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利用两种不同方法采集间斑寇蛛(Latrodectus tredecimguttatus)毒液并对其进行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粗毒液中的蛋白质成分主要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大(>104)的酸性蛋白质。与毒囊粗毒液相比,电刺激粗毒液中相对分子质量在105左右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毒囊粗毒液中的含量,而两者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104)的蛋白质与多肽的组成非常相似。电刺激粗毒冻干粉和毒囊粗毒冻干粉对小白鼠的LD50值分别为(0.16±0.03) mg/kg和(0.39±0.05)mg/kg体重;对美洲蜚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的LD50值分别为1.87 μg/g和2.32 μg/g。在浓度为3.2×10-6g/mL时,电刺激粗毒冻干粉能在(25.0±2.2) min内完全阻断小鼠膈神经-膈肌标本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毒囊粗毒冻干粉在浓度为6×10-6g/mL时的完全阻断时间为(23.3±2.2) min;粗毒液中的低相对分子质量(<104)部分在10-4g/mL浓度下对标本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无明显影响。上述结果表明,间斑寇蛛毒液是一种富含大分子量蛋白质的混合物;哺乳动物神经毒性主要基于其中的大的相对分子质量酸性蛋白质成分,而不是低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多肽;电刺激粗毒液中的活性成分与毒囊粗毒液中的相似,但含量高于毒囊粗毒液。  相似文献   
2.
2010年8月—2011年8月每月大潮期间,在泗礁沙滩8个站位点水深0.5—1.5 m处,沿海岸平行拖曳小型拖网(1m×4m,网目1 mm)采集仔稚鱼样本。共采集仔稚鱼1718尾(隶属于28科46种)。仔稚鱼群落的季节变化显示,根据种类生活史及其对沙滩碎波带利用模式的差异,主要优势种鲻Mugil cephalus、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鳀Engraulis japonicus、相模虾虎鱼Sagamia geneionema、细鳞鯻Terapon jarbua、鮻Liza haematocheila及中华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chinensis分别在3月、5月、6月与8月进入碎波带,栖息时间在1—4个月不等;月份聚类和排序将8个月份(渔获物稀少甚至无渔获月份舍弃)分为2011年3—5月与2010年8—9月、2011年6—8月2个群组。群落的空间结构显示,St.5与St.7分别具有最多的种类数和个体数,说明仔稚鱼偏好栖息于内湾浅滩;但各主要优势种对内湾沙滩的选择有一定的种类特异性,其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完调查完善与分析;站点聚类和排序将8个站位分为4组:Sts.1—Sts.2与Sts.7—Sts.8聚为1组,St.5与St.6聚为1组,St.3、St.4分别为1组。各主要优势种对碎波带的利用时间、方式及对沙滩生境的选择均具有一定的种类特异性,其对沙滩生境选择的影响因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根际效应对大豆田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峰  毛之夏  徐济责  常亮  吴东辉 《生态学报》2016,36(16):5256-5262
根际作为重要的环境界面是植物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场所,关于根际效应的研究已成为土壤生态学的新兴热点领域,然而有关大豆根际效应对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在三江平原选择连续耕作15a的大豆田,对大豆根际区与非根际区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根际区土壤线虫总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om)显著高于非根际区,根际区的物种数(S)、物种丰富度指数(SR)显著低于非根际区。说明大豆根际效应增加土壤线虫的丰度,但降低了线虫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大豆根际区植物寄生线虫(PP)、食真菌线虫(FF)和食细菌线虫(BF)数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区,而PP类群的比例在根际区却显著低于非根际区。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食微线虫(FF和BF)类群在大豆根际区的比例增加更显著。食真菌与食细菌线虫数量比值(F/B)指示大豆根际区细菌生物量相对高于真菌生物量。研究结果丰富了农田土壤线虫多样性的研究内容,并为我国东北大豆田线虫病害的防治及定制相应的农业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辽宁省浑河源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资源情况,合理利用和开发当地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本研究经过两年的系统调查和采集,得到大型真菌标本610余份,采用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得到283种食药用菌,隶属于2门6纲20目53科122属,其中食用菌124种,药用菌130种。结果表明,当地的食药用菌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同时也说明当地充足水源和保护完整的森林生态对于大型真菌的生长是有积极作用的,因而在开发和利用野生食药用菌资源时,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毛成责  钟俊生  蒋日进  葛珂珂  林楠 《生态学报》2011,31(16):4609-4619
