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白坡山自然保护区冬季鸟类群落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彪  冉江洪  蔡国  曾宗永 《四川动物》2006,25(3):509-515
2003年12月对四川白坡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群落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实际发现鸟类151种,结合历史文献23种,保护区鸟类共有174种,隶属于12目41科。保护区有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14种,四川省保护鸟类2种,我国特有鸟类5种。保护区鸟类区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利用多样性指数分析了不同群落的鸟类多样性,结果表明:地处1300~2600 m的中山云南松及其混交林群落鸟类多样性最高,原因是该群落中生境类型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克隆表达和定向改造氨糖合酶GLS,并通过共表达氨糖乙酰化酶GNAL进一步增强宿主菌氨糖产生能力。首先通过不同表达质粒和宿主的优化筛选出最优GLS表达体系,成功构建获得E.coli Rosetta-gami(DE3)-p ET-24a-GLS工程菌,检测其氨糖Glc N产量为1.63 g/L。为提升重组酶的转化能力,采用易错PCR技术对氨糖合酶进行非理性改造,通过高通量筛选方法从2 700余株克隆的文库中筛选获得一株高产Glc N的突变株,其产量达到3.57 g/L,相比出发菌株提高1.19倍。由于Glc N的积累对于氨糖合酶重组菌生长及代谢活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共表达氨糖乙酰化酶GNAL,将Glc N部分转化为乙酰化氨糖Glc NAc,减少产物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GNAL与GLS串联表达能显著提升菌株的转化能力,Glc N及Glc NAc累积产量达到7.83 g/L,比单独表达GLS时提升2.19倍。经过初步摇瓶发酵优化,在5 L发酵罐上最高产量达到9.85 g/L。本研究从GLS的改造策略出发,通过易错PCR非理性改造的方式提升了GLS对于产物氨糖的耐受性,增强了GLS合成氨糖的能力,为进一步提升大肠杆菌发酵合成氨糖能力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龚旭  付强  王磊  杨彪  张全建  张远彬 《生态学报》2020,40(14):4842-4851
水鹿(Rusa unicolor)和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了解和掌握濒危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对栖息地的利用特征是制定相关保护和管理策略的前提和基础。利用红外相机和样线法收集四川鞍子河保护地内水鹿和羚牛的实体、粪便和痕迹等点位信息,在得到水鹿124个、羚牛79个有效点位的基础上,结合15个环境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对保护地内水鹿和羚牛进行了栖息地适宜评价及其重叠性分析。结果表明:(1)水鹿和羚牛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均达到良好水平,其AUC值分别为0.888和0.813;(2)水鹿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地的中、南部海拔1474—3336 m区域,面积分别为943.23 hm~2和3390.15 hm~2,分别占保护地总面积的6.25%和22.48%;(3)羚牛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保护地中、西部海拔1467—3823 m区域,面积分别为1808.37 hm~2和8384.35 hm~2,分别占保护地总面积的11.99%和55.59%;(4)水鹿和羚牛生态重叠指数较高,其D和I值分别为0.6739和0.9098,适宜和较适宜栖息地重叠面积分别达261.10 hm~2和2048.41 hm~2,且主要集中在保护地中、南部低山河谷区,受人为活动影响大。加强水鹿、羚牛、斑羚等同域偶蹄目动物的食性研究以及食性特征与栖息地选择利用之间的相关性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暴露于PM2.5后的肺癌荷瘤裸鼠肠道菌群发生的急性改变。方法 18只Bac裸鼠随机分为PM2.5暴露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全部裸鼠应用A549细胞腋下注射后,饲养1周让其适应环境,第2周开始于动式染尘暴露仓中暴露染尘,对照组暴露于生理盐水。每天暴露2h,每周暴露6d,共暴露3周。利用16S rDNA分析技术对粪便标本的PCR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暴露于PM2.5的肺癌荷瘤裸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与对照组荷瘤裸鼠肠道菌群相比,其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细菌显著减少,而致病菌变形菌门细菌增加。结论 PM2.5可以导致肺癌荷瘤裸鼠肠道菌群失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暴露PM_(2.5)后的Bac荷瘤裸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方法采用A549细胞对30只Bac裸鼠进行肺内注射,饲养1周适应环境,第2周开始进行暴露染尘与对照暴露生理盐水组实验,共暴露1、4、8周。采用口鼻暴露仓进行小鼠染尘与生理盐水暴露操作,每周暴露6d,每天2h,建立大气污染暴露荷瘤裸鼠模型,5只未做处理的Bac荷瘤裸鼠作为空白对照组。采集裸鼠晨起新鲜粪便样品,抽提其中微生物总基因组DNA,采用Ⅱ代基因测序技术对粪便样品进行16S高变区扩增测序,划分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使用I-Sanger分析平台对所有OTU进行物种注释与评估、物种组成分析、样本比较分析等,运用R Studio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在PM_(2.5)暴露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为最优势菌门。PM_(2.5)暴露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厚壁菌门减少,拟杆菌门增加。结论 PM_(2.5)暴露减少Bac荷瘤裸鼠肠道菌群丰度,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有益菌的繁殖,并使致病菌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6.
