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5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四川球蚜科二新种及一新亚种(同翅目:球蚜总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四川宝兴球蚜科二新种及一新亚种。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文内所用量度均为毫米。 蜀云杉松球蚜Pineus sichunanus Zhang,新种(图1—19) 越冬停育型成蚜 体长1.8,体宽1.4。活时黑褐色,厚被蜡丝。触角长0.127,Ⅰ—Ⅲ长:0.035,0.025,0.067;Ⅲ毛长为Ⅲ宽的1/6,顶端有毛3或4根,其中一根最长为Ⅲ宽的0.28。体背有骨化蜡片,蜡孔小圆形,孔径为小眼面的1/3,头部有12个大小蜡孔群,各由5—120蜡孔组成;前胸有30—34个蜡孔群,各由20—100余蜡孔组成,腹节Ⅰ—Ⅵ各有缘蜡孔群2—4对及中侧群4—8对,Ⅶ只有缘群1对,各由4—50蜡孔组成。腹部背片Ⅰ—Ⅳ各有中毛2根,Ⅴ与Ⅵ各6—8,Ⅶ4—6根,Ⅳ与Ⅴ各有刺状缘毛1—3对,Ⅵ4—5对,Ⅶ7—9对,毛长为触角Ⅲ宽的1/3。  相似文献   
2.
在调查云南森林昆虫中发现下述4种蚜虫为我国首次纪录。木兰沟无网蚜Aulacorthum magnoliae(Essig et Kuwana 1918) 采自云南昆明(西山,1959.Ⅲ.10),各型孤雌蚜。寄主为玉兰花。尾片为腹管的0.53—0.50,有毛7或8根。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和印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我国长管蚜亚科9新种。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文中所用量度单位为毫米。刺菜超瘤蚜Hyperomyzus sinilactucae Zhang,新种(图1) 本种与莴苣超瘤蚜H.lactucae(L.)相近。但本种有翅蚜背中大斑透明部分较少(lactucae,较多);尾片淡色(lactucae,稍深色);触角Ⅲ-Ⅴ次生感觉圈61-94,19-32,7-8(lactucae,38-62,8-20,0-10)个;触角Ⅲ-Ⅵ长度比例:100,58,60,19+103(lactucae,100,67,46,16+115)。  相似文献   
4.
绵蚜科二新种(同翅目:蚜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为害树木的绵蚜科(Pemphigidae)二新种。新种全模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文中所用量度单位为毫米。  相似文献   
5.
大豆蚜嗅觉在选择寄主植物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大豆蚜APhisglycines有翅和无规孤雌生殖蚜为其寄主植物大豆叶和鼠李叶气味所引诱,而非奇主植物棉花叶和黄瓜叶气味处于中性,丝瓜叶和南瓜叶气味具有明显的排斥作用。非寄主植物气味可以遮蔽寄主植物气味的引诱作用。大豆蚜触角感受器对植物气味具有嗅觉生理反应,对一些化合物的最小感觉阈值达10-5至10-6体积比浓度,表明大豆蚜触角上存在识别植物气味的嗅觉受体细胞。由此证明,嗅觉在大豆蚜选择寄主植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我国长斑蚜属Tinocallis Matsumura 11种,其中包括6新种;并记述中华彩斑蚜Sinotherioaphis pterothorax zhang et zhong,新属新种。文中所用量度单位为毫米。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7.
瘿绵蚜属五新种和三堡瘿绵蚜新属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蚜虫概论》(1957)中瘿绵蚜属仅有2种。本文记载9种,包括5新种。另记述三堡瘿绵蚜新属新种。这些蚜虫都为害杨树,在枝或叶上形成虫瘿。 中国已知的9种瘿绵蚜和二堡瘿绵蚜(节省篇幅,旧种记述略): 1.早螺瘿绵蚜Pemphigus protospirae Lichtenstein (图1-6,66)寄主:青杨。分布:北京;欧洲。 2.柄脉叶瘿绵蚜 Pcmphigus anobursarius Chang 新种 3.杨柄叶瘿绵蚜Pemphigus populi Courchet(图13—17,65)寄主:小叶杨。分布:北京、黑龙江、  相似文献   
8.
棉蚜种群季节性变异的生态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静雅  张孝羲  张广学  陈晓峰 《生态学报》2001,21(12):2045-2050
研究棉蚜在不同温度下取食不同生育期棉叶后种群的变动情况。通过Weibull函数模拟、生命表分析和高氏距离分析比较表明,无论在苗期和蕾期,随着渐度的升高棉蚜种群的死亡高峰日均提前,世代寿命明显缩短;然而,在20-25℃范围内,相同温度时棉蚜生活在棉花蕾期叶上的繁殖力明显高于苗期叶上的繁殖力。在30℃时繁殖力普遍明显下降,温度20-25℃最适于棉蚜的生长与繁殖。且棉花殖生长期比营养生长期更适于棉蚜的生存和繁殖,温度与棉花生育期都是导致苗蚜与伏蚜生长与繁殖差异的外界因素。  相似文献   
9.
东北斑蚜科及蚜科新种及新纪录(同翅目:蚜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我国东北地区斑蚜科一新种和蚜科一新种及一新纪录种。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椴绵叶蚜Sinishivaphis tilisucta Zhang新种(图1) 有翅孤雌蚜 活体灰绿,被白粉。体背及足股节、胫节有明显蜡片。腹部背片Ⅷ有一中瘤。喙不达中足基节。翊脉镶黑边如图所示。毛数:头背10,前胸背10,腹部背片Ⅰ—Ⅶ各4,Ⅷ6或7,触角节Ⅰ3,Ⅱ3或4,Ⅲ25—29,Ⅳ14—18,Ⅴ4或5,Ⅵ3+0,顶端3或4,喙节Ⅳ+Ⅴ10,附节Ⅰ7,尾片7,尾板15或16。触角次生感觉圈有睫:  相似文献   
10.
中国蚜科新纪录,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云南森林昆虫中发现下述种类为我国首次纪录。 埃二尾蚜Cavariella aegopodii(scopoli,1763),中国新纪录。采自云南丽江(黑龙潭,1980.V.25),各型孤雌蚜。寄主为茴香,取食于嫩叶反面,叶向反面微卷。活体绿色,有翅孤雌蚜腹部背面有斑纹,有翅若蚜背面有翠绿色斑。国外分布于日本,欧洲,非洲,澳洲和美洲。 康二尾蚜Cavariella konoi Takahashi,1939,中国新纪录。采自云南剑川(老君山,3100m,19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