基于2006年11月-2007年10月在长江口的13个站点的周年调查,探索了鱼类完整性指数(FAII)在河口水域鱼类栖息地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各站点FAII值介于0-46之间,表明碎波带健康状况全年处于一般到极差的水平。系统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将所有站点分为四组,第一组St.1,Sts.12-13;第二组为Sts.2- 3,St.5;第三组为St.6,St.11;第四组为St.4,Sts.7- 10。健康状况差的站点FAII值全年波动较大,由于夏季水温升高,部分站点出现大量的洄游性和海洋性种类,FAII值出现季节性的升高;其中河口外段的St.1,St.11-St.13的完整性等级分别在7月和8月达到一般水平。St.4,St.10因位于水源保护区外侧,St.9位于西沙湿地公园,受人为影响较小,这三个站点的FAII值相对比较稳定且在所有站位点中处于较高水平。FAII与Margalef丰富度指的周年变化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却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刘远超  徐济责  李丹  李玉 《菌物研究》2014,(1):13-15,21
报道了采自辽宁省浑河源自然保护区和海棠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8个辽宁省新记录伞菌,分别是红鳞环柄菇(Lepiota squamulosa T.Bau&Yu Li)、红鳞白环菇[Leucoagaricus rubrotinctus(Peck)Singer]、天鹅色环柄菇[Leucocoprinus cygneus(J.E.Lange)Bon]、银丝包脚菇[Volvariella bombycina(Schaeff.)Singer]、二孢蜡蘑[Laccaria tortilis(Bolton)Cooke]、黑毛桩菇[Tapinella atrotomentosa(Batsch)utara]、酒红褐鳞伞(Pholiota vinaceobrunnea A.H.Sm.&Hesler)、赭红方孢粉褶蕈[Entoloma quadratum(Berk.&M.A.Curtis)E.Horak]。文中描述了这些种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血浆中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exhormonebindingglobulin,SHBG)水平与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绝经后女性404例,其中高尿酸血症组204例,正常对照组200例,测量所有研究对象体重、身高、腰围、臀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并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检测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雌激素(E2)、雄激素(T)、空腹胰岛素(INS)及SHBG,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与绝经后女性尿酸正常者相比,高尿酸血症的患者UA,WHR,TC,FBG,INS,Homa-IR明显升高(P〈0.01),DBP,WAIST和LDL升高(P〈0.05),SHBG水平明显下降(P〈0.01);SHBG与INs、uA、TG呈显著负相关(P〈0.05),SHBG与E2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绝经后女性中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低血浆SHBG水平与高血尿酸水平显著相关,血浆SHBG水平下降与胰岛素抵抗可能高度相关,低sHBG可能作为绝经后女性患高尿酸血症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双孢蘑菇疣孢霉病的发病过程及病原菌的核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确定有害疣孢霉的传播途径,明确双孢蘑菇受有害疣孢霉侵染后发病症状和微观形态变化,以及有害疣孢霉的核相。【方法】将有害疣孢霉喷施于培养料及覆土材料的不同深度,观察记录双孢蘑菇的发病情况;将有害疣孢霉接种于不同生长阶段的双孢蘑菇子实体,观察记录其发病情况;使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双孢蘑菇子实体受有害疣孢霉侵染前后的形态变化;通过DAPI(4′,6-二脒基-2-苯基吲哚)染色的方法对有害疣孢霉核相进行观察。【结果】将有害疣孢霉接种于培养料及覆土层的不同深度得到双孢蘑菇发病率如下:覆土层表面覆土层中间覆土与培养料交界处培养料中间层;有害疣孢霉可以侵染双孢蘑菇的任意阶段,将其接种于原基直径小于3 mm子实体表面时,得到不能正常分化的"马勃状"组织;对有害疣孢霉的侵染过程进行观察得到:其孢子可粘附于双孢蘑菇表面,并萌发长出芽管,接种处双孢蘑菇表面产生褐色病斑,双孢蘑菇菌丝体发生质壁分离,最后菌丝体膨大,细胞壁变薄甚至溢裂,菌丝体内部中空;有害疣孢霉产生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Ⅰ类无隔膜含1个细胞核;Ⅱ类具1隔膜含2个细胞核,2个细胞核被隔膜分开;细胞核的第1次有丝分裂发生于分生孢子母细胞中;厚垣孢子由上下2个细胞构成,上胞中含有2个细胞核。下胞含1–2个细胞核。有害疣孢霉的厚垣孢子萌发可产生1–2个芽管,芽管中细胞核的数目不断变化,一般0–2个细胞核。【结论】双孢蘑菇受其侵染后发生显著的细胞学变化;我们对有害疣孢霉做遗传分析时,进行单孢分离需挑取无隔膜的分生孢子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9.
为防治灵芝的哈茨木霉病害,对土壤细菌进行筛选,得到1株具有抑菌效果的菌株,编号为JSW-0601,初步测定了JSW-0601对哈茨木霉的抑菌效果,并与11种生防药剂进行对比,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了JSW-0601的分类地位,确定了JSW-0601的发酵条件,对菌剂制备进行初步探究。细菌菌体制成的菌液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其中20μL的菌液抑菌率为63. 33%,作为毒介质菌体原液的抑菌率最高可达94. 93%,2. 5%滤菌液抑菌率达30. 80%,20%灭菌液抑菌率也可达80. 20%,菌体分泌的胞外活性物质和化学物质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JSW-0601为短小芽胞杆菌,抑菌效果优于11种生防药剂,最佳发酵条件为0. 1%接种量、培养48 h,培养机制为麦芽糖0. 25%、蛋白胨1%、硫酸镁0. 5%,最优载体为硅藻土。筛选得到的短小芽胞杆菌对灵芝哈茨木霉病害的抑制作用较好,为灵芝木霉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参考,同时也为短小芽胞杆菌的应用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