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皂荚南方天然群体种实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系统揭示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为目的, 对皂荚(Gleditsia sinensis)南方分布区的10个天然群体的11个种实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 对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以及与地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皂荚果实、种子等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丰富的变异, 11个性状在群体间、群体内均达显著差异; 荚果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的变异均大于种子性状, 11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0.42%, 群体内的变异(32.28%)大于群体间的变异(7.19%), 群体内的变异是皂荚的主要变异来源; 皂荚各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11.20%, 变异幅度为4.55%-18.38%。群体间荚果的变异(14.75%)高于群体间种子变异(6.95%), 表明种子变异稳定性高。荚果和种子各性状之间多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表现为荚果越大, 则种子越大, 种子的千粒重也越大; 荚果表现为同地理经度的南北变异, 种子则表现为同地理纬度的东西变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皂荚遗传育种、保护生物学研究和皂荚种质资源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过遗传改良的重要造林树种有100多种,全国年均提供各类林木种子2300万kg,年均生产各类良种壮苗约130亿株。林木良种在生产上的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综合增益,其中用材林平均生长增益达10%~30%,经济林平均产量增益达15%~68%。中国每年进口林木种子15万kg以上,涉及50多个树种;每年出口林木种子30万kg和苗木400多种。近10年来,中国林木遗传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利用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后,应优先考虑对已保存的林木遗传资源的维护和资金补贴,加强种苗市场监管和信息服务,进一步提高林木良种的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开发皂荚EST-SSR分子标记,为今后皂荚种质资源评价与分析提供基础。首先通过对已公布的皂荚转录组数据进行拼接得到41003个Unigenes,总长度70.4 Mb,平均长度1716 bp,N50为2533 bp。进一步在7009个Unigenes中检测到8494个EST-SSR位点,其中1200条Unigenes含有2个及以上的SSR位点,复合型SSRs有369个。针对所有EST-SSR位点设计得到6494条特异性引物,随机挑选60个位点进行试验验证与分析,其中44对引物可扩增出特异性片段,17对具有多态性,PIC值范围为0.195~0.742,均值为0.501,且大部分多态性位点位于UTR区域。通过对皂荚近缘种进行跨种PCR扩增试验,结果显示在开发的44对有效引物中,9个近缘种美国皂荚、日本皂荚、绒毛皂荚、滇皂荚、华南皂荚、小果皂荚、野皂荚、肥皂荚和美国肥皂荚分别有32、31、23、24、7、40、25、18和18对引物可获得有效扩增片段,说明EST-SSR标记在皂荚近缘种之间具有良好的通用性。研究表明利用转录组数据挖掘的EST-SSR位点具有扩增稳定、多态性良好、近缘种间通用等优点,是林木物种开发分子标记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原地保存体系包括以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区域保存、以原地保存林为代表的群体保存和以古树为代表的个体保存3种类型。截至2012年,全国有自然保护区2669个,面积14979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14.94%。截至2011年,建立了森林公园2747处,总面积1703万hm2;建立了国家与省级风景名胜区共962处,总面积1975万hm2;截至2012年,在16个省建立了50多个树种的原地保存林和天然采种林群体;截至2005年,全国共清查出古树名木285.3万株,绝大部分进行了挂牌保护。全国约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类型都得到了较好保护。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原地保存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不足,今后应优先考虑如何提高原地保存的质量,解决保护区域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矛盾,加强对原地保存的遗传资源动态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皂荚天然群体间种实表型特性及种子萌发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位于湖北京山、湖南城步、贵州兴义、重庆秀山、四川成都、广西桂林、山东费县和甘肃天水的8个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天然群体间果实和种子表型特性及种子萌发率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种子特性与萌发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皂荚群体间荚果的长度、宽度、厚度和质量以及种子长度、宽度、厚度和百粒质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O.01);在低纬度、高降雨量和干扰程度相对大的区域产生的荚果及种子均较大。在不同温度(昼/夜温度35℃/20℃、30℃/15℃、25℃/10oC和15℃/5℃)条件下,8个皂荚群体间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平均萌发率为7.70%;种皮经人为损伤后种子萌发率总体上有所提高且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差异显著,其中在昼/夜温度15℃/5℃的条件下种子萌发率低于其他处理温度。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种子的长度、宽度、厚度和百粒质量与萌发率均呈正相关,但总体上相关性不显著。研究结果说明:不同皂荚群体的荚果和种子特性变异较大,且在降雨量高的地区其果实和种子较大;低温对皂荚种子的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种皮损伤处理可解除皂荚种子的物理性休眠,但皂荚种子还可能存在生理休眠现象;一定程度的种子复合休眠可能是皂荚群体适应不同生境的重要生存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6.
文章报道了核子木[Perrottetia racemosa(Oliv.) Loes.]在陕西省石泉县的分布,为陕西省种子植物区系增加一新记录科——十齿花科(Dipentodontaceae)及一新记录属——核子木属(Perrottetia Kunth)。文中介绍了该科属的背景,提供了该种野外照片及植株局部照片,并对其生境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凭证标本保存于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植物标本馆(SDFGR)和陕西省西安植物园植物标本室(XBGH)。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