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干瘠立地中不同树种根功能性状的变化及差异,研究不同树种对干瘠环境的适应对策。试验材料为林龄、林分密度相对一致的石质山区主要观赏树种(黄栌、山桃、栓皮栎),采用挖掘法获取树木细根,测定细根形态参数。根据田间持水量和石砾含量分别设置4个干瘠梯度(轻度、中度、重度、极度),对比分析北京干瘠地3种树种根功能性状,探讨干瘠立地中不同树种根系形态的差异及其对特殊生境的适应。结果表明:干旱、瘠薄均对树木的根功能性状产生影响,但对不同性状以及不同树种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其中对山桃根系的影响最大;3种树种根功能性状在不同干瘠等级下存在显著变化,同一性状的变化因树种不同而异。从轻度到极度干旱,3种树种的RL均逐渐减小,但是黄栌变化不显著;黄栌、栓皮栎RTD随干瘠的加剧而减小,而山桃随干瘠的加剧而增加;黄栌和山桃SRL随干旱、瘠薄的加剧,表现出一致的规律,即从轻度到极度,其SRL随即减小,而栓皮栎SRL随干旱、瘠薄的加剧而增大;随干瘠的加剧,黄栌SRA显著减小,山桃、栓皮栎SRA随干瘠的加剧而增大。树木对干瘠环境的变化都有一定的响应能力及适应对策,能够通过自身的形态变化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但不同物种对干瘠环境变化的适应途径不同,通过权衡碳分配、碳消耗采取了相应的生态适应策略,不同树种间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3种树种中,黄栌在干瘠环境下根系性状变化不显著,耐干瘠能力较强;干瘠胁迫对山桃根系性状影响显著,山桃通过主动调节根系形态变化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具有较强的抗干瘠能力;栓皮栎的细根数量多,吸收土壤水分、养分能力较强,能够在干瘠环境中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2.
根呼吸是林木根系获得吸收养分和水分所需能量的重要生理活动.为了探讨林木根系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离体根系法(Li-6400-06叶室连接到Li-6400便携式CO2/H2O分析系统)研究了水曲柳(Fraxinus mandushurica Rupr.)苗木各径级根呼吸速率在不同供氮水平下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曲柳苗木根呼吸速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且与气温的季节变化规律相同,其中比根呼吸速率在0.5732 μmolCO2 · g-1 · s-1(直径≤2 mm,10月份)~7.1861 μmolCO2 · g-1 · s-1(直径≤2 mm,7月份)之间变化,表面积呼吸速率也是7月份最高,达到0.6848 μmolCO2 · cm-2 · s-1(直径>5 mm),10月份最低,仅为0.0132 μmolCO2 · cm-2 · s-1(直径≤2 mm);比根呼吸速率随根直径变大而降低,表面积呼吸速率变化规律则完全相反.供氮水平对水曲柳苗木根呼吸速率的影响随气温升高明显增强,其在6~8月份各径级根系中均达到显著水平(0.00072mm)Q10值范围为2.07~2.96,Q10值随根系径级增大而降低的现象表明水曲柳苗木细根对温度变化反应更为敏感;细根Q10值在供氮水平间差异显著(P=0.0392<0.05),粗根则不明显,表明土壤供氮水平主要影响细根的Q10值变化.  相似文献   
3.
