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为进一步确认及掌握鲤浮肿病毒(Carp Edema Virus, CEV)目前的流行现状和流行特点,于2017年重点调查了我国北方地区5省市26个正发生或曾经发生“鲤急性烂鳃病”的养殖场, 随机监测了9个省市的97家鲤和锦鲤养殖场。样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PCR)法和套式PCR(Nest PCR)方法进行检测, nest PCR法扩增出的产物进行测序和基因分析。结果重点调查的26家养殖场中有20个为CEV阳性, 1个为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 Virus, KHV)阳性, 1个为孢子虫感染。随机调查的97家养殖场中有50家为CEV检测阳性, 阳性率高达52%; 可测序的CEV毒株均属于Genogroup Ⅱa型; 样品按不同地区、不同采样水温、不同品种、不同规格鱼等划分, 各组均有CEV阳性检出, 但检出率均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CEV感染是多省市“鲤急性烂鳃病”暴发的主要病因。另外, 该病毒病的流行水温在12—27℃。  相似文献   
2.
杂交鲟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2012年7月,北京市怀柔区一家养殖场的杂交鲟爆发疾病,陆续死鱼。为确定病原,【方法】从具有典型症状的患病鱼的肝、肾和脾中分离获得3株分离菌,编号HRS12718L、HRS12718K和HRS12718S。采用形态特征、理化特性、16S rDNA和海豚链球菌特异性基因逐步鉴定病原菌的种类。取HRS12718K分离株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确认病原菌的致病性。开展药物敏感性实验筛选分离株的敏感药物。【结果】结果显示3株分离菌的形态特征和理化特性与从中国其它鱼类分离的海豚链球菌一致。采用16S rDNA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与海豚链球菌聚为一支,与海豚链球菌的同源性在99.1%以上。HRS12718K分离株对杂交鲟的半致死量LD50为4.42×105CFU/mL,试验感染鱼出现与自然发病鱼相似临床症状。分离株对诺氟沙星、嗯诺沙星、硫酸新霉素、盐酸多西环素和盐酸四环素敏感,尤其对嗯诺沙星敏感。【结论】最终确认引起该养殖场杂交鲟发病的病原为海豚链球菌,建议使用嗯诺沙星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4.
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2006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430 km2,水产品总产量35.5万吨,其中养殖产量30万吨,渔业产值40亿元。天津养鱼池水盐度普遍在2—5,属于寡盐水鱼池,但在该地区采取高密度精养模式生产鱼类普遍存在土腥异味,降低了水产品食用价值和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5.
徐立蒲  赵文  熊邦喜  王静波  潘勇  曹欢 《生态学报》2007,27(7):2872-2879
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色谱测定北京市精养鱼池中两种主要土腥异味物质(土臭味素和二甲基异莰醇)含量,同时测定鱼池中浮游藻类和放线菌生物量,研究了土腥异味物质含量与浮游藻类和放线菌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鱼池中土腥异味物质以土臭味素为主,土臭味素在精养鱼池中普遍存在,含量为1.22~35.58ng·L-1,二甲基异莰醇在部分鱼池中被检出,含量1.39~6.00ng·L-1。精养鱼池中共检出浮游藻类6门22属,生物量17.33~178.34mg·L-1,以硅藻和裸藻为主。放线菌共测到4个属,其中链霉菌Streptomyces sp.是主要种类,放线菌总生物量0~76×104ind.L-1。鱼池中浮游藻类总生物量与土臭味素含量正相关。浮游藻类中的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和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可能是北京地区夏秋季节淡水精养鱼池中能够产生土臭味素的主要藻类,裸藻和其他鞭毛藻类对池中异味化合物的产生可能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6.
寡盐水鱼池藻菌土腥异味化合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立蒲  潘勇  曹欢  殷守仁  熊邦喜 《生态学报》2008,28(10):5173-5178
通过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色谱测定天津市寡盐水养鱼池中浮游藻类和放线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土腥异味化合物(土臭味素和二甲基异莰醇)浓度,感官评价养殖鱼土腥异味程度,同时测定浮游藻类和放线菌生物量,探讨鱼池中土臭味素和二甲基异莰醇浓度、浮游藻类和放线菌生物量以及养殖鱼异味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寡盐水养鱼池水体中普遍存在土臭味素和二甲基异莰醇,其中二甲基异莰醇是鱼池中的主要异味物质,浓度0.33—5302.70ng·L^-1,土臭味素浓度相对较低,0.29~12.10ng·L^-1。养鱼池中共测到6门94属的浮游藻类,生物量0.07~186.48mg·L^-1,以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a等种类为主。放线菌共测到3个属,总生物量0.01×10^4-1.50×10^4个·L^-1,以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主。巨颤藻Oscillatoria princeps和放线菌是天津地区寡盐水养鱼池中能够产生二甲基异莰的主要产源。水体异味和鱼肉发生异味不同步。  相似文献   
7.
<正>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严重危害我国鲑、鳟鱼苗种业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感染虹鳟、硬头鳟等冷水鱼类,急性感染时累计死亡率可达95%以上[1,2],并可垂直传播给子代。IHN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申报的动物疫病,被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该病最早流行于北美和欧洲一些国家,目前已经蔓延至我国辽宁、河北、甘肃等主要冷水  相似文献   
8.
9.
鲟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鉴定及药物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2012年夏季北京地区多地养殖的鲟鱼发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肛门红肿、伴有黄色分泌物,腹腔内有大量腹水,腹腔内壁有出血点,肝脏点状出血,脾脏肿大等,累计死亡率达60%。本文目的为研究其病原。【方法】从具有临床症状的濒死鱼中分离病原菌,分析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分类地位及药物敏感性等特性,经过人工感染及引起的组织病理确认致病性。【结果】结果显示病原菌的16S rDNA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与类志贺邻单胞菌同源性最高,在99%以上;结合其生理生化特征和API细菌鉴定系统的结果,确认为类志贺邻单胞菌。该菌对鲟鱼的半致死量LD50为1.0×105.8CFU/mL,引起肝、肾和脾组织病变。胞外产物不具有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和明胶酶活性,也无溶血性,推测其毒性可能来源于内毒素。该菌对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和甲枫霉素敏感,药物敏感浓度均小于2μg/mL;而对试验的其它抗菌药物不敏感。【结论】确认类志贺邻单胞菌是引起北京地区鲟鱼发生上述临床症状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可优选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和恩诺沙星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