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5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西北藏区草地管理方式对草地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青  吴兆录  刘玲玲  徐宁  杨效东 《生态学杂志》2006,25(11):1375-1379
采用野外样地生态方法研究了4种不同管理草地的昆虫群落的多样性。结果表明,草地昆虫群落优势类群为叶蝉总科、盲蝽科、蝇科、瘿蚊科等;刈草草地、种植草地、自由放牧草地和灌丛草地拥有的昆虫的科数分别为40、44、35和36,个体数分别为1869、1510、997和848;刈草草地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ISJ)判别发现,4种管理方式草地昆虫群落处于中等相似水平。因此,不同管理方式对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有影响,传统管理的刈草草地有利于维持草地昆虫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山区 ,刀耕火种轮歇农业是一种以火和休闲为特征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 ,短期种植 ( 1~3年 ) ,长期休闲 ( 6~ 8年到 2 0年以上 )的点播种植农业 ,是人类最直接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成为人类对热带山区生态环境适应的一种生存方式 ,具有悠久的历史[1 ] 。随人口压力的增长 ,对粮食和其他农林产品需求的增加 ,迫使土地轮歇周期的缩短和在坡度较大的地方进行耕作 ,造成土壤侵蚀、养分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 ,加上刀耕火种的粗放性、普遍性 ,使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1 1 ] 。有关西双版纳地区刀耕火种对植被演替[9,1 4 ] 、…  相似文献   
3.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地区,采用陷阱法(Pitfall traps) 对2类龙山片断雨林和保护区连续雨林蚂蚁类群进行取样调查,样地内共获取蚂蚁9196号,隶属6亚科,28属,53种,其属种和个数数量以切叶蚁亚科(Myrmicinae)最多。不同生境群落组成分差异较大,优势种变化明显。对3种蚂蚁类群多样性研究分析表明:保护区连续雨林的多样性、均匀性指数高于龙山片断林,群落相似性以2类龙山林最高,各林地蚂蚁类群物种分布的种-多度关系为对数级数模式。片断化雨林面积、植被结构、隔离程度及状况和人为干扰程度是影响蚂蚁类群结构和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王博  杨效东 《动物学研究》2007,28(4):389-394
2004年9月至10月在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对18种植物种子进行了野外被捕食研究。选取高、低两种人为干扰程度的生境;高、低两种种子密度:3粒种子/塑料盘和15粒种子/塑料盘;3种试验设置:排除啮齿动物等大型捕食者、排除蚂蚁等小型捕食者,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其结果表明,种子捕食者主要为夜间活动的大耳姬鼠(Apodemus latronum)。种子在高人为干扰的生境中被捕食率要显著低于低人为干扰的生境(F1,430=7.78, P<0.01);种子在高密度状况下的被捕食率要显著高于低密度状况(F1,430=13.16, P<0.001)。大耳姬鼠对于不同种类植物种子也有很强的选择性(F17,414=106.69, P<0.001),如喜好取食华山松(Pinus armandi)、中甸乌头(Aconitum chungdianensis)、豆科一种(Leguminosae sp.)和大头续断(Dipsacus asper)的种子,而不喜好取食高山柏(Sabina squamata)、黄花木(Piptanthus concolor)、栒子(Cotoneaster sp.)和西南鸢尾(Iris bulleyana)的种子。18种植物中,种子大小与其被捕食率高低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不同硬度等级的种子与被捕食率也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舞草种子的蚂蚁传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智英  曹敏  杨效东  赵志模 《生态学报》2001,21(11):1847-1853
舞草(Codariocalyx motorius)由于其小叶具有自身"摆动"的功能,从而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舞草与蚂蚁形成了互惠共生的关系舞草种子生成了附生其上的能吸引蚂蚁的油质体,蚂蚁在搬运取食中,使舞草种子得以传播.舞草种子最重要的传播者是圆叶铺道蚁(Tetramorium cyclolobium Xu et Zheng)和布立毛蚁(Paratrechina bourbonica Forel).另外长足光结蚁(Anoplolepis gracilipes Smith)和两种大头蚁(Pheidole sp.1和sp.2)也搬运其种子.野外试验表明,圆叶铺道蚁日搬运活动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即y(搬运种子数)=-9.5038+0%5608X(气温)(r=0.7196**,n=33,P<0.01),中午搬运效率达到高峰.布立毛蚁日搬运活动在上、下午各有一个高峰,上午的高峰出现时间不稳定,下午的高峰出现在1 600~1800.舞草种子上附生的油质体是吸引蚂蚁并产生搬运行为的主要物质.化学分析表明,油质体富含蚂蚁生长发育所必需的10种氨基酸和多种无机元素.样地采用陷阱诱捕蚂蚁的调查显示,5种搬运者中,圆叶铺道蚁数量最大,分别占蚂蚁总量的8.26%和搬运蚂蚁总量的48%.