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烟粉虱对四种蔬菜寄主的选择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利用趋避作用防治烟粉虱的可能性,进行了3方面试验:1)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 对黄瓜、花椰菜、油菜和莴苣等4种蔬菜的寄主选择性; 2)互喷烟粉虱不同嗜好的寄主植物汁液对其寄主选择性的影响; 3)不同间作方式对黄瓜叶上烟粉虱成虫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烟粉虱对供试植物有明显的选择性,其嗜好程度为花椰菜>黄瓜>油菜>莴苣。喷施莴苣和花椰菜汁液对烟粉虱的寄主选择性均有显著影响,喷施莴苣原液后,花椰菜和黄瓜上的成虫数分别减少79.6%和87.4%,花椰菜上的着卵量减少84.3%;喷施花椰菜原液后,莴苣上的成虫数和着卵量分别增加82.4%和79.2%,表明不同蔬菜中的内含物是引起烟粉虱对寄主选择性的重要原因。在黄瓜中间作莴苣可使黄瓜叶上烟粉虱成虫数平均减少76.5%;间作花椰菜时,通过诱集作用,也可使黄瓜叶上的成虫数平均降低69.7%。这些结果为利用喷施蔬菜汁液和间作方式控制烟粉虱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温度对草小卷蛾Celypha flavipalpana Herrich-Schaffer种群动态和繁殖情况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在不同条件下(20~32℃,16L︰8D,RH=70%~80%)对草小卷蛾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系统研究,并于26℃下建立实验种群生命表和生殖力表。【结果】经统计分析,其卵、幼虫、蛹、成虫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30±2.43、6.45±1.57、11.01±1.78、12.40±2.7和9.48±2.19,有效积温(日·度)分别为45.05±8.88、492.01±42.48、107.53±13.63、65.51±12.39和671.86±94.19;实验种群趋势指数I>1,次代种群数量呈12.13倍趋势增长,净增值率R0=15.85,世代平均周期T=39.99,内禀增长率rm=0.0691,周限增长速率λ=1.0715,种群倍增时间t=10.0331。【结论】在20~28℃,草小卷蛾各虫态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32℃下幼虫期和蛹期发育速率减慢,部分幼虫出现休眠状态;26℃下次代实验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地区间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东北3省昆虫学者首届学术联谊会暨辽宁省昆虫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于1993-08-10~12日在辽宁省北镇县召开。辽宁省科协主席庄成建,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张芝利、秘书长刘益奖,台湾中华昆虫学会理事长侯丰男,台湾中华环境有害生物防治协会理事长徐水烈,台湾中兴大学昆虫学系唐立正等莅会,到会代表共149人。侯丰南、徐永烈、唐立正、刘盈荚、苗建才、孙雅杰、股友等7位专家、教授做了大会专题报告。大会收到论文179篇,会上分农业昆虫、森林昆虫和医学昆虫专业组分别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东北三省昆虫…  相似文献   
4.
[目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是我国重要的多食性害虫,已在辽宁等东北农作物产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明确辽宁地区甜菜夜蛾种群遗传变异与遗传分化,阐明其不同地理种群间的种群遗传结构.[方法]基于8对微卫星(SSR)引物对采自辽宁6县(市)的160头甜菜夜蛾样品进行测序与分析,利用GenAlEx 6.503、GENEPOP 4.0.1及STRUCTURE 2.3.4软件分析其种群遗传变异与种群谱系遗传结构.[结果]辽宁不同地区甜菜夜蛾遗传多样性较高(Ho=0.549,Ne=3.431,He=0.608),其中,沈阳(SY)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Ho=0.563,Ne=4.562,He=0.680).不同地理种群间甜菜夜蛾存在较低遗传分化(global FST=0.119,P<0.05).朝阳凌源(LY)与大连(DAL)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最高(FST=0.210).UPGMA聚类树、PCoA及STRCTURE分析表明,葫芦岛(HLD)和大连(DAL)种群聚为1支;台安(TIA)、阜新(FX)、凌源(LY)及沈阳(SY)种群聚为另1支.此外,AMOVA分析表明,甜菜夜蛾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78.0%),种群间变异水平较低(22.0%).[结论]辽宁不同地区甜菜夜蛾具有较高遗传变异与较低种群遗传分化水平,本研究为阐明该地区甜菜夜蛾虫源关系,并对甜菜夜蛾化学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辽宁地区水稻品种对本地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的抗性水平及其抗虫机制,本研究利用改进的苗期集团鉴定法,以IR36为抗虫对照品种、武育粳3号为感虫对照品种,对42份辽宁地区主栽水稻品种和研究待推广品种进行了水稻苗期对灰飞虱抗性鉴定,并从中选取20份不同抗性水平的品种进行了排趋性和抗生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从42份水稻材料中仅筛选出1份抗虫材料辽优5218,中抗品种11份,其余均为感虫或高感品种。