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4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农业生态系统中天敌多样性的保护和维持是当前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作者对江苏通州市1970’s后期到1980’s前期和近年(2003~2004)棉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多样性作了比较研究。调查表明,1970’s后期到1980’s前期,通州市棉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捕食性节肢动物的主要优势种维持在10余种。2003~2004年,在同一区域,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棉田的天敌物种多样性锐减,仅有龟纹瓢虫、草间小黑蛛等少数几类天敌。对棉田天敌的物种多样性锐减的原因作了初步的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南通棉区,棉铃虫从价oveFpaampra(ffebner)属间隙暴发性害虫,以四代为主害代。对年代至今,棉铃虫已数度暴发,特别是进入如年代以来,爆发频率明显增加,为害更加严重。因此,做好四代棉铃虫发生趋势预报,及早掌握防治主动权,是取得防治成效减少棉花损失的重要保证。本站多年生命表研究结果和历年发生实况资料表明,本地夏季高温干旱与棉铃虫的暴发关系密切。为此,作者根据1972~1992年的对年中各年有关时段的气象资料及三代发生量,运用模糊模式识别的方法,组建了四代棉铃虫的预测模式[’-’],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回建…  相似文献   
3.
江苏沿江棉区3代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及经济阈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接虫为害,研究了3代棉铃虫对蕾铃脱落及结铃的影响,观察了不同年份棉铃虫卵和各龄幼虫的自然存活率及棉花蕾、幼铃的成铃率。结果表明,蕾铃的虫害脱落率对结铃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达-0.8917,虫量和蕾铃脱落数主要通过接虫期间的虫害脱落率影响棉花结铃,其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8894和-0.891,接虫期间的自然脱落率对结铃的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均很小,表明33代棉铃虫为害时棉花4的补偿能力已基本丧失,各龄幼虫的为害量观察表明,1-6龄幼虫的单虫为害当量分别为0.02、0.14、0.31、0.47、0.84和1.54个大铃,根据防治的直接和间接收益,得出3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为百株累计卵量26粒。  相似文献   
4.
统计分析表明,土壤的多种理化性质与棉铃虫的发生程度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土壤容重、砂粒含量和粘粒含量3个因子,其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0.6521、0.6735和0.3456.这些因子使土壤表现出不同的粘性,决定了土壤的透气性、持水量和板结程度等,从而影响到棉铃虫幼虫人土后蛹的存活率.用上述3个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可将通州市划分为3个棉铃虫发生区,各区域在测报和防治上应进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5.
通过人工接虫为害,获得了棉铃虫各龄期幼虫在棉花上的为害量和为害损失。并观察了不同年份棉铃虫卵和各龄幼虫的自然存活率。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了自然状态下第3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其值为百株累计卵量100粒,或当日百株新增卵量25粒。与用固定虫量研究方法得出的指标相比,该指标更合理、更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6.
植物中褪黑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褪黑素自20世纪90年代被发现以来,初期的研究多为测定方法,而后褪黑素生理功能的研究成为热点。植物中褪黑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有放射免疫测定(RIA)、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等,而高效液相色谱与荧光检测器(HPLC-FD)和电化学检测器(HPLC-EC)联用是植物中褪黑素定量研究的较常用方法。褪黑素含量因植物种类、器官不同而异,并以繁殖器官种子和花中较高。褪黑素在植物中具有调节光周期、促进植物种子萌发及生根、提高植物抵御外界环境压力如重金属、紫外辐射、温度变化等功能,而这些生理功能的作用机制、合成位点等尚待进一步研究。该文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褪黑素在植物中的检测方法、生物合成途径及生理功能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统计分析表明,土壤的多种理化性质与棉铃虫的发生程度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土壤容重、砂粒含量和粘粒含量3个因子,其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0.6521、0.6735和0.3456。这些因子使土壤表现出不同的粘性,决定了土壤的透气性、持水量和板结程序等,从而影响到棉铃虫入土后蛹的存活率。用上述3个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可将通州市划分为3个棉铃虫发生区,各区域在测报和防治上应进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8.
甘肃西部下白垩统介形类化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记述的介形类化石,主要来自二个地区:①河西走廊西部酒泉盆地玉门低窝铺和下沟一带;②北祁连山西部玉门昌马盆地。两地含介形类化石的层位,均为下白垩统新民堡群。本文描述的酒泉盆地介形类化石,共计7属、10种,其中7新种,它们是Lycopterocyprisdebilis Lübimova,Mongolianella vasta Qi(sp.nov.),Candona prona(Su),Limnocypridea diwo-puensis Qi(sp.nov.),L.symmetrica Qi(sp.  相似文献   
9.
江苏沿江棉区棉铃虫世代增殖规律及主害代预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聚类分析 ,可将沿江棉区历年棉铃虫世代间的增殖状况划分为 4类 ,相应的主害代第 4代棉铃虫的发生类型依次属于迟发适生型、早发暴发型、基数 -天气制约型和基数制约型。分析各类成因发现 ,3代基数是影响 4代发生量的主要因子。运用逐步回归分析 ,组建了 4代棉铃虫发生期和发生量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