这说明圆叶铺道蚁在舞草种子的搬运中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重庆机场草地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鸟类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重庆机场草地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时空动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初步分析了土壤动物与机场鸟类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常见类群多为大,中型土壤动物,是鸟类捕食的主要对象;活动性弱的小型土壤动物是幼虫主要分布在土壤和腐质层中,且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在云南南亚热燕山区大水体池塘中,用人工施肥培养浮游动物,作为革胡子鲶稚鱼的开口饵料及其形成夏花鱼苗的动物性饲料是可行的。对孵出四日龄的稚鲶进行培育,在水温23.2-30.3℃时,可使十七日龄稚鲶达到夏花水平,存活率达6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四日龄稚鲶口宽为760-900μm,开口期及生长前期主要摄取枝角类、桡足类和摇蚊幼虫。稚鲶生长后期,对轮虫、水生昆虫幼体及配合饲料的摄取量增加,而摄食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用主处理为土壤温度,副处理为土壤湿度的裂区区组实验设计,在室内微生态条件下控制土壤温度和湿度培养蚯蚓,探讨了3种土壤温、湿度对热带外来种蚯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成蚓产茧和蚓茧孵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 corethrurus成蚓在20—30℃土壤温度范围、25%—35%土壤湿度环境中均可持续产茧和孵化幼蚓,培养时间、土壤温湿度对蚯蚓的产茧和孵化呈现显著影响。20%土壤湿度下成蚓休眠或死亡。35%土壤湿度下呈现最大蚓茧产量和幼蚓孵化量。在较好(35%)土壤湿度下产茧数表现为高温好于低温,反之亦然;在适宜(25%—35%)土壤湿度下幼蚓孵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呈现高、低温的限制作用,即25℃土壤温度和35%土壤湿度时出现最高幼蚓孵化率。在适宜的土壤温湿度范围内,湿度较温度对蚯蚓繁殖具有更显著的控制作用,温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土壤湿度加以调节。  相似文献   
9.
不同演替阶段热带森林地表凋落物和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了解不同演替阶段热带森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地表凋落物的关系, 2001年9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西双版纳23年次生林、35年次生林、季节雨林地表凋落物及其中的土壤节肢动物进行了调查。所获数据表明, 地表凋落物数量(现存量干重)和质量(N和C/N)总体上表现为35年次生林最好, 23年次生林次之; 蜱螨目和弹尾目为3林地地表凋落物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优势类群, 膜翅目蚂蚁、马陆目、鞘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为常见类群。土壤节肢动物个体密度和个体相对密度均表现为35年次生林>季节雨林>23年次生林。群落的丰富度指数以季节雨林最高, 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显示为23年次生林最高, 35年次生林的优势度指数最高, 3林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类群组成相似性达到较好水平。相关分析表明, 3种不同演替阶段热带森林土壤节肢动物个体密度与林地地表凋落物现存量呈正相关, 而现存凋落物N元素储量与土壤节肢动物的相关性仅表现在23年次生林和季节雨林。研究认为, 热带森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发展与森林植被演替密切相关, 其群落个体数量和多样性受森林地表凋落物数量、质量的调控, 但其他环境因素如捕食效应、人为干扰等影响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不同演替状态热带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西双版纳4种不同演替状况热带次生林:中平树(Macavanga denticulate)、崖豆藤(Millettia laptobotrya)、野芭蕉(Musa acuminata)与黄竹(Dendrocalamus membranaceae)林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类不同演替状况次生林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在数量优势类群组成上无较大差异,蜱螨目为所有4类林地的突出优势类群,膜翅目、弹尾目和鞘翅目在不同林地中分别为不同数量等级的次优势类群,而在常见和稀有类群的组成上,各林地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和DG多样性指数以正向演替的崖豆藤林最高,偏途演替的黄竹林最低,但中平树、崖豆藤和野芭蕉林的差异不大.4类林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的垂直分布分别以凋落物层和土壤表层(0~5cm)最高,其它各层分布因林地不同各异,并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各林地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的季节消长总体表现出干季和雨季初期与末期高于雨量最大的雨季中期,由于不同林地植被结构、凋落物数量和质量以及土壤水热状况不同,其季节变化显现样地差异,除了受林地降水量和温度变化影响外,食物的丰欠和栖息场所的干扰状况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