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源性阿片肽在快速点燃模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快速点燃大鼠模型,分析了在点燃后不同时间内大鼠大脑皮层、海马和小脑内脑啡肽、强啡肽含量的变化规律,以探讨内源性阿片肽在快速点燃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结果:点燃后即刻,大鼠大脑皮层,海马及小脑内脑啡肽含量明显升高,至第7d回到对照水平;点燃后即刻大鼠大脑皮层内强啡肽含量明显升高,2d后回至对照水平,但至点燃后第7d再次升高;与大脑皮层不同,海马及小脑内强啡肽含量在点燃即刻有显著下降,点燃后2d海马内强啡肽含量开始回升,至第7d已明显高于点燃即刻水平,但仍低于对照水平;而小脑内强啡肽含量至点燃后7d回升至即刻水平。上述结果提示:脑内脑啡肽的变化与快速点燃的发生有关,而强啡肽则可能参与了点燃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且在不同时间不同脑区强啡肽的作用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2.
斑蝥素对草地贪夜蛾Sf9细胞膜完整性和膜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斑蝥素对昆虫细胞膜的作用及其机理, 本研究利用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卵巢细胞系Sf9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 TEM)、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 LSCM)结合荧光探针FDA/PI及DiBAC4(3)技术研究斑蝥素(cantharidin, CTD)对Sf9细胞膜完整性及膜电位(membrane potential, MP)的影响。结果表明: 32 μmol/L CTD处理6 h和12 h后, 电镜观察均未发现细胞膜结构破损; FDA/PI染色后, 32 μmol/L CTD处理0.5 h后细胞FDA荧光强度比对照显著降低(P<0.05), 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 PI)染色的细胞比例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32 μmol/L CTD处理140 s后即引起MP发生显著性去极化(P<0.05); 64 μmol/L CTD处理瞬时MP发生显著性去极化(P<0.05); 32 μmol/L CTD处理3 h内及64 μmol/L CTD处理2 h 内MP仍保持显著性去极化(P<0.05), 之后去极化程度降低; 32 μmol/L CTD处理6 h及64 μmol/L CTD处理3 h时MP去极化与对照组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说明, CTD处理短时间内可引起Sf9细胞膜电位去极化并维持一段时间, 同时导致细胞活性发生不可逆下降, 但未对细胞膜结构完整性产生破坏。  相似文献   
3.
冬季低温胁迫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树光合活性的主要影响之一,体现在光合机构的低温光抑制。为了阐明冬季低温胁迫下常绿阔叶树光系统Ⅱ的光抑制程度及光保护机制,该文研究了冬季自然低温胁迫(零下低温冻害和零上低温寒害)对红叶石楠、枇杷和猴樟三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树光合机构光系统Ⅱ(PSⅡ)光抑制的影响以及春季气温回暖后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冻害和寒害低温胁迫使猴樟的PSⅡ活性显著降低,PSⅡ受到较严重的光抑制,低温胁迫解除后PSⅡ活性未能完全恢复。红叶石楠PSⅡ活性下降程度和光抑制程度最轻,春季PSⅡ活性显著上升,光抑制显著下降。枇杷PSⅡ活性和光抑制程度介于猴樟和红叶石楠之间。低温胁迫下红叶石楠的非光化学猝灭(NPQ)接近常温水平; 枇杷的NPQ略有降低,春季恢复正常; 猴樟NPQ最低,春季低温解除后仍不能完全恢复。此外,三种常绿阔叶树在冬季低温胁迫和春季恢复时期的NPQ与PSⅡ的光抑制程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综合以上结果分析表明,冬季低温对红叶石楠PSⅡ影响不大,对枇杷有一定影响但春季气温回暖后可以及时恢复,对猴樟PSⅡ有显著的光抑制且恢复过程较慢,同时NPQ对保护常绿阔叶树PSⅡ免受冬季低温光抑制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银叶竹芋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植物名称银叶竹芋(Ctenanthe setosa‘Greystar’)。2材料类别当年生茎节。3培养条件芽诱导培养基:(1)MS+BA1mg·L-1(单位下同)+NAA0.1;(2)继代增殖培养基MS+BA6+NAA0.05;(3)生根培养基MS+NAA0.5。以上培养基均附加3%蔗糖(生根培养基中为2%)、0.6%琼脂。pH5.8,培养温度(26±1)℃,每天光照12h,光强40μmol·m-2·s-1。4生长与分化情况4.1无菌材料的获得取当年生茎节,除去根状物,自来水冲洗表面20min。将茎节切成约2cm的小段,每段一芽,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的酒精浸泡30s,再置于0.1%升汞溶液(加1~2滴吐温20)中消毒10min,然后用无…  相似文献   
5.
