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应用正交试验筛选玫瑰茎段增殖培养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玫瑰茎段为试材,6-BA、NAA、GA3及蔗糖为试验因子,每因子设置3个含量水平,以不同培养基的增殖系数为测定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筛选出1种宜于玫瑰茎段增殖培养的理想培养基,即MS 6-BA1.0mg/L NAA0.01mg/L GA30.05mg/L 蔗糖35g/L。  相似文献   
2.
选取广西大青山3个13年生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样区,研究其生态系统的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混交林中两个树种的碳素含量各异。马尾松干、根、枝的碳素含量较高,分别为58·6%、56·3%、51·2%,叶和皮含量较低,变化幅度为46·8%~56·3%。各器官中按碳素含量的高低排列顺序为:干>根>枝>皮>叶;杉木皮、叶、干的碳素含量较高,分别为52·2%、51·8%、50·2%,碳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皮>叶>干>根>枝。从两个树种各器官碳总含量来看,马尾松要高于杉木。灌木层、草本层及地表凋落物层碳素平均含量分别为44·1%、33·0%及48·3%。土壤3个层次(60cm深)碳素含量为1·45%~1·84%,各层次碳素含量分布不均,表层(0~20cm)土壤碳素含量较高。针叶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t·hm-2)为85·35~101·35,平均为93·83,且均以马尾松生物量居多(占75·7%~82·6%)。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植被层的碳贮量平均为51·91t·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碳总贮量的29·03%;乔木层碳贮量占整个生态系统的23·90%,占植被层碳贮量的97·7%。乔木层碳贮量中,马尾松占的比例较大,为65·39%。碳贮量在两个树种各器官中的分配,基本与各自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树干的碳贮量均最高,马尾松、杉木的树干碳贮量分别占各自碳贮量的53·23%、55·57%,树干的碳总贮量占乔木层碳总贮量的54%。其次,两个树种根也占较大比例,树根碳总贮量占乔木层碳总贮量的19·22%。马尾松、杉木枝、皮在各自碳的贮量中分配不同,马尾松枝占的比例要大于皮,而杉木则相反;凋落物层碳贮量平均为3·25t·hm-2,仅占1·82%;林地土壤层(0~60cm)碳贮量是相当可观的,平均为123·43t·hm-2,占69·02%。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年净生产力为11·46t·hm-2·a-1,有机碳年净固定量为5·96t·hm-2·a-1,折合成CO2的量为21·88t·hm-2·a-1。  相似文献   
3.
南亚热带人工杉木林灌木层物种组成及主要木本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经过13a自然更新过程,林下灌木层植物种有71种,灌木层出现小乔木。通过重要值分析,判别了各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用x2统计和r检验研究了该杉木林下灌木层25种主要木本种种间关系,测定它们的种间联结性和相关性,结果清楚地反映了木本植物种间关系以及它们在资源利用和生态特性上的差异。依据分析结果将灌木层25种主要木本植物分成4个种组:.对叶榕(Ficushispida) 五月茶(Antidesmabunius) 毛桐(Mallotusbarbatus) 耳叶榕(Ficuscunia) 水东哥(Saurauiatristyla) 粗糠柴(Mallotusphilippinensis) 杜茎山(Maesajaponica) 粗叶榕(Ficushirta) 山麻杆(Alchornearugosa) 黄毛榕(Ficusfulva) 白背叶(Mallotusapelta);.拓树(Cudraniatricuspidata) 鸭脚木(Scheffleraoctophyll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 大青(Clerodendroncytophyllum) 相思子(Millettiasemicastrata) 山石榴(Randiaspinosa) 山苍子(Litseacubeba) 木姜子(Litseapungens);.紫金牛(Ardisiajaponica) 九节(Psychotriarubra) 山牡荆(Vitexquinata) 风箱树(Cephalanthusoccidentalis) 亮叶围涎树(Pithecellobiumlucidum) 华腺萼木(Mycetiasinensis)。种组划分的生态指示表明:如果杉木群落中灌木层以种组或的种为优势种,则认为该群落是一个不稳定的过渡类型,最终可能会变化为以这些种为优势的稀疏阔叶林;若以种组为优势种,该群落则是在本地区气候条件下的相对稳定的针叶林群落;以种组I为优势的群落则是乔木层从以针叶树为主、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的过渡类型。种组划分将为该区域同类型人工林生态功能评价以及林分近自然恢复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