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人蕉对水体三唑磷降解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唑磷(O,O-二乙基-O-(1-苯基-1,2,4-三唑-3-基)硫代磷酸酯, C12H1 6N3O3PS,TAP)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低残留等特点,逐步取代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等高毒农药,成为我国使用较多的新型农药品种.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铜绿微囊藻对浮游甲壳动物溞类的毒害效应,试验选取了两种不同株系(产毒和非产毒)的藻种,采取利用其培养液的方法,以研究铜绿微囊藻在生长过程中向水体中释放的毒素或类毒素物质对溞类的效应以及比较不同株系间效应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试验所选铜绿微囊藻产毒和非产毒株系的培养液均能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生长繁殖构成影响,表现为低剂量起促进效应,高剂量起抑制效应;(2)铜绿微囊藻产毒株较非产毒株更能影响大型溞的存活;(3)铜绿微囊藻产毒和非产毒株对大型溞的生长影响差异不大,但对其繁殖却存在明显不同,表现为株系942的抑制效应更强。可以初步推断,在以产毒株铜绿微囊藻为优势种形成“水华”的环境下,大型浮游甲壳动物溞类数量和生物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毒素对溞类较高的致死效应;而以非产毒株形成优势群体的水体里,其主要原因可能并非毒素的效应,而是由于其他原因,如藻类群体的形成阻碍摄食,缺乏必需脂肪酸等。  相似文献   
3.
测定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植物根区磷酸酶和脲酶活性的结果表明 ,不同植物根区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不同 ,不同月份之间也有差异。根区磷酸酶活性与总磷的去除率相关性不显著 ;而脲酶活性与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对污水中总氮的去除率呈显著相关 ,根区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与BOD5及CODCr的去除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武汉月湖水生植被重建的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生物操纵、浮水植物和植物浮岛原位净化、岸边人工湿地净化和科学种植等措施,2-3年内,在长江中游地区、面积为0.66km2、水质为劣Ⅴ类的重富营养湖泊武汉月湖重建了以菹草和伊乐藻为优势种的沉水植物先锋群落,2005年春季的沉水植物盖度达到45%,提高了透明度。利用水位低、透明度相对高的冬季种植伊乐藻、菹草等适合冬春季生长的沉水植物是建立沉水植物先锋群落的一个有效途径。重污染水体过低的透明度是重建沉水植被的主要限制因子,在低水位或较高透明度时期,水生植物可以耐受相对较高的污染负荷,并且在有条件降低水位时,会大大提高重建沉水植被的成功率。重建并保持长期稳定的水生植被必须截污,并把营养盐浓度削减到一定范围内。水生植被重建初期是最脆弱的时期,水位、污染负荷等生态因子的较大波动很容易破坏植物群落,在这一时期要尽量保持关键因子的稳定,注意控制浮萍的扩张,使形成的生态系统逐步走向成熟。清除鱼类对提高水的透明度有重要作用,但必须伴随着水生植被的恢复或重建才能维持长久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人工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50、100和150株/ m2)的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对富营养湖泊水体和沉积物理化性质的改善和营养元素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种植黑藻能显著提高水体溶解氧(DO)和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Eh), DO由3.95mg/L提高到10.42mg/L;沉积物Eh提高了58.6-109.4mV。黑藻的生长有效地降低了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氮、磷含量,水体中TP降低了38.9%-57.1%;NH4+-N的含量降低了90.2%; 沉积物中TN的含量比试验前中期降低了70.0%。50、100和150株/ m2 三个种植密度间对水质和沉积物的改善效果差异不明显,说明当单位面积生物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改善效果也趋于饱和,故在富营养湖泊的植被恢复中种植密度不宜过大。  相似文献   
6.
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基质酶活性与污水净化效果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构建湿地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处理污水的生态环境,由于其具有建造,运行和日常管理费用低廉,处理效果稳定,且适应面广,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这种污水处理技术在发展中国家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与揭示了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基质中的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及与污水净化效果的关系;(1)不同类型湿地基质酶活性不同。甚至不同月份的酶活性也不相同。(2)不同深度基质中的酶活性是不相同的。(3)基质磷酸酶的活性与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对污水中总磷(TP),无机磷(IP)以及化学需氧量(CODCr)的去除率有很显著的相关关系。(4)脲酶的活性与凯氏氮(KN)的去除率相关性极显著,这些为利用酶活性强度作为评价净化效果和挑选合适湿地植物的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极谱法测定无氧介质中根系氧气输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利用极谱法测定凤眼莲 (Eichhorniacras sipesSolm .)、菰 (Zizanialatifolia (Geiseb)Stapf)、石菖蒲(AcorustartarinowiiSchott)、慈菇 (SagitarriasagittifoliaLinn .)、香蒲 (TyphaangustifoliaLinn .)等多种湿生植物根系在无氧介质中氧气的对外扩散速率 (ODR)。实验结果表明 ,对于同种植物而言 ,新生根较老根的氧气扩散速率快。根尖区 (约 0~ 5mm范围内 )氧气扩散速率最大 ,氧化活力最强。愈往上愈小 ,根基部的氧气输出速率接近为零 ,氧化活力几乎可以忽略。对于根长相同的不同种植物而言 ,香蒲的ODR最大 ,凤眼莲的最小  相似文献   
8.
沉水植物重建对富营养水体氮磷营养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97,自引:8,他引:89  
利用富营养浅水湖泊(武汉东湖)中所建立的大型实验围隔系统,研究了沉水植物对水体N、P营养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沉水植物重建后N、P营养水平显著降低.在研究期间,水生植物围隔总N和总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围隔和大湖水体,而且水生植物围隔的总P含量一般维持在0.1mg·L^-1左右。季节性波动远低于对照围隔和大湖水体.水生植物围隔水体中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较低.而硝态氮含量与对照围隔和和大湖水体差别不大.由此可见。恢复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水生植被,可以有效地降低N、P营养循环速度,控制浮游植物过度增长,是重建富营养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垂直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 探究了水位调控对湿地系统脱氮性能的影响效果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水位调控可以优化湿地内部的不饱和层、饱和层分布, 提高系统对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去除效果, 进而提高脱氮能力。当饱和水位高度为70 cm时(基质床高度为90 cm), 系统的总氮去除率最高, 为53.6%。氮循环功能基因的结果表明, 饱和水位降低后所创造的不饱和层并未对反硝化菌群造成负面影响, 不饱和层中富集的亚硝酸盐氧化菌, 可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但过低的饱和水位(20 cm)会引起不必要的碳源损失, 导致反硝化过程受限, 脱氮效率降低。由此, 在垂直流人工湿地实际应用时, 可以通过水位调控强化湿地系统的脱氮性能。  相似文献   
10.
南淝河叶绿素 a 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8月至2012年4月,采样测试了南淝河上游8个位点的水质状况等,分析了南淝河叶绿素a(Chl.a)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淝河研究河段Chl.a平均值为83.46μg/L,已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南淝河Chl.a浓度与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酸碱度(pH)、总固体悬浮物(TSS)、水温(WT)显著性正相关(P0.05),与透明度(SD)、氨氮/总磷比值(4NH+–N/TP)、水深(WD)、降雨(Rain)及风速(Wind)显著性负相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南淝河上游河段Chl.a浓度的主导环境因子依次为水温、风速、降雨、总磷和氨氮。对南淝河与其他富营养化水体Chl.a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水温是影响Chl.a的最重要因子,氮磷比、营养盐、降雨、风速、生物因子均对富营养化水体Chl.a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