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湾扇贝血细胞的表面结构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维翥  吴信忠  汪明 《动物学报》2005,51(3):486-494
通过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对海湾扇贝血细胞的形态、表面结构及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细胞的大小、形态结构可将血细胞分成四种类型:Ⅰ型小透明细胞,大小约(2·38±0·08)μm,约占比例30%-35%;Ⅰ型大透明细胞,大小约(4·41±0·33)μm,约占比例15%-25%;Ⅱ型小颗粒细胞,大小约(4·15±0·26)μm,约占比例20%-25%;Ⅱ型大颗粒细胞,大小约(8·26±0·52)μm,约占比例25%-30%。血细胞在血淋巴中的平均密度为(3·75±0·65)×107cell/ml。其中Ⅰ型透明细胞占55·3%,Ⅱ型颗粒细胞占44·7%。表面结构观察结果显示有5种形态:圆形血细胞,梨形或梭形血细胞,松果形血细胞,阿米巴样细胞,大型细胞,表面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血细胞主要归属于两大类型:Ⅰ型透明细胞和Ⅱ型颗粒细胞。超微结构显示颗粒细胞的细胞质颗粒可区分成三种类型:Ⅰ型高电子密度颗粒,Ⅱ型低电子密度颗粒和Ⅲ型中等电子密度颗粒,并推测Ⅰ型高电子密度颗粒是细胞吞噬的异物(微生物等)或细胞内的废物(沉积颗粒,衰老的胞器或碎片);Ⅱ型低电子密度颗粒是溶酶体类的胞内分泌颗粒,来源于高尔基复合体或内质网;Ⅲ型中等电子密度颗粒可能是次级溶酶体,由Ⅰ型颗粒向Ⅱ型颗粒融合并注入裂解酶类而形成[动物学报51(3):486-494,2005]。  相似文献   
2.
春、夏季土壤水分对连翘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郎莹  汪明 《生态学报》2015,35(9):3043-3051
在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华北地区表现出平均气温升高和降水时空格局变化的趋势,导致华北地区春、夏季土壤水分变化加剧,从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生产力。为探索植物光合作用对土壤水分变化以及所处生长发育季节的响应特点,以华北地区为研究区,利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通过受控温室内盆栽控水的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春、夏两个季节2年生连翘叶片在多级连续土壤水分梯度下的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 弱光 (光合有效辐射PAR≤200 μmol m-2 s-1) 下,净光合速率 (Pn)、气孔导度 (Gs)、水分利用效率 (WUE) 光响应过程对季节不敏感,强光下Pn-PAR、Gs-PAR过程与土壤水分和季节同时有关,春、夏两个季节Pn、Gs对强光响应的差异更多表现在阈值:土壤相对含水量 (SRWC) >40%范围。2) 春、夏两个季节表观量子效率 (φ)、 Pn、WUE、Gs、 胞间CO2浓度 (Ci)、气孔限制值 (Ls) 对SRWC具有相似的响应过程,但两个季节各个参数达到阈值时的SRWC不同,说明水分阈值是不同季节植物光合作用响应土壤水分产生差异的关键。3) 春、夏两个季节连翘光合作用较适宜的土壤水分分别是春季51.84%≤SRWC≤58.96%,夏季52%≤SRWC≤83.34%;此SRWC范围内,春、夏两个季节连翘光合作用适宜的PAR范围相似,为1000 μmol m-2 s-1≤PAR≤1400 μmol m-2 s-1。因此,为适应未来气候和环境变化,有必要根据植物所处的物候期确定环境因子(土壤水分、光照、温度等)的适宜范围和关键阈值,更好地为区域适应性措施的探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犬干扰素-γcDNA的克隆及其在鼠骨髓瘤细胞(SP2/O)中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扰素(IFN)是由脊椎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分泌型糖蛋白,它具有广谱抗病毒和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1].干扰素可分为Ⅰ型和Ⅱ型,Ⅱ型干扰素又称为干扰素-γ(IFN-γ)或免疫干扰素,主要由抗原刺激CD4+和CD8+T细胞所产生2].IFN-γ可使Mφ功能亢进,诱导产生特异性抗体,在免疫应答中十分重要[3].  相似文献   
4.
