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研究发现,南海拥有丰富的鲸类资源,搁浅情形也较常见,但相关救助体系还未建立,亟需社会各界形成合力。萌丫的故事2019年6月6日傍晚,一头约3米长的雌性短肢领航鲸出现在海南三亚崖州湾水域并最终搁浅。附近村民发现后立刻报警,并协力将其送回大海。不幸的是,第二天下午这头领航鲸再次搁浅,而且奄奄一息。  相似文献   
2.
长江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长江中船舶数量激增,相应的水体噪声污染可能对同水域的长江江豚(Neophocaenaasiaeorientalisasiaeorientalis)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研究采用宽频录音设备对长江和畅洲北汊非正式通航江段的各类常见大型船舶(长gt;15m且宽gt;5m)的航行噪声进行了记录,并分析其峰值-峰值声压级强度(SPLp-p)和功率谱密度(PSD)等。结果表明,大型船舶的航行噪声能量分布频率范围较广(gt;100kHz),但主要集中于中低频(lt;10kHz)部分,各频率(20Hz-144kHz)处的均方根声压级(SPLrms)对环境背景噪声在该频率处的噪声增量范围为3.7 - 66.5dB。接收到的1/3倍频程声压级(TOL)在各频率处都gt;70 dB,在8-140kHz频段内都高于长江江豚的听觉阈值。说明大型船舶的航行噪声可能会对长江江豚个体间的声通讯及听觉带来不利影响,如听觉掩盖。  相似文献   
3.
鲸类位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备受关注。鲸类的生活环境使得科研人员难以接近它们,为了在保证动物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采样研究,科研人员发明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工具出现于1973年,由捕鲸鱼叉改制而来,其后40余年,鲸类活体采样工具先后经历了捕鲸鱼叉、十字弓、复合弓、气枪、手持杆等多种不同动力的采样系统交替出现的发展历程。活体采样技术对动物的影响是科研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活体采样技术的风险性进行评价,并最终认可了这一技术的无损伤性。现今,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已成为国际鲸类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是鲸类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香港海域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研究中进行过尝试,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详细介绍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科研应用,并从遗传学、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内分泌学方面对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海洋噪声     
<正>在海洋里生活的鲸类动物拥有极为精密复杂的发声系统和声音处理系统,它们能利用声音来实现个体间通讯、导航、定位、寻找食物以及逃避天敌的目的。严重的噪声污染,会损伤鲸类的听觉系统,甚至导致生命体死亡。科学家发现,大型船只的低频声会覆盖鲸类的通讯发声,进而影响它们的活动如迁移行为。低频噪声会使得北大西洋露脊鲸的糖皮质激素降低,导致生命体的代谢紊乱。军舰使用的中频声呐会引起鲸类听觉器官受损,引发大规模搁浅。海上爆破产生的噪声会导致附近海域的中华白海豚脑部充血等等。  相似文献   
5.
船舶噪声对鲈鱼和大黄鱼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模拟船舶噪声对养殖鲈鱼、大黄鱼血液中皮质醇分泌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噪声刺激鲈鱼和大黄鱼后,鱼类血液中皮质醇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后逐渐恢复原有水平或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鲈鱼血液中皮质醇水平在155dB的胁迫条件下于刺激1h左右达峰值,为112.23ng/mL,大黄鱼血液皮质醇水平峰值出现在刺激后20min-1h,值为17.18ng/mL。鲈鱼血液中皮质醇水平(CL155,CL138)受重复噪声刺激后随时间(T)回归方程:CL155=33.507e0.2425T(r=0.8939,P0.01);CL138=36.187e0.1862T(r=0.8002,P0.01),大黄鱼血液中皮质醇水平(CH155,CH138)受间歇噪声刺激后随时间(T)回归方程为:CH155=3.1208e0.2535T(r=0.8833,P0.01);CH138=2.8369e0.1706T(r=0.8064,P0.01)。鲈鱼(CL)、大黄鱼(CH)血液中皮质醇水平与噪声源强(S)的回归方程为:CL=33.05154e0.2461S,r=0.9563;CH=3.9706e0.2401S,r=0.9114。  相似文献   
6.
追施氮肥当年与翌年对桉树生长及各部位氮贮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追施氮肥当年与翌年对桉树各部位生物量和氮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追施氮肥翌年桉树生物量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当年,说明氮肥对于提高桉树生物量具有一定累积作用,追肥的增产效果明显;追施氮肥也使全树氮贮量在2007年与2008年分别提高30.2%和73.5%;与2007年相比,2008年对照处理桉树生物量增加35.9%,追施氮肥处理生物量提高1倍以上,而对照处理树木体内氮贮量降低13.1%,追氮处理提高15.7%;这主要是由于3龄桉树树叶生物量的明显降低,对照与追施氮肥处理树叶中氮贮量分别降低46.5%和36.9%,其也是桉树中氮贮量降低最显著的部位。  相似文献   
7.
