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杨正 《生物学通报》2005,40(11):42-42
口腔内化学性消化即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是初中生物课程中一个重要而且经典的实验,也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唯一的生物化学实验。此实验影响学生对“人体的化学性消化”、“酶的作用”、“人体内的物质的变化”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因此以前的教学大纲和现行的生物课程标准都把该实验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实验操作障碍较大,特别是取唾液和恒温加热两个环节,学生由于取唾液时的心理顾忌,恒温加热时欠准确,实验的成功率比较低,很难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先进理念,实施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举措。现阶段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机制及启示等方面,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但缺乏系统性的梳理与总结。以中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祁连山为例,以生态地位、退化现象及成因为切入点,结合已开展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总结了典型生态保护修复措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与建议,旨在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提供模式示范。祁连山生态退化的原因主要为: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干预、传统发展理念制约及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等。典型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已涵盖了“山水林田湖草”各个方面,但在工程实践中如何有机整合各项措施,使生态系统成为“生命共同体”仍是未来探索的科学问题。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与实践还需完善以下内容:加强基础调研与科技创新;加强统一规划与协同管理;积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由“开刀治病”工程治理向“健康管理”自然恢复逐步引导的生态修复理念。  相似文献   
3.
以大肠杆菌高频重组品系Hfrc株和福氏志赞氏菌2a51573株进行杂交获得成功。每毫升含菌100亿,37℃杂交110分钟时的二菌杂交频率是0.7~6.0×10一,平均为2.9x10-8。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菌细胞间有原生质桥(“性须”)联结的正在杂交现象。在菌液浓度相同情况下,不同杂交时间对杂交频率有一定影响,20一100亿/毫升菌液浓度杂交30分钟时杂交频率最高,达4.8—6.6x10-8,杂交2—3小时为1.7--4.2×10-8,如再延长时间,其杂交频率明显下降。提高菌液浓度到500亿/毫升,并不能提高杂交频率。杂交株兼有二种亲本的某些特性,其子代表现出遗传因子的分离现彖,最容易观祭到的是乳糖发酵的分离。根据若干不同的遗传标记可将204株杂交株的重组类型至少分为10个杂交型。  相似文献   
4.
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又称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是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家族的一个应激反应细胞因子,在产前发育、炎症、应激反应以及急性损伤后的组织修复中起关键作用。GDF-15通过抑制活化B细胞的核因子k轻链增强子(nuclear factor kappa-light-chain-enhancer of activated B cells,NFkB)通路和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s,PI3K)通路保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免受高糖诱导的细胞凋亡,并可通过抑制内皮生长因子受体(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激活PI3K通路、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1/2通路保护心脏。虽然一些研究表明,血浆GDF-15水平升高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s)的发生发展相关,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尚未阐明。本文就GDF-15在肥胖、糖尿病和CVDs中的作用做一综述,期望为相关疾病的诊治和预后寻找新的靶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从一急性腹泻患儿的脓血便中分离的具有侵袭性的大肠杆菌。该菌株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不发酵乳糖,β-半乳糖苷酶试验阳性,在醋酸钠培养基上生长,赖氨酸脱羧酶阴性,无动力,能引起豚鼠角膜结膜炎,侵入上皮细胞,具有140Md的质粒带,经血清学试验证实其血清型为O121:H-,是国内外首次报道的新的侵袭性大肠杆菌血清型。  相似文献   
6.
1963一1964年在北京、天津地区,自44例婴儿腹泻患者大便中分离到344株大肠杆菌,经过血清学研究,证明为大肠杆菌新的O抗原组,暂称之为“pt’O抗原组。其O抗原与已知的大肠杆菌。抗原不同,仅与O 114的。抗原有关,它所具有的K抗原为B抗原,与已知的大肠杆菌K.K。。的B抗原亦不相同,为一新的B抗原。经过临床及流行病学观察,证明此。抗原组为我国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的重要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