。生态位重叠与生态位宽度有关,具较宽生态位的种群一般与其他种群具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另外,具有相似生境要求和相似生物学特征的种群间也具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如都是耐萌种的小花木兰与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japonica)的生态位重叠值较高。种群间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物种间关系复杂,对资源共享趋势明显。(2)小花木兰为星散间断分布,在群落中处于伴生从属地位,生存易受群落变化的影响。对生境要求相似的种群在同一生境下当资源充分时能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支持林思祖等人的生态位重叠与竞争不成相关关系的学说。(3)通过对小花木兰年龄结构的统计发现,小花木兰年龄结构不完整,属于衰退型,幼苗储备严重不足,成为该种群更新的一大瓶颈。(4)它的高海拔分布显示了低温是它生存的一个重要保证;水分也是影响小花木兰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散花坞生境中小花木兰生长良好,呈增长趋势,而清凉台生境小花木兰则表现为年龄老化,呈衰退趋势。散花坞和清凉台可视为重点保护生境,其间生境差异导致的种群动态差异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湿地公园研究体系构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立龙  陆林 《生态学报》2011,31(17):5081-5095
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性利用新方式,也是生态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新载体,目前国内外兴起湿地公园建设热潮,为湿地保护性利用带来了新机遇。但作为新兴研究领域,目前湿地公园专题研究滞后于其建设与发展,研究基础理论薄弱、研究内容系统性不强、研究方法简单、研究体系不完整,对公园建设的实践指导不足。构建湿地公园研究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对国内外研究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力图从研究理论体系、研究内容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等层面对湿地公园研究体系进行初步构建。提出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将其组成结构研究体系、功能研究体系、影响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等作为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对现有研究方法述评分析,构建了以基础理论探讨、规划研究、试验研究和空间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体系;指出了未来应注重的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最后结合部分实证研究对体系进行了充实完善。以望为推动湿地公园专题研究进程做出贡献,为湿地公园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立龙  陆林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6):1517-1524
湿地富有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环境教育功能及社区参与功能,湿地生态旅游体现了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目前已引起国内外政府和学者的普遍关注. 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对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意义、进程、内容、方法和结果等进行了综述,并对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为湿地及相关旅游区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为了应对这些问题, 学者们开始逐渐将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协调旅游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上, 就旅游对植物多样性方面的影响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总结了国内外有关旅游干扰对植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归纳了旅游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受到的影响因素, 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最后提出, 生态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蓬勃发展行业, 已经引起政府和学术界高度关注, 但其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 仍然面临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而有关旅游干扰对植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则可能成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雪灾对九华山风景区毛竹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外关于雪灾对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组成及功能破坏影响的研究较少,并且相关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定性阶段,定量研究生态脆弱区的雪灾对林木破坏的影响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综合运用样方法和样带法对生态脆弱区--九华山风景区林木受灾情况进行调查,对不同海拔、坡向、竹龄、群落重要值和距游径不同距离的100个样方和40个样带共计14000m2的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损坏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毛竹损坏率和其立地条件有以下关系:阴坡阳坡;高海拔低海拔;毛竹损坏率和它在群落中的重要值呈正相关,毛竹纯林混交林;损坏毛竹平均胸径为(9.8±1.3)cm,损坏主要集中在幼龄阶段的毛竹;距游径4m内的毛竹损坏程度比4m外显著(p0.05)。根据以上结果,提出了灾后营林造林的原则和雪灾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量化研究的几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镉处理对油菜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Cd处理对油菜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整株鲜重、叶鲜重随Cd胁迫呈显著降低趋势.逐步回归表明,叶鲜重下降导致油菜整株鲜重下降.油菜叶细胞膜渗透性和MDA随Cd胁迫增大而增加.Cd处理浓度为20 mg·kg-1时,叶细胞膜渗透性和MDA分别增加29.68%和15.19%,叶细胞膜渗透性和 MDA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3*.Cd处理浓度为5 mg·kg-1时,叶绿素a、b和a+b含量达到峰值,分别比对照高23.97%、33.63%和26.45%;Cd胁迫对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影响.几种色素对Cd敏感顺序为:叶绿素b>叶绿素a>叶绿素a+b>类胡萝卜素;3种抗氧化酶对Cd敏感顺序为:POD>CAT>SOD.各生理指标IC50表明,油菜只适宜种植在Cd含量小于5 mg·kg-1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7.