江西鄱阳湖是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的重要栖息地,湖中栖息着约400头江豚。多年的观察表明,船舶交通是鄱阳湖中江豚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为了评估船舶通行对长江江豚发声行为的影响,尤其是了解船舶通行期间及其前后江豚的发声和行为特征,作者于2007年6月27日—7月1日在江西鄱阳湖湖口水域采用固定被动声学系统,即安装在监测点(29°42′38″N,116°11′11″E)的一套水下声学数据记录系统,对周边通行船舶的水下噪声及江豚声纳信号脉冲事件进行了定点监测和记录,并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了定量和统计分析。在整个监测的109h中,声学记录仪共记录到船舶494艘,江豚声纳脉冲串信号13413个。船舶出现与江豚出现存在弱的负相关关系(r=0.029,N=6550,P<0.05);船舶出现与江豚相邻脉冲串的时间差为(49.1±62.8)s,并且小于60s的占72.9%,同时,船舶经过之前和之后,该时间差未有显著性差异(Z=0.370,P>0.05);当有船舶经过时,江豚的发声频次显著降低(Z=10.050,P<0.05),但脉冲串持续时间、脉冲间间隔变化不显著(Z=0.275,P>0.05;Z=0.119,P>0.05);船舶通行之前和之后,江豚的发声频次、脉冲串持续时间、脉冲间间隔的差异性均不显著(χ2=5.255,P>0.05;χ2=3.511,P>0.05;χ2=5.155,P>0.05);在船舶经过时,江豚对游动方向没有明显的选择性(χ2=0.861,P>0.05)。基于分析结果推测,在狭窄水域中江豚躲避船舶干扰通常采取"临时性"策略,而非长距离逃避。由于鄱阳湖湖口水域水道相对狭窄,尽管研究的结果表明江豚对船舶有一定的敏感反应,但是在相对狭窄的水域中,江豚躲避船舶的行为难以充分表现。另外,江豚对该水域中高密度航行船舶的噪声可能存在一定的"适应性",导致当遭遇船舶时,江豚的声行为反应不十分强烈。因此,建议有必要在不同尺度的水体中采用声学数据记录仪继续开展类似的观察,以进一步了解江豚对船舶的行为响应,尤其是观察江豚躲避船舶的行为及发声特征。  相似文献   
8.
当地生态知识(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LEK)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体验和生产实践中,获得的有关周边环境、生物资源及其相互关系的经验和知识。近几十年来,LEK在海洋哺乳动物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是在基础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LEK作为一种低成本、短周期且适合大范围调查的手段,日益成为研究人员获取目标物种生态信息的重要渠道。LEK与野外实地调查等获得的数据可以互补,从而为评估海洋哺乳动物的生存状况和环境变化提供多维度的信息来源;该方法还往往是了解目标物种生存状况历史变动的有效手段,回答传统方法很难甚至无法回答的科学问题,如目标物种在较长时间尺度上的生态信息历史变化趋势等。本文介绍了LEK的定义及特征、海洋哺乳动物及其传统生态调查方法、LEK在海洋哺乳动物中的研究进展、应用LEK开展海洋哺乳动物研究的步骤,还讨论了LEK在我国海洋哺乳动物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旨在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长江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长江中船舶数量激增,相应的水体噪声污染可能对同水域的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研究采用宽频录音设备对长江和畅洲北汊非正式通航江段的各类常见大型船舶(长>15m且宽>5m)的航行噪声进行了记录,并分析其峰值-峰值声压级强度(SPLp-p)和功率谱密度(PSD)等。结果表明,大型船舶的航行噪声能量分布频率范围较广(>100kHz),但主要集中于中低频(<10kHz)部分,各频率(20Hz~144kHz)处的均方根声压级(SPLrms)对环境背景噪声在该频率处的噪声增量范围为3.7~66.5dB。接收到的1/3倍频程声压级(TOL)在各频率处都大于70dB,在8~140kHz频段内都高于长江江豚的听觉阈值。说明大型船舶的航行噪声可能会对长江江豚个体间的声通讯及听觉带来不利影响,如听觉掩盖。  相似文献   
10.
鲸类位于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在国际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备受关注。鲸类的生活环境使得科研人员难以接近它们,为了在保证动物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采样研究,科研人员发明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工具出现于1973年,由捕鲸鱼叉改制而来,其后40余年,鲸类活体采样工具先后经历了捕鲸鱼叉、十字弓、复合弓、气枪、手持杆等多种不同动力的采样系统交替出现的发展历程。活体采样技术对动物的影响是科研人员关注的核心问题,为此,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活体采样技术的风险性进行评价,并最终认可了这一技术的无损伤性。现今,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已成为国际鲸类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是鲸类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但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仅在香港海域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研究中进行过尝试,鲸 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详细介绍了鲸类远距离活体采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科研应用,并从遗传学、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内分泌学方面对该技术在我国鲸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