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多种中上层鱼类趋于在漂流物体下方聚集,人们由此发明了漂流人工集鱼装置(FAD)来吸引热带金枪鱼类.FAD同时也能吸引其他非目标鱼种,如纺锤鰤,但它们被FAD聚集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渔业生物学数据,评估了纺锤鰤聚集在FAD下方的潜在动机.结果表明:漂流物下的纺锤鰤样本叉长范围为30.0~90.6 cm,优势叉长组为60.0~80.0 cm,占到总体的76.3%,说明漂流物下的纺锤鰤以体型较大的个体为主;纺锤鰤个体的50%性成熟体长为65.7 cm,漂流物下纺锤鰤以性成熟个体为主;样本的胃含物中发现常见小型随附鱼种,如细鳞圆!、长鳍鈟、六带!、鲣鱼以及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的幼鱼,表明聚集于漂流物下的纺锤鰤捕食其他的随附种类.纺锤鰤成鱼作为一种大洋性的捕食者,觅食是其游向漂流物最可能的动机之一,"饵料供应"假说和"休息点"假说可用于解释纺锤鰤的聚集原因.  相似文献   
2.
金枪鱼围网渔船使用人工集鱼装置(FADs)可以增加对金枪鱼随附鱼群的捕捞能力,而大规模投放FADs引起的生态问题在数十年间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开发高效集鱼能力并降低生态影响的FADs是金枪鱼围网渔业面临的挑战。由于缺乏大量试验研究,目前对FADs和捕捞物种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极其有限。本研究通过对从事金枪鱼围网捕捞生产的船长进行问卷调查,从渔民经验的角度总结了FADs的投放现状、结构设计、捕捞和生态特性,以及随附鱼群的行为特征等,并基于一致性指数(IoC)对调查内容的认知差异进行量化。结果表明: 我国金枪鱼围网船单船每年平均投放的FADs数量为(102±37),丢失数量为(72±15)。FADs的集鱼效果优于天然流木,水下悬挂结构是吸引金枪鱼的主要原因,且悬挂吸引物(如漂带)有助于诱集金枪鱼集群。FADs投放后金枪鱼的首次出现时间平均约32 d,此后的1个月内集群量趋于稳定;海龟或鲨鱼被FADs网状结构缠绕的情况偶有发生。被调查者对“生物附着对集群效果的影响”和“优化FADs隐蔽性的意愿”两个问题的反馈具有较高的一致性(IoC均为0.73),对“筏体结构类型对集群效果影响”的反馈答案分歧较大(IoC=0.34)。当前FADs的设计存在低隐蔽性和导致非目标鱼种高脆弱性的弊端。研究结果可为开发生态效应和捕捞效益兼具的生态友好型FADs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金枪鱼类会聚集在漂浮物周围,人类依据该行为特性研制出人工集鱼装置(fish aggregation devices,FADs)诱集金枪鱼,从而使金枪鱼围网的产量和捕捞效率大幅提高.但目前科学界仍不确定FADs为何能够吸引金枪鱼以及其广泛使用是否会对金枪鱼资源和大洋中上层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国外学者展开了大量以FADs周围金枪鱼为研究对象的个体行为学试验.本文归纳并整理了过去30多年中较可靠和经典的相关试验,从金枪鱼的趋向性行为、集群行为、随附行为、摄食行为和垂直移动行为5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漂流FADs和锚泊FADs下金枪鱼的行为模式,并对国内今后开展相关研究的重点方向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人工集鱼装置对热带金枪鱼类摄食模式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少琴  许柳雄  王学昉  朱国平 《生态学报》2014,34(13):3490-3498
热带金枪鱼类具有聚集在漂浮物体周围的行为特性,形成的集群表现稳定,可捕性较高。以此特性,金枪鱼围网渔业研制并投放了大量的人工集鱼装置(Fish Aggregation Device,FAD)用于聚集并捕捞金枪鱼。然而,大规模出现的FAD会使某些海域海面漂浮物的密度迅速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改变了金枪鱼的表层栖息环境,对金枪鱼种群具有一系列可能的潜在负面影响,摄食模式的改变就是其中之一。归纳并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FAD对金枪鱼类摄食模式影响的相关研究,从摄食行为、日摄食量、饵料种类与组成以及生态位宽度4个方面对比了随附于FAD的金枪鱼和自由状态下同类的不同,发现大多情况下FAD的存在会使金枪鱼的摄食模式发生一定的改变。最后,归纳了过往实验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鲣鱼(Katsuwonus pelamis)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鲣鱼是金枪鱼渔业最为重要的目标鱼种之一,对鲣鱼的生物学研究是对其种群资源进行评估的基础。综述了国外学者对鲣鱼基础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从鲣鱼的年龄和生长、繁殖、摄食习性3个方面对以前的研究结论进行整理比较,并总结出所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旨在为开展相关的鲣鱼生物特性研究及对鲣鱼资源的初步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西太平洋鲣鱼的年龄鉴定和生长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等生物学参数对于准确评估渔业资源非常重要.本文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利用围网渔船在中西太平洋海域采集了262尾鲣鱼样本,现场测定其叉长(278~746 mm)和体质量(345~9905 g),并搜集第一背鳍鳍棘用于鉴定其年龄和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鲣鱼叉长(L, mm)与体质量(M,g)的关系式为M=3.612×10-6L3. 278 (R2=0.9782),性别对其影响不显著(F=2.002,P>0.05);经赤池信息量标准(AIC)评估,在幂函数、线性及指数3种回归关系中,线性回归模型最好地拟合了鲣鱼叉长与鳍棘截面半径之间的关系(AIC=2257.4);采用Fraser-Lee法求得的鲣鱼1~5龄平均逆算叉长分别为398.4、494.2、555.4、636.8和728.8 mm;经残差平方和分析,雌雄鲣鱼的生长状况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0.670;df=182;P>0.05),推得鲣鱼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706.51(1-e-0.64(t+0.037)).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