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杨瑞林  魏学智  陈婧 《广西植物》2013,33(2):214-218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蕤核的花粉形态及叶片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蕤核花粉体积小,近球形,辐射对称,具三沟,外壁具条纹状纹饰。上下表皮均有角质层,但形态不同。下表皮有气孔分布,气孔略下陷,气孔密度每平方毫米200~300个,气孔存在三种状态。叶片为异面叶,栅栏组织细胞由2~3层柱状细胞构成,排列紧密,海绵组织由管状细胞构成,细胞间隙大。蕤核虽属于中生植物,但叶片微观结构趋近于旱生植物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杜鹃花属照山白叶表皮及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杜鹃花属植物照山白的叶表皮及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该种的叶表皮细胞表面光滑,胞间界限明显;叶上下表皮均有盾状鳞,上表皮仅有针状毛;气孔器仅见于下表皮,分布稀疏,副卫细胞和保卫细胞表面光滑。扫描电镜下可见该种的花粉为四合花粉,呈正四面体排列,具三沟,表面纹饰为负网状雕纹,局部区域有大颗粒状突起。  相似文献   
3.
一种优化的测定水稻硅含量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一种更为简便且准确的水稻(Oryza sativa)硅含量测定方法,对硅钼蓝分光光度法的多个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水稻样品的前处理——消解法和高压灭菌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还原剂为抗坏血酸、测定波长为600 nm、硅钼黄显色时间和硅钼蓝稳定时间分别为5和25分钟为最佳测定条件,样品的前处理则是消解法优于高压灭菌法,前者提取硅的效果好于后者。该优化方法为深入研究水稻和其它植物中硅的吸收和转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蕤核(Prinsepia uniflora Batal.)叶片的解剖结构,并对叶片中的黄酮类、生物碱类及多糖的组织化学定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蕤核叶片上表皮有角质层,下表皮有气孔分布,气孔密度为278个·mm-2,近轴面栅栏组织细胞2~3层,排列紧密而整齐,含有许多晶体;叶片主脉木质部发达,由多列导管组成。上述特征说明蕤核叶片的解剖结构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组织化学定位显示黄酮多分布于栅栏组织和厚角组织,生物碱含量少,多糖均匀分布于叶肉中。  相似文献   
5.
射干和马蔺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瑞林 《广西植物》2002,22(3):237-238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对射干和马蔺的花粉粒进行了观察与研究。二者的花粉粒均为长球形 ,左右对称 ,不等极 ,具单沟 (远极沟 ) ,射干花粉粒外壁网状饰纹较粗 ,网脊稍弯曲 ,网胞大 ,网眼中有颗粒 ;马蔺花粉粒外壁网状饰纹较细 ,网脊平滑 ,网胞小 ,网眼中无颗粒。  相似文献   
6.
山西霍山罂粟科植物花粉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瑞林  魏学智  毕润成 《广西植物》2003,23(3):231-232,I003,I00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山西霍山罂粟科白屈菜属白屈菜、紫堇属延胡索、角茴香属角茴香、秃疮花属秃疮花 4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 ,以上 4种花粉差异大。角茴香花粉粒近球形 ,具合沟 ;延胡索花粉粒长球形 ,表面纹饰较光滑 ;白屈菜花粉粒长球形或近球形 ;秃疮花花粉粒近球形。角茴香花粉表面纹饰为刺状纹和细网状纹的复合纹 ,白屈菜花粉表面纹饰为细网状纹和颗粒状纹的复合纹 ,秃疮花花粉表面纹饰为细颗粒状纹。延胡索、白屈菜、秃疮花花粉粒的萌发沟均为三沟 ,但沟的形态均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替莫唑胺治疗垂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垂体瘤患者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显微镜下经鼻蝶窦手术治疗,并给予溴隐亭口服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替莫唑胺胶囊治疗。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泌乳素、IGF-1、GH水平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PRL、IGF-1、GH、TSH水平均降低,FT4、ACTH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血清PRL、IGF-1、GH、TSH水平更低,FT4、ACTH水平更高(P0.05)。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莫唑胺治疗垂体瘤的临床疗效好,推测其机制与降低血清PRL、IGF-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 ICAM-1)及可溶性血管间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adhesion molecule-1,s V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6例,随机分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IGF-1、s ICAM-1及s VCAM-1水平,同时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GF-1水平升高,s ICAM-1及s VCAM-1水平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血清IGF-1水平较高,s ICAM-1及s VCAM-1水平较低,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奥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能够提高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其机制与提高患者血清IGF-1水平,降低s ICAM-1及s VCAM-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翅果油树叶表皮毛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对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 Diels)叶表皮毛的结构及发育,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翅果油树叶表皮毛有两种类型:分枝状表皮毛和盾状表皮毛,两者都是由头部和柄部组成。两类表皮毛的原始细胞均起源于叶原基或幼叶的原表皮细胞,经过两次垂周分裂形成四细胞。在发育后期,四细胞的分化状态决定表皮毛的类型。若四细胞平周分裂成上下八细胞,将发育成分枝状表皮毛的头部;若继续垂周分裂成同层八细胞,将发育成盾状表皮毛的头部。柄部的发育过程基本相同,都是由紧靠头部的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发育而来。  相似文献   
10.
珍稀濒危植物翅果油树表皮毛的微形态观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体视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对珍稀濒危植物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 Diels)的茎、叶、果、休眠芽等多种器官表面覆盖的表皮毛,进行了详细观察.发现其表皮毛的形态和结构具有多样性,各器官有差异,据此将它们分为分支状毛、星状毛、盾状-星状毛、盾状毛四类,以及一些特殊的表皮毛,如:分支状毛与星状毛或盾状-星状毛的过渡类型称为类星状毛和类盾状-星状毛.叶片上表面的表皮毛,为分枝状表皮毛,且稀疏散布.叶片下表面的白色表皮毛,也多为分枝状表皮毛,但分布较密,叶主脉处最为稠密多为星状毛.叶柄的表皮毛形态呈现一定的梯度变化,远轴端(靠近叶片端)为类星状毛,近轴端(靠近茎的一端)为盾状-星状表皮毛,中间段为星状毛介于前二者之间.茎表面灰色的或褐色的表皮毛,以盾状表皮毛为主,夹杂少量盾状-星状表皮毛,因茎的老嫩其表皮毛形态略有不同.外果皮沟槽内的表皮毛多为盾状表皮毛,嵴部则密集星状或分支状表皮毛.休眠芽的鳞片多覆盖盾状表皮毛,只在鳞片的尖端有少量星状毛和分枝状毛.翅果油树多种器官表面多种表皮毛的存在是其适应高山(海拔800~1300m)环境的一种形态特征.表皮毛具有反射阳光、阻止水分过度散失、保温、防止机械损伤等功能.为探究翅果油树耐早、耐寒、耐高温机理以及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易污染等问题,提供了形态学依据,也为进一步进行表皮毛的发育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