不同光环境下紫椴幼树树冠结构的可塑性响应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从冠形、侧枝和叶片在树冠中的空间分布角度对天然更新紫椴幼树的树冠结构进行了论述,认为紫椴幼树树冠对光照条件的变化有显著的可塑性响应,强光通过抑制主干的生长促进子侧枝的分化,庇荫则通过抑制级侧枝的生长促进了侧枝的再分枝,随着光照水平的降低,紫椴幼树的数量叶片密度显著降低,且叶片逐渐集中于冠上层。林冠下的紫椴幼树通过这种侧枝和叶片的分布格局,在形态上提高其对光的截获能力,在适度庇荫环境中,紫椴幼树垂直生长采取演替先锋种的“避荫”对策,侧枝生长采取中等耐荫种的“掠光”对策;在弱光环境中,紫椴幼树则采取典型的忍耐适应行为,这 树冠结构的变化是提高紫椴幼树对光的截获能力的一种有益适应。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北坡主要森林群落凋落物现存量月动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郑金萍  郭忠玲  徐程扬  范春楠 《生态学报》2011,31(15):4299-4307
以长白山北坡4种主要森林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于2006年群落生长季节(5-10月)每月初采用直接收获法对森林凋落物现存量进行连续定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各群落内凋落物现存量大小依次为阔叶红松林(6.43 t/hm2)>白桦林(6.02 t/hm2)>云冷杉林(5.51 t/hm2)>山杨林(5.50 t/hm2);凋落叶和枝现存量占现存凋落物总量的比例最大,达50%以上,其次为半分解物(>35%),花果皮等所占比例较少,各占总量的10%和5%以下。凋落物现存量月动态阔叶红松林、白桦林和山杨林呈双峰型变化,峰值出现在5月和7月;云冷杉林则呈单峰型变化,峰值仅出现在7月。位于相近海拔高度的阔叶红松林、白桦林和山杨林,凋落物各组分现存量月动态变化趋势相似,其中白桦林和山杨林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凋落枝、皮及半分解物现存量5月和7月较高,凋落叶则呈现下降趋势,而阔叶红松林凋落叶和枝现存量5月和7月较高,而位于较高海拔的云冷杉林,则与前者呈现不同变化趋势,8月前波动较大,从5月开始明显上升,7月达到峰值,8月后曲线渐趋平缓或略有下降。进一步对阔叶红松林和云冷杉林内凋落叶现存量月动态进行比较得出,阔叶红松林7月份凋落叶现存量高不完全取决于红松叶现存量,主要由色木槭、紫椴和水曲柳等阔叶树种叶凋落物现存量变化决定,而云冷杉林则取决于红松和云冷落叶的凋落物的量。  相似文献   
5.
叶脉网络性状能够反映出植物适应特定生境的基本方式及其光合生理功能,体现了植物水分和能量权衡的生态策略。叶脉功能性状的高效提取,为植物生理功能和资源配置的响应机理研究提供参考。以北京市常见绿化树种洋白蜡(Fraxinus pennsylvanica)、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和国槐(Sophora japonica)的叶脉显微图像为训练样本,采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叶脉显微图像进行多尺度分割和分类识别,根据目标对象的亮度(brightness)、光谱(spectrum)和几何(shape)特征规则实现大批量叶脉的快速解译。结果表明,3个树种叶脉分割的最优参数及自动提取规则为:尺度参数(scale parameter)为200,形状参数(shape parameter)为0.8,紧凑度参数(compactnes sparameter)为0.2,亮度值为190—230,绿光波段大于210,形状–密度指数为1.5。该方法提取叶脉密度(leaf vein density,LVD)和叶脉面积(leaf vein area,LVA)精度分别达到了95.7%和94.5%以上,对该3种植物叶脉性状的快速提取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在城市不同环境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叶脉密度总体上呈增大的趋势,而气孔数量则明显减少,叶脉密度与气孔密度间普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这说明了植物在高温和干旱胁迫环境中,在叶片水平上表现出"此消彼长"的权衡规律,进一步提高其逆境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指数施肥方法下长白落叶松播种苗的需肥规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探讨长白落叶松苗木的最适N含量和供N速率,应用3种不同指数施肥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11d的生长,供N总量为30mg.株-1的指数施肥处理下的苗木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生物量积累和N含量水平,该处理还可以使得苗木在103d的生长中获得0.29 m.g株-.1d-1的N添加速率。在该速率下,苗木生物量、N含量和N吸收效率分别可以达到637.80 m.g株-1、8.10 m.g株-1和41.77%。根据生物量和N含量随着供N量增加的二项式回归拟合结果,在111d的生长过程中24.3—33.7m.g株-1的供N总量可以使得苗木获得较高的生物量积累水平和N利用效率。试验设置的总供N量为30 m.g株-1的处理优于60 m.g株-1或70 m.g株-1。