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预测提供基础。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0例,对所选病例的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样本进行检测。观察并比较不同乳腺组织中MMP-2,MMP-7、MMP-9、TIMP-1及TIMP-2 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较,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MP-2、MMP-7、MMP-9,TIMP-1及TIMP-2 m RNA的表达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MMP-2、MMP-7、MMP-9、TIMP-1及TIMP-2 m RNA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肿瘤范围扩大,MMP-2、MMP-7和MMP-9 m 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而TIMP-1和TIMP-2 m RNA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随着淋巴结转移进展,MMP-2、MMP-7和MMP-9 m RNA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而TIMP-1和TIMP-2 m RNA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MMP-2、MMP-7、MMP-9、TIMP-1和TIMP-2的m RNA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这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而MMP-2、MMP-7和MMP-9可能有助于预测乳腺癌的侵袭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血管活性肠肽(VIP)对脑缺血后血清S100β的影响,探讨VIP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在SD大鼠侧脑室内注射VIP后,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诱导建立暂时性局部脑缺血模型,双抗夹心ELISA检测血清中S100β的含量.结果:注射VIP后大鼠脑缺血后1天和3天血清S100β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7天血清S100β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VIP能明显减少脑缺血后早期血清中S100β的含量,可能是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利用红边面积形状参数估测水稻叶层氮浓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红边面积参数与叶层氮素状况的定量关系, 有助于水稻(Oryza sativa)生长信息的实时无损获取及精确追氮管理。该研究基于多年不同施氮水平和不同水稻品种的冠层高光谱数据, 系统分析了水稻的红边区域光谱、面积形状特征及其与叶层氮浓度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 水稻冠层红边区域微分光谱随不同氮素水平变化出现“三峰”现象, 峰值分别出现在700、720和730 nm附近, 且3个波段的峰值高低发生交替变化; 同时, 以3个峰值波段为中心与x坐标轴组成的微分光谱面积和形状相应发生变化。发现基于两两峰值波段划分所得红边子面积所构成的比值(双峰对称度)、归一化差值(归一化对称度)参数与叶层氮浓度具有密切的定量关系, 可作为估测水稻叶层氮浓度的红边面积形状参数。经曲线拟合和模型检验的结果显示, 双峰对称度DPS(A675-700, A675-755), 即由675~700 nm区域面积与675~755 nm区域面积的比值, 和DPS(A730-755,A675-700)(由730~755 nm区域面积和675~700 nm区域面积的比值)对水稻叶层氮浓度的估测效果最好, 可用于不同水稻品种和生长条件下的叶层氮浓度估测。  相似文献   
4.
黏蛋白1(MUC1)属黏蛋白家族成员,分布于上皮细胞膜表面,由于在免疫炎症反应以及肿瘤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而日益受到重视.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MUC1的生物学功能,构建了Muc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首先,根据小鼠Muc1基因组序列设计基因剔除策略,将2个loxP位点分别插在外显子2和3两侧,构建基因剔除载体Muc1-ABRLFn-pBR322.以电穿孔方法将载体导入胚胎干细胞(ES细胞),用G418和更昔洛韦进行正负筛选获得4个同源重组的ES细胞克隆.挑选其中一个阳性ES克隆行囊胚显微注射,获得16只嵌合率大于50%的雄鼠;其次,利用嵌合雄鼠与C57BL/6J野生型雌鼠交配后获得11只floxP杂合子小鼠(10雄1雌),通过杂合子小鼠回交,并进一步与EⅡa-Cre小鼠交配,最终成功得到Muc1全身敲除小鼠,其中纯合子小鼠未出现胚胎致死现象.初步表型观察未发现Muc1基因敲除相关器官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本研究为MUC1的生物学功能的挖掘,尤其是MUC1在肿瘤发生转移中的作用机制的揭示提供了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5.