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全红型软枣猕猴桃花器结构和开花授粉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全红型软枣猕猴桃天源红花器结构、雌花开放动态及寿命、花期温度、柱头可授性、有效授粉期、有效受精期、花粉管行为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探讨影响天源红结实率低下的原因.结果表明:(1)雌花枝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短缩花枝(0~5 cm)、短花枝(5~10 cm)、中花枝(10~30 cm)、长花枝(30~50 cm)和徒长性花枝(>50cm);(2)柱头属于干性柱头,具有一道裂沟,乳突呈长圆柱形;(3)开花过程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花萼开裂期、花萼大裂期、花瓣变色期、大蕾期和开花期;(4)整个开花过程温度平稳,开花整齐,雌花单花期为1~2 d;(5)柱头可授性在花后1~2 d最强,花开后3~5 d可授性逐渐降低,花后第6天丧失可授性;有效授粉期为开花第1天和第2天;有效受精时期为授粉后5~10 h;(6)授粉后0.5 h花粉就能在柱头乳突细胞表面萌发并进入花柱道生长;授粉后10 h花粉管生长到达花柱底部.初步推断,花期、有效授粉期以及柱头可授性时间短,是天源红坐果率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石蜡切片包埋、修蜡操作过程耗时费力。采用金属框替代纸质包埋盒进行组织包埋,将蜡块冷水冷却改为自然冷却,趁蜡块未完全变硬之前进行快速修整。该方法不仅提高了实验效率,而且修出的蜡块工整一致,同时对后面的切片过程无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建立快速高效的全红型软枣猕猴桃离体再生体系,该研究以果皮、果肉均为红色的软枣猕猴桃新品种‘天源红’( Actinidia arguta)带腋芽茎段和幼嫩叶片、叶柄为外植体材料,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研究适合其离体再生的外植体类型以及最佳植物生长物质组合。结果表明:初春带腋芽的茎段是最好的获得无菌苗的外植体材料,诱导腋芽出芽的最佳植物生长物质组合为MS+6-BA 0.5 mg·L-1+IBA 1.0 mg·L-1;研究发现叶柄比叶片更适合进行‘天源红’愈伤组织诱导,叶柄诱导的最佳植物生长物质组合为MS+ZT 0.5 mg·L-1;同时,研究了不定芽增殖的最佳植物生长物质组合为MS+ZT 1.0 mg·L-1;此外使用6-BA也可以达到较高的不定芽增殖率,在生产上可以替代ZT进行不定芽分化,即MS+6-BA 2.0 mg·L-1+IBA 0.5 mg·L-1;较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 0.2 mg·L-1;生根后的组培苗在珍珠岩∶泥炭∶细沙=1∶1∶1的基质配比中能够达到98%的移栽成活率。该研究结果建立了全红型软枣猕猴桃的离体再生体系,为全红型软枣猕猴桃苗木快繁、工厂化育苗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建立的再生体系为软枣猕猴桃遗传转化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猕猴桃花粉原位生长过程中Ca2+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对软枣猕猴桃同种花粉在柱头上原位萌发及花粉管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并用焦锑酸盐沉淀法对其授粉前后柱头及花柱中Ca2+进行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结果显示:(1)猕猴桃柱头属于干性柱头,具有一道裂沟,乳突呈长圆柱形,授粉前后形态差异不明显.(2)授粉后3 h,花粉管生长穿过柱头表面,授粉后7 h,花粉管生长到达花柱底部;(3)授粉前后,柱头接受面靠近柱头外围细胞的角质层一侧细胞器内含有丰富的钙,而柱头非接受表面钙颗粒分布很少;(4)授粉前和授粉后3 h,花柱顶端钙颗粒较少,基部钙颗粒较多;授粉后7 h,花柱顶端和基部钙分布密度无明显差别;(5)授粉前后花柱顶端钙主要均匀分布在细胞质膜位置;在花柱基部授粉前钙主要分布在引导组织胞间隙中,授粉后3 h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授粉后7 h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内质网上.研究表明,猕猴桃授粉前后,柱头和花柱组织中均含有钙,授粉前和授粉后3 h花柱中的钙呈现出梯度分布,授粉后7 h钙的梯度分布现象减弱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5.
化学物质打破葡萄休眠的应用效果初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分别以露地栽培的“森田尼无核”、“早熟红无核”和大棚栽培的“乍娜”、“藤稔”为试验材料,对多种化学物质打破休眠的效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大棚中应用H2CN2破眠效果显著,可提早萌芽9-12d,提早开花l0-12d,提早成熟14d。CaCNz(石灰氮)、TDZ、GA3、6—BA和KNO3等药剂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破眠效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