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家族成员是一类分泌的细胞因子,在胚胎发育、免疫调节、伤口修复、细胞增殖和抑制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TGFβ1、TGFβ2和TGFβ3在进化上最晚出现,并以潜伏态分泌。有别于家族中的大多数成员,TGFβ1-3的信号具有时空区域性,并依赖于其所处的微环境。阐明依赖于微环境的TGFβ信号的多层次调控机制对于理解TGFβ信号在免疫、癌症等生理、病理条件下的功能,以及开发临床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TGFβ前体复合物的结构入手,并从TGFβ的激活,配体-受体识别,跨膜信号传导及转录调控等方面,论述依赖于微环境的TGFβ信号的调控机制,同时讨论肿瘤微环境中多效的TGFβ信号,进而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柚木野螟Eutectona machaeralis Walk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草螟科Crambidae,是危害柚木Tectona grandis的一种主要食叶害虫,目前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主要观察了柚木野螟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并对其虫龄进行了划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柚木野螟属于全变态昆虫,各个时期形态和体色均不同。卵初产时为近透明球体,后变浅黄色;幼虫体色变化为乳白色→淡绿色→黄褐色;蛹体色变化为黄绿色→茶褐色→黑褐色;雄成虫腹部细长,末端尖,静止时从背面可见腹部末端,而雌成虫腹面粗短,末端钝,静止时从背面很少看到腹部末端。观察可知,在光暗周期L∶D=14∶10、室温26℃±1℃、相对湿度75%-80%的实验室环境条件下,柚木野螟交尾后产卵前期为3.2 d,产卵期为4.4 d,孵化期为4 d;幼虫期为10-13 d。通过测量柚木野螟各龄幼虫头壳宽度并计算得到Crosby指数,可知幼虫不同阶段头壳宽度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得到的Crosby指数小于10%,所以可依据头壳宽度将柚木野螟幼虫划分为5个龄期,1龄幼虫2-3 d,2龄幼虫2 d,3龄幼虫2 d,4龄幼虫2 d,5龄幼虫3 d;预蛹期1-2 d,蛹期6 d,一个世代大约24.5 d。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定量荧光PCR(Quantitative fluorescen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F-PCR)技术在快速筛查无精子症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微缺失中的应用,文章对1218例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少精子症的男性不育患者,采用多重QF-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Y染色体长臂AZF区9个序列标签位点(Sequence tagged site,STS)以及性染色体短臂的AMEL(Amelogenin)和SRY(Sex-determining region of Y chromosome)位点,辅以常规染色体G显带方法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1218例患者中105例可见AZF区微缺失(8.62%),其中AZFc区缺失(67.62%)最常见,其次为AZFb,c区缺失(20.95%);AZFb区缺失(7.62%)和AZFa区缺失(3.81%)则较少见;另有5例患者为AZFa,b,c区缺失合并AMEL-Y缺失,提示可能缺少Y染色体,经核型分析验证为46,XX(性反转)。105例AZF区微缺失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染色体异常16例,其中"Yqh-"12例。根据AMEL-X/AMEL-Y比值,可见1218例患者中86例可能存在性染色体异常,经核型分析验证,68例为性染色体非整倍体。多重QF-PCR技术,一个反应即能检测样本的多个位点,并可提示性染色体是否存在异常,有助于男性不育患者尽早明确病因,也为后续的检查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巨细胞病毒感染可影响儿童的学习记忆能力,是导致儿童智力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巨细胞病毒先天性感染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也开始关注围生期及获得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本综述旨在对近期的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学习记忆损伤的研究现状加以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愈来愈高,迟发性缺血性损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迟发性缺血性损伤的治疗策略传统包括钙通道阻滞剂尼莫地平和高血容量、高血压、血液稀释治疗,近年来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非肌肉肌球蛋白ⅡA(NMⅡA)是肌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其生物学功能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研究发现,NMⅡA可作为分子马达为细胞内分子运动提供动力;还可通过与其他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而参与细胞黏附与迁移、细胞吞噬、胞质分裂等多种生理病理活动。