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银中杨树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柱色谱等分离方法,对银中杨Populus alba X P.berolinensis L.树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从中分离鉴定了12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邻苯二酚(1),苯甲酸(2),水杨醇(3),东莨菪素(4),咖啡酸(5),水杨酸(6),2’-苯甲酰水杨苷(7),水杨苷(8),丁二酸(9),特里杨苷(10),3’-苯甲酰水杨苷(11)和6’-苯甲酰水杨苷(12),其中化合物3,4,7,9~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人Neuritin在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及表达纯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Neuritin是一种新发现能促进神经突起和轴突分支的蛋白,为了更清楚的研究它的生物学功能,我们在已克隆Neuritin cDNA的基础上, PCR扩增出Neuritin ORF,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重组后,成功的构建了Neuritin原核表达质粒pET32a-Neuritin。重组质粒转化BL21大肠杆菌, IPTG诱导后,表达产物用SDS-PAGE 和Western blot证实系Neuritin,用镍离子亲和层析的方法获得了纯化的Neuritin蛋白。  相似文献   
3.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相关专业的学科核心课,内容庞杂,难度较大。提升本课程教学质量是相关专业本科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一环。本文结合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实例,从改革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教学中现存问题以及应对采取的传统教学与数字化教学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等措施进行阐述,分析教学效果,摸索改革方案,为更深入的展开《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紫丁香树皮的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硅胶柱层析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对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树皮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共分出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为( )-lariciresinol(1)、β-谷甾醇葡萄糖苷(2)、3,4-二羟基苯乙醇(3)、对羟基苯乙醇葡萄糖苷(4)、3,4-二羟基苯乙醇葡萄糖苷(5)和(8E)-n櫣zhenide(6)。其中化合物1、2、4、5、6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牵牛全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牵牛全草(Pharbitis nilChoisy)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十个化合物。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为: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1),对羟基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2),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3),顺式对羟基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4),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对羟基苯乙胺(6),7-羟基香豆素(7),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8),尿嘧啶(9),β-谷甾醇葡萄糖苷(10)。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6.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从紫丁香花蕾乙酸乙酯溶液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丁香苦素B(1)、齐墩果酸(2)、乌苏酸(3)、羽扇豆酸(4)、羽扇豆醇(5)、对羟基苯丙醇(6)、对羟基苯乙醇(7)和β-谷甾醇(8)。其中化合物6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均为首次从该植物花蕾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背景】稳定短程硝化是实现城市污水厌氧氨氧化技术的瓶颈,目前国内外关于游离亚硝酸(Free nitrous acid,FNA)对硝化菌活性的影响大多是在曝气条件下进行研究,鲜有关于缺氧条件下FNA对硝化菌活性影响的报道。【目的】探究好氧和缺氧下FNA对氨氧化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和亚硝酸盐氧化菌(Nitrite oxidizing bacteria,NOB:Nitrospira和Nitrobacter)活性的抑制影响。【方法】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基于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ixed liquid suspended solids,MLSS)为8 300 mg/L的全程硝化污泥条件,通过批次试验分别考察好氧和缺氧下FNA(初始浓度为1.16 mg/L)处理48 h后,AOB和NOB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好氧FNA处理活性污泥48 h后,FNA浓度维持在1.16-1.17 mg/L,游离氨(Free ammonia,FA)浓度小于0.017 mg/L,AOB、Nitrospira、Nitrobacter丰度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过曝气至99 h时,与空白组相比,比氨氮氧化速率(r~+_(NH4-N))、比亚硝酸盐氮氧化速率(r_(NO2-N))均出现小幅下降,分别由3.5、4.828 mg N/(g VSS·h)降至3.3、4.668 mg N/(g VSS·h),且亚硝酸盐氮累积率(Nitrite accumulation rate,NAR)始终低于33.2%。缺氧FNA处理活性污泥48 h后,FNA浓度维持在0.64-1.16 mg/L,FA浓度低于0.039 mg/L,AOB丰度变化较小,而Nitrospira、Nitrobacter丰度均明显下降,分别由3.002 9×10~9、4.245×10~8 copies/g VSS降至1.666 5×10~8、5.163 8×10~7 copies/g VSS;过曝气至99 h时,与空白组相比,r~+_(NH4-N)值下降幅度较小,而r_(NO2-N)值明显降低,由4.828 mg N/(g VSS·h)降至0.007 mg N/(g VSS·h),且在过曝气0-292 h内,NAR均大于94%。【结论】好氧FNA处理活性污泥48 h后对AOB和NOB无明显抑制作用,但缺氧FNA处理活性污泥48 h后对AOB具有轻微抑制作用,而对NOB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可以实现稳定的短程硝化。  相似文献   
8.
