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2021,60(4):530-537
对Nuculoidea resupina Guo, 1985、Pseudonuculana zhaoi Pojeta, Zhang and Yang, 1986和Skyphoconcha beichuanensis Liu and Gu, 1988这3个种进行比较后, 确定了它们的同物异名关系, 确认船形蛤属(Skyphoconcha Liu and Gu)是假似栗蛤属(Pseudonuculana Pojeta, Zhang and Yang)的次异名。澄清了此属的韧带性质, 并对其属征进行修订。鉴于其无弹体窝, 外套线完整, 现将它改归至小帽蛤亚科(Cucullellinae)。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四版, 作为首异名的Nuculoidea resupina Guo, 虽享有优先权, 却不可以被引证为本属的模式种; 原始指定的模式种Pseudonuculana zhaoi仍保持其模式种携名者的地位不变。  相似文献   
2.
新疆柯坪大湾沟剖面塔塔埃尔塔格组(兰多维列统)产出以Dactylofusa caboti为优势分子的疑源类组合及虫牙、隐孢子、植物角质层等微体化石。结合其它地层古生物资料,讨论这些微体化石的地层及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藏阿里地区二叠纪双壳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1996,35(3):322-330
系统描述西藏阿里地区早二叠世双壳类化石4属4种(包括1新种),其中Atomodesma动物群在我国尚属首次正式描述,它的发现证实了本区应属狭义的边缘冈瓦纳生物地理区。Guizhoupecten广见于二叠纪时的温带—热带海域,应属广温型分子。大量事实证明,海扇类在晚古生代冷-凉或温水型动物群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分异度的变化与温度(纬度)之间不存在特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滇缅马生物区系及其在古特提斯中的位置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1991,30(4):511-532
本文从古生物地理学的角度,全面搜集并系统总结了滇缅马地块晚古生代的有关古生物资料,证明该地块石炭—二叠纪时既非冈瓦纳生物大区的组成部分,也非华夏生物区系的组成部分,而应作为1个独立的区系归入特提斯生物大区。滇缅马地块在古生代的大部分时间是1个游离于其它陆块之间的相对独立的微大陆,有着与古特提斯中其它地块不尽相同的演化历史。晚古生代的古特提斯可能不象某些作者想象的那么宽阔,但也并非仅由浅海区组成,这是1个由一系列宽窄不一,发育历史各有差异的较小洋盆及陆间海组成的横贯东西的海域,属于洋岛相间的岛海环境。  相似文献   
5.
华夏动物区系之初探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自从Halle(1937)首次提出华夏植物群一名以来,二叠纪古植物地理学的研究获得了很大进展(李星学,1980;李星学、姚兆奇,1979,1981),华夏植物区系的概念已为国内外广大地质工作者所接受。相比之下,二叠纪海洋无脊椎动物区系的研究还比较落后。但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文献竞相发表。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张守信、金玉玕(1976),詹立培、李莉(1979)对腕足动物区系的研究;吴望始(1975),吴望始、廖卫华、赵嘉明(1982)对四射珊瑚动物区系的研究;盛金章、王玉净(1981)对(竹蜓)类动物区系的研究;王玉净、穆西南(1981)对西藏二叠纪生物区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我国古生物学研究中存在着许多有关物种判别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这是与居群概念的贫乏和传统的林奈式类型-形态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分不开的。广泛存在于物种间的形态间断为识别物种带来了方便,但它与生殖隔离并不完全吻合。若只考虑形态特征,所判定的化石种大多只相当于表型单元。本文探讨如何将形态标准与居群、群落-生态和时空等项标准相结合来区分物种与表型单元。以上这些标准分别反映了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的不同方面,而生殖一遗传标准是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共同基础。古生物学必须站在理性的高度上俯瞰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物种,从现代生物学的知识库中汲取养料。化石种研究现状的改观尚有待于我们付出艰巨的努力。通过这种努力将使古生物学进入一个新的、更严格的科学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论二叠股蛤(Permoperna)(双壳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二叠股蛤(Permoperna)在我国南方、日本等地二叠系,是常见的化石.1968年,Nakazawa和Newell创立了这一属名,当时被作为waagenoperna的一个亚属,并指定Waagenoperna (Permoperna) hayamii Nakazawa et Newell为模式种.他们给予的定义是:"壳楔形,成年期近不斜,不等侧,不等壳,左壳较右壳膨凸.壳顶低而不显,壳嘴前转,位近前端.前耳十分小,后耳分化不明显.韧带区细而长,至后端变得不清楚,上有几枚近方形的弹体窝,每壳各有  相似文献   
8.
云南西部中-晚泥盆世硅质岩相地层及其放射虫动物群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论述的中晚泥盆世放射虫产于滇西阿里、回库、南雅、里拉、太尔市、晒经坡和长育村等地的硅质岩中,包括15属18种10相似种8未定种,其中有3新种。共发现3个泥盆纪放射虫动物群,它们是Eoalbaillella lilaensis动物群(D2);Helenifore laticlavium动物群(D^1 3);Holoeciscus foremanae动物群(D^23)。文章讨论了3个问题①Eoal  相似文献   
9.
中国寒武纪双壳类研究之评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2004,43(3):448-457
长期以来,双壳类研究者虽未将扬于蛤(Yangtzedonta Yu)纳入到双壳类早期系统演化的研究范畴,支却又难以予以完全否定。最近,钱逸的工作终于解决了这一悬案,这是寒武纪带壳软体动物研究的一项重要进展。然而,钱逸对双壳类早期演化的理解仍存在着误解,例如,将Xianfengoconcha Zhang当作是“最古老的双壳类”,为此有必要对近二十年来我国寒武纪双壳类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Xianfengoconcha发育有两侧对称排列的所谓“片状齿”,实属腕足类小圆货贝型铰合构造。化石证据表明,真正的片状齿是由古栉齿型铰齿演化而来,因此,古异齿型不是双壳类最古老的铰齿类型。目前,我国没有争议的寒武纪双壳类只有.Pojetaia Jell一属。  相似文献   
10.
方宗杰 《古生物学报》2022,61(4):662-663
1993年, 于菁珊和董国义为辽宁上三叠统的非海相双壳类化石建立了一个新属辽宁蚌Liaoningia Yu and Dong, 1993, 以Liaoningia opima Yu and Dong, 1993作为模式种。然而, 早在1979年, 邢裕盛和刘桂芝就已为辽宁晚前寒武纪南关岭组所产的化石标本创建了新属名辽宁水母属Liaoningia Xing and Liu, 1979, 模式种是Liaoningia fuxianensis Xing and Liu, 1979。然而, 多数学者反对将它视为水母类化石, 有人怀疑辽宁水母属是假化石, 迄今学术界并无统一意见, 故本文暂将它归为疑问化石(Problematica)。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 我们提出一个新的属名Liaoningoconcha nom. nov., 用以替代Liaoningia Xing and Liu, 1979的次同义名Liaoningia Yu and Dong, 1993, 仍使用于菁珊和董国义在1993年指定的模式种, 中文译名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