基于matK基因对松属(Pinus L.)白皮松组(sect.Parrya Myre)进行了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白皮松组为一个并系类群,因为白松组的成员与该组(包括越南的扁叶松(P.krempfii Lecomte))的亚洲成员形成一个强烈支持的分支(靴带值92%).在这个分支中,白松组的3个代表种形成一个稳定的单系,而白皮松组的亚洲成员之间系统发育关系不明确.扁叶松和西藏白皮松(P. gerardiana Wall.ex D.Don)聚在一起,但只有61%的支持率.虽然在以前4个cpDNA基因序列分析时五针白皮松(P.squamata X.W.Li)与白皮松(P.bungeana Zucc.ex Loud.)和西藏白皮松形成一个单系,但在本文的分析中三者的关系不明确.在邻接树和多数一致简约树上,北美的白皮松组成员形成一个支持率低的分支.北美的subsect.Balfourianae Engelm.亚组(包括P.aristata Engelm.)是一个单系,但支持率较低.美洲另外两个亚组subsect.Cembroides Englem.和subsect.Rzedowskianae Carv.的组间和组内关系不确定,它们在严格一致简约树上形成一个多歧分支.  相似文献   
6.
CBF/DREB结合因子广泛存在于植物中,主要参与诸如干旱、高盐以及冷胁迫等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以拟南芥DNA为模板,PCR扩增出3个冷诱导的CBF/DREB结合因子,即CBF1、CBF2及CBF3,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三者的cDNA序列、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组成成分、理化性质、疏水性/亲水性、功能域、进化树、二级结构及DNA保守域的三级结构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显示,CBF1、CBF2和CBF3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很高,达到91.4%,且都属于亲水性蛋白,三者在理化性质以及蛋白质二级结构乃至三级结构上也极为相似.另外, CBF1和CBF2都不具跨膜结构,CBF3含有1个跨膜螺旋.  相似文献   
7.
对北京顺义地区有机化梨园中2个不同栽培区节肢动物总群落、害虫及天敌亚群落分别进行时间动态的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在同一园区内,稀植区和密植区均以木虱为优势种类,相对丰盛度分别达0.3801、0.3300。总群落的24次调查结果稀植区可聚为5类,D=1.87,密植区聚为3类,D=1.80;害虫亚群落调查结果,当两区D=1.80时,稀植区可聚为3类,密植区可聚为4类;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稀植区聚为4类,D=2.12,密植区聚为5类,D=1.75。在早春的密植区和入秋的稀植区木虱发生量大,应加强监测,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8.
极度濒危的洞栖蛙类——务川臭蛙的生境和现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务川臭蛙是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自1979年采集到该种标本到1983年被命名以来,其已知分布点仅有模式标本产地1处,对其种群现状几乎一无所知:故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胁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级(CR)。2003年5月至2008年11月,笔者对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柏村镇的大沟水库溶洞等70多个洞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种群调查,新发现了3处分布点,掌握了栖息地环境状况,并对务川臭蛙的行为和生态作了初步观察。目前,已初步了解了该种的生存现状,以期为今后实质性的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片突菱纹叶蝉Hishimonus lamellatus Cai et Kuo不同种群中枣疯植原体与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感染情况和Wolbachia在不同器官组织分布,明确枣园菱纹叶蝉中Wolbachia的感染类型和分类地位,为研究Wolbachia感染对枣疯植原体潜在介体叶蝉生物学及生态学影响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枣疯植原体和Wolbachia的基因特异性引物对片突菱纹叶蝉田间自然种群和实验室种群进行分子检测和鉴定.[结果]田间采集的片突菱纹叶蝉成虫植原体感染率在55%-61%之间,而Wolbachia感染率为3%-4%.田间采集的片突菱纹叶蝉自然种群经室内饲养,在1-4龄若虫中检测到Wolbachia,2-5龄若虫中检测到了植原体.片突菱纹叶蝉实验室饲养无植原体种群在其卵巢、卵和若虫中发现感染Wolbachia,在其唾液腺和消化道也检测到了Wolbachia,感染率在58%-100%之间.基于Wolbachia的wsp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片突菱纹叶蝉体内的2个Wolbachia株系同属于B大组,但不同于B大组其他株系,属于新株系wLam1和wLam2.[结论]片突菱纹叶蝉成虫采自田间种群可以感染枣疯植原体和Wolbachia,无植原体叶蝉实验室饲养种群成虫感染Wolbachia显著高于田间种群,片突菱纹叶蝉体内2个Wolbachia株系属于B大组.这一研究结果为Wolbachia作为介体叶蝉生物防治剂进一步利用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0.
末次盛冰期以来观光木的潜在地理分布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是木兰科的古老残遗物种, 目前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威胁, 属于极小种群濒危植物。通过生态位模型(ENM)能够重建观光木地理分布格局的历史变迁, 探究气候变化对该物种分布的影响, 并了解其地理分布与气候需求间的关系, 从而为全球变暖背景下观光木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该文基于96条现代分布记录和8个环境变量, 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模拟观光木在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现代和未来(2061-2080年, RCP 8.5)的潜在分布区, 利用SDM toolbox分析观光木的地理空间变化, 并综合贡献率、置换重要值和Jackknife检验来评估气候因子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 (1)观光木的高度适生区在南岭地区, 末次盛冰期时没有大尺度向南退缩, 很可能在山区避难所原地存活; (2)在全新世中期和未来两个增温的气候情境下, 观光木的分布区均表现为缩减, 其中未来分布的减幅更大, 表明气候变暖对观光木的生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总体上看, 观光木各个时期的地理分布范围相对稳定, 说明观光木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人为活动或自身繁育问题可能是致濒的重要原因, 并建议对广东和广西群体进行优先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