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阮海河  白冰  李宁  潘扬  鲁长虎 《生态学报》2013,33(1):110-119
喀斯特森林的生态环境较其他类型的森林更为脆弱.由于抗干扰和恢复能力低,喀斯特森林中种子扩散对维持植物种群的续存与更新具极其重要的作用.叶猴以叶为主要食物,果实是仅列其后的第二大食物资源.对分布于喀斯特生境的叶猴来说,它们对果实的取食具有潜在的种子传播作用.基于此,于2009年7月-2010年12月,在越南广平的风芽-格邦国家自然公园,通过实地跟踪观察结合粪便收集调查了河静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hatinhensis)对果实的选择及其对种子的潜在扩散作用.河静黑叶猴全年共采食果实类食物38科131种,取食的果实种类和取食高峰持续期均高于其他地区黑叶猴对果实的取食.这得益于当地原始雨林中丰富的果实食物资源.河静黑叶猴对果实种类没有明显的选择偏好(-0.3<S112种果实<0.3),果实资源的可获得性亦不影响其对果实的取食频次(r=-0.13,P=0.15>0.05),在雨季的果实食物种类和取食强度上均高于旱季(z=-2.903,P=0.02<0.05).在果实性状的选择上,河静黑叶猴对处理难度较小的浆果和核果(两种类型的果实共106种,占80.9%)有明显的选择偏好,更多地选择黄色(46种)、红色(29种)和绿色(14种)(三种颜色的果实占果实种类的68.7%),重量多为5 g以上较大的果实(共104种,占果实种类的79.4%),更多地选择果实内仅有1-2颗种子的果实.河静黑叶猴多吞食直径小于3 cm的种子,在猴群的粪便中发现了85种果实的种子,尤以肉质的浆果和核果最多,如垂叶榕(Ficus benjamina)、柿叶青梅(Vatica diospyroides)、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等.最远传播距离可达397 m.对其他的果实,则以吐出或丢弃的方式短距离传播,多集中在6-20 m范围.河静黑叶猴是一些果实较大或果皮较硬的植物重要的潜在扩散媒介,因为此类种子不能依靠鸟类吞食传播,如水浦桃(Syzygium jambos)、红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和木奶果(Baccaurea ramiflora)等.河静黑叶猴一年中在雨季的夏秋两季(8-12月)对果实的取食强度达到高峰,这期间每月在猴群粪便中发现的种子数量均超过1000.结果反映出河静黑叶猴对喀斯特森林中的果实植物种子有潜在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青木香栽培(二年生和三年生)品与野生(三年生以上)品挥发油红外光谱,薄层层析图谱、气相色谱、折光率、颜色和性状的比较研究,证实了前者可以代替后者作为药用,为推广应用栽培青木香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双向发酵——毒性中药炮制减毒的新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涂霞  潘扬 《菌物研究》2010,8(1):52-56
就现代双向发酵工艺替代传统杂菌发酵工艺,运用于毒性成分分别为生物碱、内酯物质、苷类化合物、毒蛋白、马兜铃酸、蒽醌、鞣质和重金属8类毒性中药炮制减毒的可行性、可靠性进行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4.
单楠  张雯  唐夫凯  潘扬 《生态学杂志》2019,30(2):463-471
区位选择是水生态屏障研究及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针对河川型水库入流方式多样、地形起伏大的特征,本研究从水生态屏障的非点源污染去除功能出发,提出一种基于通量分析的河川型水库生态屏障区位选择方法.以我国三峡库区为例,选择库区典型研究区运用该方法进行生态屏障区位研究.结果表明: 按照三峡库区沿岸100 m宽度的设计方案,研究区内水生态屏障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其中,最佳功能区仅占设计面积的11%,无效区占设计面积的10%,流域内79%的总氮与93%的总磷集中在占生态屏障区总面积21%的区域进入水库.根据污染物通量及流量通量过程,可提取出高污染通量汇流区域及高污染物浓度区,根据保护目标,分别对应开展以污染物总量削减及污染物浓度达标的生态工程措施.采用该方法可充分考虑地形对污染物质通量的影响,划分出水生态屏障的重点保护区域,能有效解决河川型水体的水生态屏障区位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5.
6.