在不同水稻类型中,杂交稻的抗虫性普遍较常规稻强,而从水稻株型上看,抗性品种大多为披散型。抗虫机制研究发现,抗虫品种辽优5218和中抗品种港育129兼具排趋性和抗生性,是非常理想的抗性种质资源,中抗品种港源8号和粳优558具有很强的排趋性,也是较为理想的抗性资源,为抗性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材料。但大部分省内主栽主推品种不具备对灰飞虱的抗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稻水象甲种群增长规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扣笼接虫观测稻水象甲不同接虫密度所产下代虫量。结果表明,稻水象甲种群增长具有明显密度依赖性,接虫密度X越大,代间增殖倍率Y2越低。X-Y2关系用Y2=1/(0.836 0.421X)的双曲线拟合良好。以水稻移栽后稻田成虫密度N为指标,越冬成虫存活率为S0,防治后成虫残存率为S1,则第t 1年种群密度关系可表述为:Nt 1=S0S1Nt/(0.0836 0.0421S0S1Nt)。模型参数值稳定,拟合度好,模型描述的种群增长规律与稻水象甲侵入辽宁省以来种群增长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用该模型预测辽宁省不同地区稻水象甲的发生趋势其准确率高,并可指导稻水象甲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克隆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332A19和CYP337B19,并对其进行序列和表达分析,以更好地了解这两个P450基因在植物次生物质解毒方面的作用,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本地BLAST搜索苹果蠹蛾转录组数据库获得细胞色素P450基因cDNA序列,采用RT-PCR技术克隆目的基因的编码区。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目的基因的序列特征及与其他近缘物种的P450基因的系统进化关系。采用RT-qPCR技术测定目的基因在苹果蠹蛾不同发育阶段(卵、1-5龄幼虫、蛹和成虫)、4龄幼虫不同组织(头部、表皮、脂肪体、中肠和马氏管)以及4龄幼虫分别取食添加0.1%香豆素和0.5%槲皮素的人工饲料2 d后的表达水平。【结果】克隆获得苹果蠹蛾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332A19(GenBank登录号: MF574708)和CYP337B19(GenBank登录号: MF574697)的全长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ORF)分别长1 518和1 491 bp,分别编码505和496个氨基酸,其蛋白质分子量分别为58.586和57.734 kD,理论等电点分别为8.99和7.61。结构域分析显示,CYP332A19和CYP337B19中均包含包括血色素结合区在内的5个保守的细胞色素P450结构域。系统发育树显示,苹果蠹蛾CYP332A19与苹淡褐卷蛾Epighyas postvittana CYP332A9等CYP332A基因聚在一枝,而CYP337B19与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CYP337B12和六星灯蛾Zygaena filipendulae CYP337B11等CYP337B基因聚在另一枝。RT-qPCR分析结果表明,CYP332A19和CYP337B19在苹果蠹蛾幼虫期的表达水平高于卵期的,分别在4龄幼虫脂肪体和中肠中的表达量最高。取食分别含0.1%香豆素和0.5%槲皮素的人工饲料2 d后,4龄幼虫体内的CYP332A19和CYP337B19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取食含2%DMSO的人工饲料)。【结论】CYP332A19和CYP332B19分别在苹果蠹蛾幼虫脂肪体和中肠中高表达,且在取食含香豆素和槲皮素的人工饲料的苹果蠹蛾幼虫体内表达量升高,说明这两个基因可能参与苹果蠹蛾对外源物质的解毒代谢过程。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苹果蠹蛾对寄主次生物质解毒代谢机理,为苹果蠹蛾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我国东北地区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种群遗传变异及种群遗传结构,阐明种群间遗传分化与基因流。【方法】利用9对微卫星引物对采自我国东北地区15个地理种群的375头灰飞虱样品进行测序与分析;利用GeneAlex6.51,GENEPOP4.0.9和STRUCTURE 2.3.4等软件分析灰飞虱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基因流及种群遗传结构。【结果】在所分析的375头灰飞虱个体中,各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a=6.898;总体上,灰飞虱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平均观测杂合度Ho=0.548;平均期望杂合度He=0.582),各种群间基因流较低(Nm=0.660)。UPGMA聚类树、PCoA及STRCTURE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灰飞虱种群分为两分支:吉林(JL)和沈阳(SY2012,SY2013和SY2014)种群聚为一支;其余种群聚为一支。AMOVA分析结果表明,灰飞虱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87%),种群间变异水平较低(13%)。【结论】中国东北地区灰飞虱遗传多样性较高,不同地理种群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且基因交流较低,存在一定的种群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