安健  汪明  孔繁瑶  殷佩云 《动物学报》2001,47(4):431-435
利用透射电镜对柔嫩艾美耳球虫配子生殖阶段的超微结构进行了,大配子体和小配子体于相邻的宿主肠上皮细胞内相产生,由末代裂殖子入后,长大变圆而形成,小配子的形成为直接分化型,首先细胞核分裂成为多核体,随后细胞核向周边移动,然后紧靠细胞处的限制向外突出,临近突出部位的限制膜下陷,在核上方形成中心粒,中心粒发育为基粒,鞭毛中的微管和附着微管,早期形成的小配子仍与小配子体的殖体相连,成熟的小配子与配子体分离,外型香蕉状,外被单位膜,内有一电子结构十分致密的细胞核,核的头端侧面有一个巨大的线粒体,小配子有鞭毛2根,每根鞭毛内有微管,组成为9+2结构,此外,小配子至少有6根附着微管,大配子体和大配子外被单位膜,内部形成大量的成囊体1和成囊体2,并有大量的支链淀粉和脂肪体,中央有一个细胞核,卵囊臂有5层,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内有大量的支链淀粉和脂肪体。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基于标准病例(SP)的案例教学法(CBL)在普外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见习的五年制临床本科医学生共112人,利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人数各56人。对研究组采取基于SP的CBL教学法,而对照组则使用传统临床带教方法,1个月后对理论、技能进行评价,并对学生和教师的满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技能考核和病例分析方面,研究组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理论成绩无明显差异(P0.05)。对学生满意度的调查中,在"课堂气氛活跃"、"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及"有利于形成正确临床思维"四个方面,研究组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对教师满意度调查中,认为试验组教学法的效率要高于对照组教学法(P0.05),而在"易实施性"满意度低于对照组教学法(P0.05),在"可操作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基于SP的CBL教学法具有显著的优势,能更直观的展示某种疾病的特征,使学生通过实践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值得进一步探索并推广。  相似文献   
7.
利用同源重组将新城疫病毒(NDV)的F和HN基因、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的gB基因以及报告基因LacZ插入鸡痘病毒(FPV)的017株的复制非必需区,其中NDV的F、HN基因、ILTV的gB基因以及报告基因LacZ是在早晚期启动子LP2EP2的控制下,大肠杆菌报告基因LacZ在晚期启动子P11的控制下。经过10轮蓝斑纯化获得了包含了NDV的F和HN基因、ILTV的gB基因以及报告基因LacZ的重组鸡痘病毒,称为rFPV-F/HN/gB/LacZ。经PCR方法证明rFPV-F/HN/gB/LacZ基因组中含有NDV的F基因、HN基因和ILTVgB基因;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Western-blot试验表明NDV的F、HN蛋白和ILTVgB蛋白在rFPV-F/HN/gB/LacZ感染的CEF细胞中获得表达。与亲本毒相比,重组病毒在病毒的复制和致鸡胚成纤维细胞的病变方面无显著不同。这证明了在鸡痘病毒载体的一个复制非必需区可以同时插入多个禽类病原的多个外源基因,为制备多价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人工感染试验在电镜下对一种住肉孢子虫在水牛体内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揭示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裂殖生殖和在肌细胞内的包囊发育过程与枯氏住肉孢子虫的一致,裂殖体、裂殖子、包囊壁和囊内母细胞、缓殖子的超微结构亦与枯氏住肉孢子虫的相同。首次通过试验感染的发育史研究证明,流行于我国湖南水牛的一种小包囊属于枯氏住肉孢子虫,水牛是黄牛枯氏住肉孢子虫的新宿主。  相似文献   
9.
囊膜病毒膜融合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囊膜病毒可能采用相似的病毒-宿主细胞膜融合机制,即病毒表面糖蛋白结合到宿主细胞受体后,启动了病毒融合蛋白的一系列构象变化,根据囊膜蛋白构象变化特征,囊膜病毒可采用两种以上的方式发生膜融合,并据此分为两类:Ⅰ型病毒膜融合和Ⅱ型病毒膜融合.Ⅱ型病毒膜融合以黄病毒为代表,其分子机制与Ⅰ型病毒膜融合不同,但不很清楚.而Ⅰ型病毒膜融合中,如艾滋病毒,流感病毒等,在囊膜蛋白变构形成稳定折叠的发夹三聚体结构时,拉近了两膜之间的距离,此过程释放出来的能量进一步促使两膜融合.膜融合使病毒蛋白及病毒RNA基因组释放到宿主细胞内而感染宿主.以上述研究为基础设计的C肽/N肽小分子抑制子, 可以在病毒糖蛋白中间体构象形成的短时间内,高效、特异地竞争结合其配体,从而阻止糖蛋白的进一步折叠,达到抑制病毒入侵的目的,为病毒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策略.针对艾滋病毒设计的C肽,即T20或Enfuvirtide在临床应用效果很好.以艾滋病毒和流感病毒为例,主要对Ⅰ型病毒膜融合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