冶炼厂污灌区土壤铜和锌污染与土壤酶活性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通过对冶炼厂污灌区土壤和水稻中Cu、Zn含量分析以及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研究了距冶炼厂不同距离土壤Cu、Zn含量状况、水稻对它们的吸收和分配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冶炼厂造成了周围农田土壤的Cu、Zn污染,其中Cu污染较严重,距离冶炼厂100 m处的全量和提取态Cu分别为182.45和81.91 mg·kg-1,是对照的103和35倍.污灌区水稻各器官Cu、Zn的分布规律是,Cu:根>茎叶>米;Zn:茎叶>根>米.Zn在水稻体内的移动能力大于Cu,Cu主要累积在水稻根部,根可作为一种屏障阻碍Cu向地上部分迁移,使地上部分免受其害.水稻茎叶Cu含量和土壤中Cu的浓度密切相关.对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测定表明,脲酶活性变化最显著,其活性与土壤中Cu的浓度显著相关,建议用脲酶活性作为污灌区Cu污染指标.  相似文献   
8.
珍稀濒危植物小花木兰传粉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基于定株观测,对小花木兰(Magnolia sieboldii)野生种群和人工栽培种的开花物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花木兰花期为5月中下旬至6月中下旬,花期20d左右,单花花期一般为5~7d,盛花期为6月1~5日;开花过程中花部表型变化明显,花粉在花开时不成熟,但雌蕊已经成熟,花开后雌蕊柄伸长,约20h后下柱头依然湿润,上柱头已萎缩变褐色,再过约40h下柱头也萎缩失去活力.此时花粉成熟,花药裂开;花的柱头接受到的花粉量由下往上依次减少。检测花粉活力、萌发率发现,小花木兰花粉在散发6d后基本失去活力和萌发能力。重力玻片法观测表明,小花木兰为虫媒传粉;花柱的授粉率不高,为65%;柱头上平均花粉量为3.5个;自然状态下结实率低,为13.5%,人工栽培为20.1%;外轮花被片全部去掉,结果率下降至11.3%;去掉雄蕊,结实率下降至10.7%;再辅以人工授粉,结果率上升至25.0%。小花木兰的访花昆虫种类较少,访花频率低,其中蜜蜂和一种蚜科(Aphididae)小昆虫对其传粉影响较大。同花期灯台附(Cornus controversa)等植物对其传粉产生昆虫竞争作用。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阴雨、海拔等均对其传粉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旅游开发对芜湖市森林公园植被与环境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芜湖市各森林公园为例,采用游览频率、植被景观重要值、物种丰富度指数、旅游影响系数、环境质量重要值、伴人植物比例以及管理力度系数7项指标,对该市植被环境质量与旅游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游览频率与植被景观重要值和丰富度指数成负相关;旅游影响系数、伴人植物比例与环境质量重要值及管理力度系数成负相关。同时探讨了旅游对环境质量及植被影响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安徽湿地维管植物多样性及植被分类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安徽湿地维管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系统地分析了安徽主要的湿地植被类型及分类系统。结果表明:(1)安徽省湿地维管植物共有95科303属682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蕨类植物10科11属16种,种子植物85科292属666种;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2科5属7种,被子植物83科287属659种(其中双子叶植物62科208属451种,单子叶植物21科79属208种);湿地维管植物主要是由草本植物组成,科、属的优势现象明显,以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和蓼科(Polygonaceae)为优势科;以蓼属(Polygonum)、苔草属(Carex)、眼子菜属(Potamogeton)、飘拂草属(Fimbristylis)、莎草属(Cyperus)等为优势属,属的组成相对较为分散,寡种属和单种属占总属数的93.4%;(2)从分布区类型看,在科级水平上有7个类型,在属级水平上有13个类型,表明该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分布区类型多样;总体上温带成分略多于热带成分,说明了安徽湿地维管植物的分布与本地所处的气候带相适应,反映出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区系特点;(3)依据中国湿地植被的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结合安徽湿地植被的生境特征和群落学特征,可将安徽湿地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7个植被亚型和141个群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