本文综述了与NMⅡA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及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以期为全面了解NMⅡA的生理病理功能,深入探讨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水稻幼苗活力性状的低温反应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籼粳交“密阳23/吉冷1号”的F2:3代200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在12℃冷水胁迫下,进行苗高、苗鲜重和苗干重等水稻幼苗活力性状的低温反应鉴定,并利用由SSR标记构建的分子连锁图谱为基础,对冷水胁迫下苗高、苗鲜重和苗干重以及它们的低温反应指数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s)检测。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上述幼苗活力性状在F3家系群中均表现为接近正态的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在第1、2、7、8和12染色体上,检测到与幼苗活力性状的低温反应相关的QTL共12个,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范围为5.2%-17.9%,其中位于第2染色体RM262-RM263区间和第12染色体RM270-RM17区间的与低温下苗高相关的qCSH2和qCSH12,以及位于第12染色体RM19-RM270区间和第1染色体RM129-RM9区间的分别控制低温下苗干重及其低温反应指数的qSDW12和qCSDW1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较大,分别为16.6%、17.9%、15.9%和16.2%。其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吉冷1号,前两者均表现为加性效应,后两者分别表现为显性和超显性。  相似文献   
8.
化感水稻种质资源鉴定及基因定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种资源化感作用的鉴定评价与深入研究是化感水稻品种选育的基础.本文概要介绍了化感水稻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方法、化感作用生理生化机理以及化感特性遗传与基因定位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进一步讨论了水稻化感作用研究与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高脂饮食大鼠脂肪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胰岛素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将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D组,n=10)和高脂饮食组(HFD组,n=20).喂养16w,当两组大鼠体质量出现显著差异后(P〈0.05),将HFD组按随机区组原则分为单纯高脂组(HFD组,n=10)和EGCG干预组(HFD+0.32%EGCG,EGCG组,n=10).干预16w.留取血清及附睾周脂肪组织.检测每组大鼠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水平(FINS)及游离脂肪酸(FFA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应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附睾周脂肪组织中TNF-α表达水平.结果 (1)与HFD组相比,EGCG组FINS水平显著下降[分别为(13.83±0.79)mIU/l vs.(31.71±3.61)mIU/l,P〈0.05];HOMA-IR值下降[分别为(3.36±0.31) vs.(7.59±0.99),P〈0.05];FFAs值亦明显下降[分别为(0.38±0.08)mmol/l vs.(0.81±0.11)mmol/l,P〈0.05];三组大鼠FBG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与ND组相比,HFD组脂肪组织中TNF-αmRNA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0.0033±0.00070)vs.(0.0010±0.00008),P〈0.01];而EGCG组较HFD组则明显下降[分别为(0.0018±0.00037)vs.(0.0033±0.00070),P〈0.05];同时,EGCG组TNF-α蛋白表达量低于HFD组[分别为(0.42±0.09)vs.(0.67±0.09),P〈0.05];(3)EGCG组与ND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GCG改善高脂饮食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可能与减轻脂肪组织TNF-α介导的炎症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10.
栀子提取物ZG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细胞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负染技术,借助高倍电子显微镜观察栀子提取物ZG作用后,病毒颗粒及其病毒吸附蛋白(virus attach-ment protein,VAP)的变化,考察药物是否直接改变或破坏病毒包膜蛋白的结构,使其失去感染性;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标记病毒,以肝素钠为参照,借助冷却慢扫描电荷耦合器件荧光成象技术,用Aquacomos软件进行图象分析,以探讨栀子提取物ZG不同加药方式对HSV-1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栀子提取物ZG对HSV-1包膜表面的VAP无直接破坏作用,不影响病毒对Hep-2细胞的感染性;先加入肝素钠再进行病毒吸附及肝素钠病毒同时加入培养细胞这两种用药方式可明显减少细胞表面病毒的吸附量;栀子提取物ZG各种不同加药方式均能阻止HSV-1对Hep-2细胞表面的吸附,使病毒吸附量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