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侧柏人工林密度效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密度是影响森林尤其是人工林生长的重要因素,林冠层是森林生态系统与其他系统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树木及树冠生长对林分密度的响应关系可以看作是生物对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现象。林分密度效应是生态学和森林培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以23块8种不同密度梯度的北京山区侧柏人工幼龄林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树木生长及树冠生长对密度的响应关系,其中树冠指标使用了参照了美国林务局(USDA)的树冠调查指标。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平均冠幅生长均随密度增大而减小,林分密度大于3000株/hm2时各指标减小的趋势变缓,使用异速生长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这种变化关系;(2)随密度增加,树冠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生长均到显著地抑制作用,树冠外形表现出由饱满冠型向狭长冠型变化的适应性现象;(3)使用树冠二维、三维指标与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树冠长度、树冠率等指标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关系,树冠圆满度及树冠生产效率与密度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采用枝解析的方法研究了树枝长度、材积的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幼龄期各生长量差异不大;(5)在建立冠幅模型时考虑了自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所建的胸径单自变量二次方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侧柏人工幼龄林冠幅生长过程,模型相关系数R2为0.961。  相似文献   
8.
有关氮(N)∶磷(P)供给比例对苗木P吸收和利用影响的研地究仍存在盲点.选用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播种苗作为材料,对比了1∶3、1∶2、1∶1、2∶1、3∶1五个N∶P供给比例对温室条件下苗木生长、针叶和根系中P的含量以及P的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另设试验对比了分别以NH4+-N和NO3--N为N源情况下5个N∶P比例对P吸收的动力学特征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随着N∶P比例的增加根系有变粗和变长的趋势且根系生物量分配逐渐提高(P=0.0027);2)1∶2比例下叶片P浓度较2∶1和3∶1比例分别提高37%和45% (P=0.0187),但是P利用率却分别下降了84%和37% (P=0.0008),并且P吸收效率分别下降了48%和62% (P=0.0004);3)NH4+-N环境中,随着N浓度提高,P吸收速率呈线性上升(R2=0.908),而在NO3--N环境中P吸收速率和N∶P比例间无相关关系(R2 =0.005).前者和后者环境中Vmax值分别为0.89和0.60 mmol/h/gFM,Km值分别为0.15和0.03 mmol/L.综上:如在N、P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欲提高长白落叶松苗木对P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可考虑适当控制N的硝化并在一定范围内提高N∶P供给比例.  相似文献   
9.
叶面积指数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99,自引:6,他引:93  
对叶面积指数(LAI)提出50多年来,在植物光合作用、蒸腾作用、联系光合和蒸腾的关系和构成生产力基础的研究,在林分、景观以及地区尺度上对碳、能量、水分通量的研究,借助遥感技术建立森林生态系统的生长模型以及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和水分交换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LAI作为进行植物群体和群落生长分析的一个重要参数,已在农业、果树业、林业以及生物学、生态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地区天然赤松林群落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程扬  张晶 《植物研究》1995,15(2):220-229
对赤松群落的组成。生活型谱,更新,演替及主要类型林分的生长特点等的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的天然赤松林群落种类组成简单,缺乏固有种,群落尚处于演替的初级阶段,干扰行为将严重地影响着群落的演替方向;更新种群呈弱度的聚集型空莘格局,且缺乏演替层;榛子-赤松林的生产力较高,胡枝子-赤松林,草类-赤林次之,杜鹃-赤松林生产力最低。此外,文章还对不同类型的林分的经营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