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长喙田菁-Azorhizobiumcaulinodans共生固氮体系在华南地区的生长、结瘤、固氮和种子生产.结果表明,长喙田菁-A.caulinodans共生固氮体系在华南地区生长正常,并具旺盛的茎根瘤结瘤作用.经65天的生长,其在湛江地区的单位面积生物量(干物质)和单位面积N产量分别为28752和681kg·hm-2,远优于普通田菁的16520和352kg·hm-2;茎瘤菌A.caulinodans品系AR111和AR56在华南地区混合接种效果良好,植株茎瘤结瘤率达到100%,平均单株茎瘤个数为182个,单株茎瘤鲜重约为1.2g,茎瘤生物量在茎根瘤总生物量中所占比重为70%,而其根瘤生物量略高于普通田菁;长喙田菁在华南地区能够正常开花结实,在栽植密度为4×104株·hm-2的条件下,其种子产量达3200kg·hm-2.  相似文献   
2.
农杆菌介导GUS基因对多年生黑麦草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振霞  刘萍  杜雪玲  苏乔  杨中艺   《广西植物》2007,27(1):121-126
通过检测愈伤组织中GUS基因的瞬间表达,研究农杆菌LBA4404/pCAMBIA1301介导多年生黑麦草的转化体系。通过对多年生黑麦草瞬间表达率的比较,确立了其遗传转化的最佳优化条件。研究发现,多年生黑麦草不同品种的转化率在25%~45%之间变化。多年生黑麦草遗传转化最佳优化条件是预培养10d的胚性愈伤组织、浓度为0.5~0.8OD的农杆菌菌液以及2d共培养时间。在共培养基中添加100μmol/L乙酰丁香酮能有效地提高植物瞬间表达率。两种侵染处理方法比较结果为滤纸滴加法比浸泡法更优。转化后对愈伤组织的干燥处理能抑制农杆菌过度繁殖,能改善愈伤状态,有利于提高转化率。  相似文献   
3.
辛国荣  李剑  杨中艺 《生态科学》2011,30(5):474-479
研究以水田冬闲期栽培的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为材料,结合常规的青贮方法进行了小规模控制实验,试验设计了隔水(将青贮过程中产生的渗出液排出)和不隔水,以及不同添加物的青贮处理.青贮结束后,对青贮黑麦草的品质和营养价值进行评定,探讨不同处理对黑麦草青贮的作用效果,以及南方高温高湿条件下青贮黑麦草的合理方法和最佳条件.结果发现,对黑麦草进行隔水添加乳酸的青贮处理从感观评定、pH值和营养成分的分析结果来看,都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他处理,由此可以认为隔水添加乳酸的处理相对实现了较稳定和较优质的青贮.  相似文献   
4.
放牧对草地的作用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36  
侯扶江  杨中艺 《生态学报》2006,26(1):244-264
从牧草生长、种群、群落、土壤和生态系统5个方面分析了放牧的作用、机理与途径。放牧改变牧草的物质与能量分配格局,多途径地诱导牧草的补偿性生长,取决于放牧制度等因素。放牧还改变种间竞争格局、调控种群更新,以及群落结构和功能。介绍了草地健康管理的阈限双因子法,讨论了稳定态一过渡态假说和草地灌丛化。家畜对土壤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途径,作用效果与放牧强度、季节、地形有密切关系,重点分析了放牧对土壤C贮量的作用机制。阐述了提高放牧系统生产力的系统耦合机制,以及放牧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影响。根据放牧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放牧管理现状,提出7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盆栽试验研究了长喙田菁(Sesbania rostrata) 茎瘤固氮根瘤菌(Azorhizobium caulinodans)共生体系在不同水分和无机氮肥条件下的生长、结瘤和氮积累。水分处理为: 不浸水、浅浸水(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和深浸水, 氮肥处理分别为每千克土施加无机氮肥10 mg、20 mg和40 mg。结果表明,水分条件对共生体系有较大影响, 浸水环境虽然抑制了根瘤的形成, 却促进了茎瘤的结瘤作用和长喙田菁根系的生长, 田间持水量状态下共生体系能获得最大的生物量和氮累积量; 无机氮肥对共生体系的影响受水分供应的影响较大,实验氮肥施用浓度范围内,长喙田菁的结瘤作用对复合态氮无负敏感反应,明显有别于一般根瘤体系的复合态氮反应。  相似文献   
6.
