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遮荫对掌叶半夏生长、药材产量和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适宜掌叶半夏药材高产的遮荫度,探寻其产量差异形成的光合生理机制。方法:采用遮荫网遮荫,共设置了5种光强处理,透光率分别为全光对照CK(100%)、T1(75%)、T2(65%)、T3(50%)、T4(25%),测定各遮荫处理下掌叶半夏的株高、单株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单片叶面积、药材产量、叶绿素含量、光合日进程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1)遮荫可显著(P<0.01)提高掌叶半夏的株高、单株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2)光合日进程曲线测定结果表明,除T4处理外其他处理均发生光合"午休"现象,日平均光合速率(Pn)以T1处理最高,绝对光能利用率(Eu)以T3处理最高;(3)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结果表明,CK的Fv/Fm最低,发生的原因可能与PSⅡ反应中心的光化学伤害有关;(4)药材产量以T2处理最高,较CK增产56.34%。结论:掌叶半夏更适宜在遮荫条件下栽培,透光率在65%时有利于掌叶半夏药材高产,其产量差异的形成可能与日均光合速率的不均衡有关。  相似文献   
2.
不同磁处理对芍药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磁场对芍药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采用均匀电磁场分不同的处理强度和处理时间分别磁处理野生芍药种子和栽培芍药种子,种子磁处理后在培养皿中催芽,2个月后统计种子胚根萌发率和胚芽萌发率.结果:3000Gs的磁场处理1.5h能提高野生芍药种子胚芽萌发率和栽培芍药种子胚根萌发率,对于栽培芍药种子4000 Gs的磁场处理2h能够促进胚根和胚芽萌发.结论:一定强度的磁场能打破芍药种子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小区实验,研究再生水灌溉对葡萄叶片抗氧化酶及土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的葡萄叶片MDA含量和CAT活性均高于清水对照的,而清水对照的葡萄叶片SOD和POD活性高于再生水灌溉的,但差异均不显著。再生水灌溉的土壤CAT活性比清水对照低;2011年的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两年,而同年份间不同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差异。2011年再生水灌溉的土壤蔗糖酶低于清水对照,后两年则逐渐高于对照。土壤磷酸酶高于清水对照。再生水灌溉的葡萄产量高于清水对照的。  相似文献   
4.
万春阳  王丹  侯俊玲  王文全  彭芳 《生物磁学》2011,(10):1805-1809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甘草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探讨甘草对盐分胁迫的适应性机理;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配成Hoagland液)处理盆栽一年生甘草,分别于35d、70d和105d取样,测定甘草株高、地上部分鲜、干重、根鲜、干重及甘草叶片SOD、POD、CAT活性,分析各生长指标与抗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NaCl胁迫70d和105d,0.6%和0.9%处理组的株高、地上部分鲜、干重及根鲜、干重均显著低于CK,SOD、POD及CAT活性均显著高于CK,经相关性分析得知,SOD、POD及CAT活性与各生长指标均负相关,其中POD活性与各生长指标极显著负相关;结论:甘草对NaCl胁迫的响应有胁迫时间和浓度的依赖性,在遭遇胁迫时,通过改变自身的生长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来提高机体的抗盐能力。  相似文献   
5.
