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鄂尔多斯东胜地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ETM影像数据和GIS技术,对鄂尔多斯东胜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分区.以水土流失通用方程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USLE) 理论为基础,并依据土壤侵蚀敏感性驱动力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了降水、土壤质地、地形和地表覆盖因子对该区域不同生态功能分区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典型草原丘陵区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SSj为4.2,典型草原平原区为4.0,典型草原沙化区为4.6,荒漠草原区土壤侵蚀敏感性指数为5.0;4个生态功能区的土地沙漠化都属于土地沙漠化高度敏感区,其由高到低的排序为荒漠草原区 > 典型草原沙化区 = 典型草原平原区 > 典型草原丘陵区;就土壤侵蚀程度而言,典型草原平原区属于土壤侵蚀轻度敏感区,荒漠草原区、典型草原沙化区、典型草原丘陵区属于土壤侵蚀中度敏感区.将其土壤侵蚀化程度由高到低排序:荒漠草原区 > 典型草原沙化区 > 典型草原丘陵区 > 典型草原平原区;就土壤盐渍化而言,典型草原丘陵区属于土地盐渍化不敏感区,其它3个区属于土地盐渍化轻度敏感区.在综合评价其土壤侵蚀敏感性区域差异基础上,阐述了鄂尔多斯东胜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调整与优化取向.  相似文献   
2.
大熊猫和小熊猫粪便DNA提取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采集了大熊猫和小熊猫的新鲜粪便样品 ,使用 1 0 0 %乙醇保存。通过重复离心富集研究动物的肠道脱落细胞 ,并使用乙醇和双蒸水洗涤以除去抑制物。用 1 %的SDS快速裂解细胞 ,离心除去残渣后 ,向裂解液中加入蛋白酶进行消化。消化结束后使用等体积的酚 /氯仿抽提 ,乙醇沉淀DNA。用双蒸水溶解粪便DNA后 ,使用PCR产物纯化试剂盒对粪便DNA进行纯化。电泳检测结果显示 ,从乙醇保存的大、小熊猫粪便样品中抽提到高质量的粪便DNA。对线粒体控制区、细胞色素b基因、 1 2SrRNA基因的PCR扩增反应以及测序结果也证实了样品保存方法和DNA抽提方法可靠而高效。此方法使用实验室内常用的分子生物学试剂 ,不仅克服了分子粪便学研究中常见的抑制物粪便DNA微量降解严重等障碍 ,与商业化的粪便抽提试剂盒 (QIAampDNAStoolMiniKit,Qiagen)相比还是一种经济的试验方法 (抽提反应成本为试剂盒的 1 / 5 )。文中还对粪便DNA内细菌基因组等背景DNA可能对分子粪便学试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在基于PCR技术的遗传学研究中 ,对于植食性动物而言 ,粪便内的背景DNA对目标动物DNA片断的扩增和序列测定未见影响 ;但对于肉食性动物 ,则必须考虑被捕食者基因组对试验可能产生的影响 ,应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电阻应变片电测技术,在具有模拟双侧颞肌、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盘,牙列完整,(牙合)关系正常的头颅综合力学模型上,对完整牙列及局部缺牙区用完全固定桥修复后,不同(牙合)位上模拟产生正中(牙合)位下的早接触,测试分析基牙和牙槽骨受力后的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135头野猪样本中检测到的15种SLA DRB基因exon 2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探讨DRB基因在不同地理区域中自然选择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DRB基因exon 2抗原结合位点的非同义替换率为同义替换率的2.95倍,表明该位点受到平衡选择的强烈作用.在系统发生分析中,在基于核苷酸序列构建的NJ树中,野猪DRB位点的15种等位基因全部聚为一枝,没有发现跨种多态现象;而在基于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野猪SLA-DRB*nnu6和人DRB基因exon 2片段聚在一起,这种氨基酸残基的高度相似可能是由于自然选择压力下产生的趋同.野猪DRB基因exon 2的序列多态性分析表明,东北野猪基因多态性低于四川野猪和华南野猪,这可能与不同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下的寄生虫等因素对SLA等位基因变异的影响存在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5.
鉴于黑鹏的分类归属一直未能有定论,本文中通过分析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并重建鹏亚科的系统发生,在此基础上探讨黑鹏的分类归属。在重建的系统树中,鹏亚科物种之间表现为平行枝的关系;鹏亚科物种间的序列分歧在属内与两个属间之间变化不明显,提示鹏亚科的物种可能是来自于一个快速辐射演化事件的群体。对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分析结果以及重建的分子系统进化树提示,将黑鹏独立为Dupetor属是不适合的,因而我们支持Bock的观点,将黑鹏置于苇鹏属之内。  相似文献   
6.