生物多样性编目是保护区管理和科研的基础性工作。2016年7月—2017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调查四川千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调查期内共布设20个监测位点,累计3 333个相机监测日,获得照片2 355张,视频1 867段,独立有效记录共计436次,共鉴定出兽类4目10科17种和鸟类2目8科1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1种、易危(VU) 5种和近危(NT) 1种。调查中发现岷山山系的新记录1种:灰翅鸫Turdus boulboul。兽类相对丰富度指数(RAI)从高到低依次是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2. 37)、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1. 83)、野猪Sus scrofa(1. 17)、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1. 02)、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0. 21); RAI最高的鸟类是鸡形目Galliformes,如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3. 21)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1. 05),其次是雀形目Passeriformes噪鹛科Leiothrichidae。本研究获得的兽类和鸟类数据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的有效补充,红外相机的持续监测将有利于保护区的长期监测和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沈阳市夏、冬两季不同空气污染程度条件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上呼吸道菌群的改变,了解明确暴露于不同大气污染天气下,患者口咽部、呼吸道黏膜微生物菌群的动态变化,为由大气污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月,以及2018年7月-9月沈阳市某三甲医院呼吸科COPD急性发作期各30例患者的咽拭标本,对需养菌和厌氧菌进行分离培养、纯化、16SrDNA鉴定。结果分析沈阳市两季节COPD急性发作期65~85岁患者的咽后壁菌落,得到夏季大气污染情况较轻空气中颗粒物质较少时,需氧菌的优势菌以口腔链球菌为主,厌氧菌以微小消化链球菌为主;空气污染较重的冬季需氧菌的优势菌以灰色奈瑟菌为主,厌氧菌以韦荣球菌为主。结论相比于夏季,冬季患者咽后壁的菌群多样性更为丰富,优势菌与夏季也有不同,考虑与季节不同空气污染程度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8.
杨彪  张全建  王彬  龚旭  段晨松  张远彬 《生态学报》2020,40(17):6077-6085
雅砻江冬麻豆(Salweenia bouffordiana)是近年发现的西南特有冬麻豆属新濒危种,主要分布于四川新龙县的雅砻江河谷。开展其生境适宜性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是对其有效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基于2015年8月在雅砻江河谷调查获得的55个分布点,结合24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分析影响雅砻江冬麻豆生境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其适宜生境预测。结果表明:(1)AUC(曲线下面积)值高于0.9,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适宜于雅砻江冬麻豆的生境适宜性预测和评估;(2)年均温、最湿月降水、昼夜温差月均值和距河流距离是影响雅砻江冬麻豆生境的最主要环境变量,其最适生境环境变量组合为年均温7.9℃、最湿月降水120-124 mm、昼夜温差月均值13.8℃以及距河流距离33 m;(3)雅砻江冬麻豆的潜在适宜和次适宜生境面积分别约为4.83×103 hm2和2.37×104 hm2,但仅约7.56×102 hm2的潜在适宜生境和3.28×103 hm2的潜在次适宜生境位于现有自然保护区管辖范围内。雅砻江冬麻豆的潜在适生区主要沿雅砻江河谷呈狭长的条带状分布,现存区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未有生物学地位定级,应尽快确定其生物学保护地位,建立保护小区或社区保护地进行就地保护。  相似文献   
9.
将2004年4~12月对木里县木里河、水洛河流域的鸟类调查结果与1928年美国博物学家约瑟夫.洛克(Joseph F Rock)在该区域内的鸟类调查记录比较,结果表明:①2004年调查的种类为123种,少于1928年调查记录139种,而且2004年调查的时间更长;②2004年调查鸟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小于1928年;③2004年调查鸟类的优势种有5种,常见种12种,主要为农耕-民居生境鸟类,1928年没有优势种,常见种有35种,主要为森林-灌丛生境鸟类;④鸟类区系构成没有产生大的变化。优势类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海拔3000m以下森林和灌丛生境受到干扰,蜕变为农耕地-民居生境,该区域的生境与1928年相比,已受到了破坏。  相似文献   
10.
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廊道规划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廊道能有效地增加栖息地斑块间的大熊猫种群交流,降低种群灭绝的风险。小相岭山系是现存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少的山系之一。通过MAXENT(Maximum Entropy)分析,发现小相岭山系存在7个相对隔离的栖息地斑块,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为了增加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种群交流,利用最小代价路径原理和电流理论,从保护管理角度出发,在该区域划定了9条连接大熊猫栖息地斑块的廊道。其中紫马-麻麻地廊道连接该区域面积最大、大熊猫痕迹点最多的两个栖息地斑块,生态意义重大,建议优先建设该廊道。此外,研究划定的多个廊道彼此邻近,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将这些极其邻近或者重叠的廊道合并,并提出"廊道群"的概念。廊道群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极其相邻的廊道构成的网状结构,廊道群作为景观上的网状结构,能同时连接多个栖息地斑块,更有效地增加多个栖息地斑块间的种群交流。由于农田的挤压,部分廊道难以达到大熊猫廊道的最低宽度需求(2230 m),制约了其生态效应的发挥,建议在以后的保护工作中探索农田区域的栖息地恢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