束花石斛种质资源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9个居群束花石斛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60条ISSR引物中共筛选出的5条有效引物,每个引物的扩增位点为9~13个,共56个位点,多态性位点49个(87.90%)。束花石斛种内遗传多态性水平较高,遗传变异较丰富,9个居群的总扩增条带为242个,平均每个居群为26.90个,其中多态性条带占179个(72.90%)。野生束花石斛种质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过度采收和其赖以生长的环境被破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思茅和文山居群的遗传距离最近,而云南景洪居群与其它居群之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说明束花石斛种内亲缘关系的远近可能与其地理分布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贺超  陈晓玉  王文全  侯俊玲 《菌物学报》2020,39(8):1487-1501
为探明西北旱区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根系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生态分布和定殖状况,于2018年7月分别从甘肃安西、民勤和宁夏沙坡头地区采集甘草不同灌丛范围0-10cm和20-30cm土壤和根系样品,系统研究不同样地甘草灌丛内外DSE生态分布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甘草均能被DSE高度侵染,形成典型深色有隔菌丝和微菌核结构。不同样地DSE定殖率差异显著,安西DSE总定殖率(43.34%)显著低于民勤(90%)和沙坡头(88.34%)样地。相关性分析表明,DSE定殖率主要与土壤速效磷、有机碳和碱性磷酸酶显著相关。共分离鉴定11属13种DSE,即Acrocalymma vagumAlternaria longissimaAlternaria chlamydosporaAlternaria chlamydosporigenaParaphoma chrysanthemicolaDarksidea alphaNiesslia aemulaTricharina ochroleucaAcremonium nepalenseFusarium solaniPreussia sp.、Leptosphaeria oraemarisUlocladium sp.。其中Acrocalymma vagum是甘草根系DSE优势菌种,为民勤和沙坡头共有种,而安西样地DSE物种多样性最高,共7种。主成分分析表明,安西DSE物种组成在0-10cm和20-30cm不同灌丛范围存在显著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安西和沙坡头DSE菌丝定殖率在距主干0-10cm显著高于20-30cm,说明荒漠环境灌丛覆盖对DSE真菌群落存在显著影响。方差分解结果表明,DSE定殖受样地空间分布、灌丛覆盖和土壤因子共同影响(74.91%),而DSE种类组成更多依赖于样地异质性(84.46%)和土壤养分(87.82%)的作用。研究不同荒漠环境DSE定殖和群落组成差异,有助于充分理解DSE在旱区植物生长和植被恢复中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遮荫对掌叶半夏生长、药材产量和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适宜掌叶半夏药材高产的遮荫度,探寻其产量差异形成的光合生理机制。方法:采用遮荫网遮荫,共设置了5种光强处理,透光率分别为全光对照CK(100%)、T1(75%)、T2(65%)、T3(50%)、T4(25%),测定各遮荫处理下掌叶半夏的株高、单株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单片叶面积、药材产量、叶绿素含量、光合日进程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1)遮荫可显著(P〈0.01)提高掌叶半夏的株高、单株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2)光合日进程曲线测定结果表明,除T4处理外其他处理均发生光合"午休"现象,日平均光合速率(Pn)以T1处理最高,绝对光能利用率(Eu)以T3处理最高;(3)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结果表明,CK的Fv/Fm最低,发生的原因可能与PSⅡ反应中心的光化学伤害有关;(4)药材产量以T2处理最高,较CK增产56.34%。结论:掌叶半夏更适宜在遮荫条件下栽培,透光率在65%时有利于掌叶半夏药材高产,其产量差异的形成可能与日均光合速率的不均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甘草地向部分形态特征地理变异规律并分析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方法: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测定全国8省区35个旗县甘草野生种群的地上植株形态特征,采用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甘草地上形态特征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其形成的生态学机制.结果:(1)不同甘草野生种群的株高、侧枝数、侧枝角度、侧枝长度、复叶长度、小叶数、小叶长度和宽度8项形态指标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2)各形态形态指标与产地年均温、日照百分率等气候因素密切相关.结论:甘草野生种群地上植株形态特征存在显著的地理变异,导致甘草种群产生地理变异的气候因子主要是光照因子,其次为温度因子和水分因子,其相关关系可用多元回归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9.
玫瑰石斛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植物名称玫瑰石斛(Dendrobium crepidatum Lind1.ex Paxt.)。 2材料类别无菌萌发的种胚苗茎节或茎段。 3培养条件种胚诱导培养基:(1)MS+NAA0.5mg.L^-1(单位下同);(2)1/2MS+马铃薯提取物20%。茎节或茎段分化培养基:(3)MS:(4)1/2MS。生根和壮苗培养基:(5)1/2MS+IBA0.2-0.4+活性炭0.1%;(6)MS+NAA1+6-BA0.5;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饲喂试验表明,小花棘豆毒蛋白(OXY)对棉蚜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用含50μg/ml和25μg/ml小花棘豆毒蛋白的25%蔗糖液饲喂4龄棉蚜,3天后棉蚜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3.81%和45.27%,与含0.25μg/ml和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用含2.4μg/头小花棘豆毒蛋白饲喂4龄棉铃虫幼虫无致死作用,但平均拒食率为40.8%,生长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