长江下游地区夜鹭种群微卫星变异及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微卫星位点对长江下游地区夜鹭3个地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了Ah526位点外,其他7个位点在夜鹭种群中均为高度多态。在3个地方种群中,6个微卫星位点中经Bonferroni校正后南京大校场种群和芜湖四褐山种群中分别有2个及3个位点显示杂合不足,显著偏离了哈迪-温伯平衡,这可能与夜鹭繁殖后个体的扩散能力较强及长江下游地区夜鹭存在着替代型迁徙现象有关。突变-漂移平衡分析表明,长江下游地区夜鹭种群显著具有杂合过剩的位点,这表明长江下游地区夜鹭种群已偏离了突变-漂移平衡,近期可能经历了瓶颈效应,种群数量曾经下降。地方种群间Fst分析表明,长江下游地区夜鹭地方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并没有形成显著的遗传结构,在保护与管理上可以作为同一个保护单元(或管理)单元  相似文献   
7.
从12S rRNA基因序列推测鹭科13种鸟类的系统发生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鹭科12个种的线粒体12S rRNA基因全长约975bp的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从GenBank获得黄顶夜鹭12S rRNA基因全序列。比对后的序列长993bp,含363变异位点,288个多态位点,187个简约信息位点。使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重建的分子系统树将13种鹭聚为2支:第一支包括白鹭、中白鹭、大白鹭、池鹭、牛背鹭、苍鹭、草鹭、夜鹭、黄顶夜鹭,第二支由黄苇渴Gan、黑苇Gan、栗苇Gan、大麻Gan组成。结果提示将鹭科分为鹭亚科和Gan亚科的传统观点是合理的,不支持Payne将鹭科分为日鹭亚科(Ardeinae)、夜鹭亚科(Nycticracinae)、Gan亚科(Botaurinae)和虎鹭亚科(Tigrisomatinae)的观点。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白鹭在系统演化中要早于大白鹭和中白鹭分支出来,大白鹭和中白鹭与苍鹭、草鹭和牛背鹭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白鹭较远,支持Sibley(1990)将大白鹭和中白鹭作为独立的大白鹭属(Casmerodius)和中白鹭属(Mesophoyx)的建议;黑Gan、栗苇Gan与黄苇Gan在系统发生中构成一单系群,提示将黑Gan置于苇Gan属(Ixobrychus)是合适的[动物学报49(2):205—210,2003]。  相似文献   
8.
张伟  张保卫  周立志 《生物学杂志》2010,27(4):45-48,21
利用林鹳11个微卫星位点的引物对东方白鹳进行交叉扩增。经过PCR体系的优化,在11个位点中有6个得到清晰的扩增条带,其余5位点得不到确切的扩增产物。对上述6个位点的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分析,发现其中4个位点上的扩增产物含有微卫星重复序列,而另外两个位点中无重复单元。通过基因分型对上述4个微卫星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后发现其中的WSμ13,WSμ17位点分别为高度多态和中度多态位点,而另外两个位点则无多态性。同时还对影响交叉扩增结果成功率及微卫星位点多态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小熊猫对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2002年4月至11月,在邛崃山系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设点,应用资源选择函数和资源选择指数研究了小熊猫对生境的选择和利用。结果表明,影响小熊猫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是水源距离、竹子基径、灌木密度;次关键因子是坡位、树桩密度、倒木密度;次要因子是坡向、乔木密度;而郁闭度、坡度、植被类型、乔木高度、灌木高度、树桩高度、树洞密度、人为干扰的影响不明显。小熊猫喜欢在水源较近(<250m)、竹子长势良好(基径大于4 0mm)、灌木和乔木密度大(大于1 5株 20m2)、树桩和倒木数量多(>1根 400m2)、中上坡位、南坡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活动。小熊猫的生境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13 527-3 180×水源距离 2 702×竹子基径 2 582×灌木密度 2 134×树桩密度 2 104×坡位 1 622×倒木密度-1 066×坡向 0 934×乔木密度……小熊猫对生境的选择概率为:P=elogit(P) (1 elogit(P))  相似文献   
10.
东北亚地区野猪种群mtDNA遗传结构及系统地理发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测定了中国东北、华北及四川西部72个野猪(Susscrofa)个体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并结合GenBank报道的日本野猪(S.s.leucomystax)、琉球野猪(S.s.riukiuanus)72个同源区序列,分析了东北亚地区野猪线粒体DNA的变异及系统地理格局。在东北亚地区野猪的线粒体控制区共发现42个变异位点,均为转换,共定义了34个单元型。单元型之间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东北亚地区野猪来自同一祖先。东北亚地区野猪现生种群具有显著的种群遗传结构,其中日本野猪与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东北野猪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而琉球野猪则与华北野猪间亲缘关系较近,与日本野猪和东北野猪间的关系相对较远。嵌套进化枝系统地理分析(Nestedcladephylogeographicalanalysis,NCPA)表明:东北亚地区野猪由同一祖先经过长距离的迁徙而形成现生各种群(或亚种);琉球野猪应起源于大陆野猪,其种群演化可能经历了片断化事件;华北野猪呈现南部种群遗传多样性高的特点,其种群内部曾经历了一次分布区由南向北的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