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不同生境下蓝桉的木材解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光镜及扫描电镜对不同生境下的蓝桉(Eucalyptusglobulus Labill.)木材结构进行了解剖学观察,描述了木材结构特征。以蓝桉木材的11 个主要特征——导管频率、单孔率、导管直径、导管分子长度、管胞长度和直径、纤维管胞长度和直径、纤维长度、射线频率和高度为指标,对生长在不同生境下的蓝桉进行比较发现:随着纬度的增加,生长轮变化不明显;木材中大部分组成分子的数量特征,除导管频率有降低趋势外均与纬度成正相关。评述了年降雨量对蓝桉木材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制革污泥林业利用场水域的鳑鲏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制革污泥施入林地后,检测小流域地表水、土壤渗出水对鳑鲏鱼(Rhodeus sinensis)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的诱变.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没有诱发鳑鲏鱼血红细胞微核率增高,制革污泥林业利用系统是安全的;但鲜制革污泥浸出水可诱发鳑鲏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增高,故制革污泥如不加任何处理而随意堆放,会对坏境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3.
通过PCR扩增并测序获得了三斑海马(Hippocampus trimaculatus)线粒体DNA(mt DNA)全序列。三斑海马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为16 534 bp(Gen Bank登录号为KJ956892),编码37个基因,包括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 RNA基因和2个r RNA基因。非编码区域包括1个控制区(D-loop)及一个轻链复制起始区域。大部分基因由H-链编码,包括14个t RNA基因、2个r RNA基因、12个蛋白编码基因;只有ND6和8个t RNA基因是在L-链编码。预测的22个t RNA基因的二级结构均为典型的三叶草状。基因间隔一般1~14 bp不等。此外,还存在7处碱基重叠,其中,4处是鱼类和脊椎动物典型的基因重叠位点。总的碱基含量分别为,A 32.7%,C 23.4%,G 14.6%,T 29.3%,A+T含量为62.0%。其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结构与脊椎动物的典型结构近似。邻接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三斑海马系统进化树的拓扑结构相似,这与现有的三斑海马的系统演化地位一致。本研究为海马的进化研究以及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制革污泥对杉木木材结构及杉木林下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生态及解剖的角度,研究制革污泥对杉木木材结构及周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制革污泥的杉木的生长轮比未施制革污的杉木生长长轮宽,心材颜色深,早材管胞的长度、弦向直径、射线频率和高度、壁的厚度均比未施制革污泥的杉木相应值高,制革污泥使杉长木材组成分子的数量特征值增加,这说明制革污促进了杉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境中云南松及其近缘种芽的比较形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昌命  王锦  姜汉侨 《广西植物》2009,29(4):433-437
对滇东南、滇中以及滇西北地区的10个云南松种群及其近缘种的芽进行了比较形态解剖学研究,云南松种群及其近缘种芽的形态和结构特征表现为多态性,随着纬度或海拔(样带取样)的增加,从滇东南-滇中-滇西北,芽鳞长度和芽鳞排列的紧密程度等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有增加的趋势。针叶的发育为"不对称"叶原基分化,形成不同针叶数的针束。云南松及其近缘种芽形态结构的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与生态因子组合的多样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制革污泥林业利用场水域的鳑鮍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革污泥施入林地后,检测小流域地表水、土壤渗出水对鱼(Rhodeussinensis)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的诱变。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没有诱发鱼血红细胞微核率增高,制革污泥林业利用系统是安全的;但鲜制革污泥浸出水可诱发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增高,故制革污泥如不加任何处理而随意堆放,会对坏境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7.
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干季林冠层雾露形成的小气候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雾露首先形成于最上林冠层,林下露水的形成迟于林上3-4h,林下雾是由上层雾变浓、下沉而来、夜间,雾形成前,气温高于叶表温;雾形成后,气温则低于叶表温,且气温及叶表温均有回升。雾露的形成不仅凝结了水汽进入森林,同时也对森林起到了一定的保温作用,这对热带雨林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致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我国人民视竹子为圣洁高雅、刚强正直的象征,对它给予特殊的偏爱。“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这是何等崇高的赞美。竹子,中国之宝。它不但在食品、医药、建筑、造纸、编织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而且是一种重要的传统园林植物。从古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中,可以看出竹子在中国园林中占有何等重要的位置。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漏景式配置 漏景是把真实的自然风景,用类似画框的门、窗洞、框架或乔木树冠抱合而成的缝隙框围起来,使人产生错觉,把现实风景误认为是画在纸上的图画。一般在围墙和穿廓的侧墙上开辟许多美观的漏窗,在漏窗外植一些金竹、紫竹、苦竹等中型竹类。透过窗洞,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望天树林干热季不同林窗间的小气候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西双版纳望天树林干热季不同林窗间的小气候差异进行了观测,对比分析了3个不同大小林窗(200m^2、140m^2、60m^2)内的温度、相对温度和光强分布状况及温度垂直分布形式。结果表明,各林窗内温度、温度日变化均比林内大,其中以大林窗最为明显,且最小林窗内的温湿度变化最为缓慢;林窗内的光照强度为林内的10倍以上,大林窗中央地表温度及冠层0.5m处气温、相对湿度日较差比最小林窗分别高15.8℃、3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干季林冠层雾露形成的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干季林冠层雾露形成的小气候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雾露首先形成于最上林冠层,林下露水的形成迟于林上3~4h,林下雾是由上层雾变浓、下沉而来。夜间,雾形成前,气温高于叶表温;雾形成后,气温则低于叶表温,且气温及叶表温均有回升。雾露的形成不仅凝结了水汽进入森林,同时也对森林起到了一定的保温作用,这对热带雨林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致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