肉质果植物通常依赖食果鸟类等取食果实后经消化道过程传播种子, 以完成种群的更新。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是亚热带森林的代表性种类, 其果实具有依赖鸟类等动物取食后传播的特点。2012 年、2013 年在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了鸟类对红楠果实的取食及种子的传播作用。结果如下: 取食红楠种实的鸟类共计18 种, 其中整吞果实的鸟类12 种,啄取果肉的鸟类5 种, 啄食种子的鸟类1 种。整吞果实鸟类中4 种鹎科和2 种鸦科鸟类访问频次和取食量较大, 是主要的种子传播者。鸟类主要以呕吐方式传播种子。取食后初停栖点与母树距离及地面种子散布地点的分析结果表明, 鸟类可以远距离扩散种子。地面种实可被啮齿动物或蚁类再次捕食或搬运。研究表明, 红楠可以借助鸟类实现种子传播和种群更新。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正交实验优化提取方法,HPLC法测定五味子醇甲含量,对五味子的快速提取工艺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80%乙醇作为提取液,电场强度10 kv/cm,脉冲数为10,料液比1∶10为最佳提取工艺;影响因素的大小依次为:电场强度、料液比、脉冲数。此法提取五味子中的五味子醇甲,提取率可达0.76%,得膏率达27.886%。本提取工艺可行,经济、省时、回收率高。  相似文献   
8.
夜栖地是昼行性鸟类夜间重要的栖息场所,鸟类对夜栖地的选择有明显偏好性。随着城市化加剧,城市绿地逐步成为城市鸟类生存的庇护所,如何适应城市环境的干扰并安全夜栖于城市绿地中是鸟类在不同生活史阶段均需面临的问题。为探讨城市绿地中鸟类的夜栖地选择,本研究于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在广西宜州市区龙江河畔,采用系统调查法对鹊鸲(Copsychus saularis)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夜栖树种、夜栖地特征的17个生态因子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鹊鸲共选择15种夜栖树,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树种选择差异极显著,2个时期均选择5种夜栖树,其中利用频次较高的是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杧果(Mangifera indica)和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主成分分析发现,繁殖期和非繁殖期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素均是栖树、栖枝隐蔽性以及周围安全性因素,其他栖枝、水源和食物因素次之,最后为干扰因素;其中,栖树和栖枝高度、乔木、草本和栖枝下方盖度等9个生态因子在2个时期间具有差异性。城市鹊鸲在生活史不同阶段选择最适夜栖地,体现出对强干扰城市生境的适应性。在未来城市绿化配置和建设中需增加具不同栖枝、树高和盖度特征的乔木树种,提高灌木和草本植被多样性,以满足不同鸟类对城市绿地中夜栖地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构建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单楠  周可新  潘扬  唐夫凯 《生态学报》2019,39(2):411-420
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对遏制生态系统退化及生物多样性丧失,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消除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恢复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近20年(1997—2017)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的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廊道的概念、构建理论及方法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探讨,分析了廊道构建理论的发展过程及适用性,分类总结了现有的廊道构建方法和17种廊道构建模型工具。研究分析表明,廊道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已成为目前国际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对物种景观运动过程认识的加深,廊道构建理论逐渐趋于成熟,与之匹配的廊道构建方法及模型工具进展迅速。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大范围,高精度的获取廊道模拟数据,并集成综合模型实现目标物种廊道的构建、保护和管理是今后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构建研究的发展方向。最后,对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不足展开讨论并展望了未来发展,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的应用与实践及国家生态廊道体系的建设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罗芳  潘扬  鲁长虎 《生态学杂志》2013,32(8):2179-2185
利用营养液培养方法,以‘沈农265’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Fe(0、0.1、0.25、0.5 mmol Fe2+·L-1 )、Cd(0、0.1、1.0 μmol Cd2+·L-1)处理对水稻植株体内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单独供应Fe显著降低了水稻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同时供应Cd后生物量不再下降;单独供应Cd降低了根系中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而同时供应Fe时这种降低作用消失.Fe处理降低了水稻地上部和根系Cd含量,Cd处理也降低了Fe含量,两者表现出明显的相互抑制作用.高Cd(1.0 μmol·L-1)和Fe互作,增加了水稻根系中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了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明在低Cd环境中为水稻提供一定数量的外源Fe能降低植株Cd含量;但高Cd胁迫将降低水稻对Fe的吸收,并导致植株体内产生脂质过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