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低温花粉不育的QTL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籼粳杂种低温花粉不育的遗传基础,以籼稻品种3037和粳型广亲和品种02428的F2分离群体进行了低温花粉不育的遗传分析。推迟播种后,F2群体各单株孕穗期的日平均温度为21~23℃,调查了F2群体各单株的花粉育性。利用108对SSR引物构建了包含157个F2单株,覆盖12条染色体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该连锁图的总长度为1857.8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6.26cM,标记较均匀地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采用区间作图法对F2群体花粉不育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2个低温花粉不育QTLS,即qLTSPS2和qLTSPS5,分别位于第2、5染色体,其加性效应分别为0.021、0.045,显性效应分别为-0.246、-0.251,显性度分别为11.7和4.8,具有超显性效应.超显性是QTL作用的主要方式,这2个位点杂合基因型在低温环境下具有降低花粉育性的作用,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5.6%、11.9%。另外,两因素的方差分析表明这两个QTL之间不存在互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不同繁育饲养设施对Beagle犬主要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使用两种不同Beagle犬繁育饲养设施(设施Ⅰ、设施Ⅱ)对母犬产仔状况、仔犬初生重、60 d离乳犬只存活率、60 d离乳犬只体重、1~6月龄犬只体重月增长等生产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两种设施比较母犬产仔状况,仔犬初生重无差异(P〉0.05);设施Ⅱ比设施Ⅰ的60 d离乳犬只存活率高18.4%,差异极显著(P〈0.01),60日龄离乳犬只体重平均多(0.62±0.13)kg,差异极显著(P〈0.01);1~6月龄犬只体重月增长平均多0.29±0.14 kg,差异近显著(P=0.08〉0.05)。结论设施Ⅱ优于设施Ⅰ。  相似文献   
7.
杨杰 《化石》2003,(1):16-18
昆虫是我们最熟悉的动物之一,美丽的蝴蝶,勤劳的蜜蜂,惹人恼恨的蚊子、苍蝇等,我们几乎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它们。从干旱的沙漠到江河纵横的湖泊,从赤道热带雨林到两极冰天雪地的苍原,从动、植物的体外到体内,昆虫都成功地侵入并存活繁衍着。目前已经记载的昆虫超过80万种,占整个动物种类总数的3/4还强,其中仅鞘翅目就有33万多种,超过昆虫纲以外所有动物种类的总和。昆虫种内个体数量也往往十分惊人,一窝非洲蚂蚁可以多达24万头,危害草原的蝗虫,迁飞时更是可多至几亿至十几亿头,真是铺天盖地,所过之处寸草不留。自从有…  相似文献   
8.
杨杰 《化石》2005,(3):24-26
图1一块发现于美国伊利诺斯州的鲎化石标本。该标本表明,虽然经过了近2亿多年的历史变迁,鲎的外形几乎没有发生多少改变。图2现生鲎主要生活在沙质海底,取食泥沙下的蠕虫和无壳的软体动物。三叶虫从寒武纪早期开始出现,是最古老的节肢动物之一。它成功地繁衍了3亿多年,最终成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监测2005年至2009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在新生儿病房的分离情况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至2009年间新生儿病房所有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菌株在标本中的分布以及对常见的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从2005年的1.19%增至2009年的5.16%;其在呼吸道标本中的分离率最高(86.3%),在其他标本中的检出率都相对较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株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特别是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已发展成为全部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在新生儿病房的分离率在不断地增加,其对多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加之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杨杰  侯先光  董渭 《古生物学报》2008,47(1):115-122
昆明地区下寒武统沧浪铺组乌龙箐段所产的节肢动物Guangweicaris Luo,Fu et Hu,2007,为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后节肢动物辐射特征提供了重要资料。罗惠麟等(2007)在报道该节肢动物时,因标本不完整,对其头部和尾部特征均作了错误鉴别和描述。笔者根据完整且保存有软体附肢的标本,对Guangweicaris Luo,Fu et Hu,2007作了重新研究和复原,据此讨论了该节肢动物的分类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