探讨核糖体休眠因子yfiA、rmf和hpf对大肠杆菌DNA复制起始的影响。观察ΔyfiA、Δrmf和Δhpf基因缺失突变体的DNA复制式样、细胞倍增时间、细胞大小等表型变化,并使用温度敏感性实验和蛋白定量实验探究yfiA、rmf和hpf对DNA复制起始的作用机理。结果发现,相较于野生型细胞,ΔyfiA、Δrmf和Δhpf突变体出现DNA复制起始的延迟、细胞倍增时间延长、细胞体积减小等表型变化。温度敏感性试验表明YfiA、RMF和HPF蛋白不是直接通过与DnaA、DnaB或DnaC蛋白相互作用来影响DNA复制起始。蛋白定量实验表明它们可能是通过减少细胞内总蛋白的量,包括DnaA蛋白,使细菌的代谢和生长速度减慢,从而导致细菌DNA复制起始发生延迟、细胞倍增时间延长和体积减小等表型改变。这为深入研究yfiA、rmf和hpf的功能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大肠杆菌功能未知基因ybf E的pET16b、pET32a和p GEX-4T-1三种原核表达系统,通过对比表达水平筛选出最优表达体系,并纯化表达的可溶性Ybf E融合蛋白。[方法]使用pET16b、pET32a和p GEX-4T-1表达质粒构建pET16b-ybf E、pET32a-ybf E和p GEX-4T-1-ybf E原核表达载体,分别转化大肠杆菌BL21,IPTG诱导表达Ybf E融合蛋白,对三种表达系统的表达水平进行对比,并对pET16b-ybf E和pGEX-4T-1-ybf E表达体系的裂菌上清中的可溶性Ybf E融合蛋白液分别使用镍柱和GST蛋白纯化柱纯化。[结果]构建了pET16b-ybf E、pET32a-ybf E和p GEX-4T-1-ybf E原核表达体系,并使用IPTG诱导表达Ybf E融合蛋白。ybf E在p GEX-4T-1载体内的表达水平最高,接下来依次为pET16b和pET32a。pET16b-ybf E和p GEX-4T-1-ybf E表达的可溶性Ybf E融合蛋白纯化后浓度分别为86μg/m L和724μg/m L。[结论]成功构建了ybf E基因的三种原核表达系统,筛选出最佳表达体系,可溶性Ybf E融合蛋白得到纯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厌氧氨氧化的污水生物脱氮工艺近年来发展迅速,污水处理系统中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布和多样性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在污水处理系统中曾检测出多种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菌,最常被检测出的是待定布罗卡地菌Candidate Brocadia和待定斯图加特库氏菌Candidate Kuenenia的Anammox菌,并且研究发现单一生境下往往只存在一种类型的Anammox菌,但是影响Anammox菌分布和多样性的因素与机制目前仍不明确。系统总结了污水处理系统中,不同工艺形式和运行条件下的Anammox菌分布情况,归纳分析了关键因素对Anammox菌分布的影响,包括底物浓度和微生物比生长速率、污泥性质与微生物生境、多重因素的联合作用和影响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Anammox菌分布机制研究的工程意义,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思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