设置移栽时营养杯的有无及其大小作试验,研究长喙田菁在乐昌铅锌矿强酸化尾矿上的生长、固氮和积累重金属情况。结果表明,强酸性(pH<3)是限制植物定植的主要因素,在pH=5-7情况下,长喙田菁能在该尾矿库中定植、生长和固氮,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未带营养杯移栽的长喙田菁在尾矿上生长84d,其株高117cm、茎基部直径1.35cm、单株生物量(干物质)20.2g、单位面积生物量(干物质)2828kghm-2、氮素积累量40kghm-2;带营养杯移栽的上述各指标分别达到140-144cm、1.59-1.68cm、36.6-38.8g、5124-5432kghm-2和77-107kghm-2,均显著高于未带营养杯处理的。长喙田菁根部铅、锌、铜、镉含量均最高,其次为茎,叶中最低;长喙田菁的4种重金属积累量为锌(186-221mgkg-1)>铅(96-145mgkg-1)>铜(17-30mgkg-1)>镉(3-4mgkg-1)。带营养杯移栽能有效提高长喙田菁的产量和氮积累量,且明显降低其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试验证明长喙田菁是较理想的铅锌矿尾矿废弃地植被重建的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从生态经济效益的角度,探讨了开发南方草地资源的意义及最佳开发途径。根据以往的研究和一系列计算,提出了在中国北方草原区应实行以保护为前提的利用和在南方草山草坡实现再利用的同时保护环境的论点,在理论上证明了南方草地具有与北方草原同等的总的初级生产力,而其生态可塑性远远优于北方。并指出由于林业的表观经济效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未能在振兴山区经济方面扮演主要角色,而林业和草地畜牧业的复合体系可望成为开发南方草地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8.
试验以铺地木蓝(Indigofera spicata Forsk.)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在自来水和珠江水不同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处理下, 铺地木蓝的存活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 a/b、根系活力以及根冠比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 (1)经过 21 d 淹水胁迫, 铺地木蓝植株的存活率为 100%, 虽然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 a/b 比值显著下降, 但均能够长时间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 (2)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 铺地木蓝的根系出现腐烂现象, 根系活力显著下降; (3)淹水后铺地木蓝的根系和茎叶生物量大幅下降, 根冠比增加 ; (4)珠江水全淹处理下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 a/b 比值和根系活力均较自来水全淹处理低而根冠比则较高, 但并不影响其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探讨茎瘤对长喙田菁(Sesbania rostrata)在铅锌矿尾矿、客土和纯土环境中结瘤、固氮和积累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保留茎瘤使长喙田菁全株植物氮含量和单株植物氮积累量分别比去除茎瘤处理提高了12.4%~34.0%和43.3%~131.4%,且环境愈恶劣,这种作用愈为显著。同时,保留茎瘤处理显著抑制了长喙田菁根瘤的生长,同样表现出环境愈恶劣,抑制作用愈显著的趋势。因此,在尾矿环境胁迫下,长喙田菁更趋向于选择茎瘤作为固氮途径。由此可见,茎瘤对生长在铅锌尾矿环境中的长喙田菁获得氮素及支持其生长有着特别  相似文献   
10.
采石场悬崖生态系统自然演替初期土壤和植被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袁剑刚  周先叶  陈彦  凡玲  杨中艺 《生态学报》2005,25(6):1517-1522
对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3个已关闭3a、5a和6a的采石场(分别记为1、2、3号石场)悬崖上的土壤特征和自然植被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采石悬崖是非常极端的生境,悬崖上绝大部分地方为裸露岩石,仅在某些凹陷和缝隙处聚集有少量土壤,土层厚度一般小于1cm;3个悬崖上土壤的机械组成以石砾和沙粒为主,约占土壤总颗粒的94%;虽然土壤肥力指标多属中等偏低水平,但相对于南方荔枝园土壤,3悬崖土壤的肥力状况并不算差。经过3~6a的自然恢复,采石场悬崖上逐步形成有稀疏、丛状分布的草本植物群落,植被盖度和植物种类随恢复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增加。1号石场悬崖的植被平均盖度为10.6%,植物种类有3科8属8种;2号石场的植被平均盖度为18.6%,植物种类有6科11属11种;3号石场的植被平均盖度为23.4%,植物种类有7科12属12种。早期定居的植物主要是禾本科和菊科的草本植物,其中红毛草和类芦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恢复5a后开始出现马樱丹、野牡丹和岗松等耐旱的阳性灌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