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对拉萨地块中部扎布耶茶卡北岸的两个剖面开展(虫筳)类动物群系统古生物学及古生物地理研究。鉴定出(虫筳)类 6 属 16 种,包括Yangchienia tobleri Thompson,Yangchienia haydeni Thompson,Chusenella brevipola (Chen),C. schwagerinaeformis Sheng,C. cf. brevis (Chen),C. sp.,Nankinella rarivoluta Wang,Sheng and Zhang,N. complanata Wang,Sheng and Zhang,Kahlerina tenuitheca Wang,Sheng and Zhang,K. pachytheca Kochansky-Devidé and Ramovs,Verbeekina americana Thompson, Wheeler and Danner,V. tenuispira Sheng,Neoschwagerina cheni Sheng,N. colaniae Ozawa,N. craticulifera (Schwager),N. brevis Thompson,Wheeler and Danner。基于Kahlerina属的出现及Neoschwagerina属的厚壁壳体以及第二旋向副隔壁发育较弱的形态特征,判断其时代为二叠纪瓜德鲁普世(Guadalupian)沃德期(Wordian)。该(虫筳)类动物群面貌可与拉萨地块的狮泉河地区、措勤夏东地区、申扎地区、林周地区等对比。拉萨地块从中二叠世开始普遍出现暖水(虫筳)类动物群,这与印度板块北缘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中、晚二叠世时期均以冷水的腕足生物群为主所反映的水体性质有明显的差异。这表明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地区在晚三叠世之前仍然连在一起的可能性并不大,拉萨地块可能在瓜德鲁普世沃德期以前已经脱离冈瓦纳大陆。  相似文献   
2.
张以春  王玥 《古生物学报》2019,58(3):311-323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蛇绿混杂岩中混杂着大小不一的二叠纪灰岩块体,它的来源一直颇有争议,这些灰岩块体中动物群的古生物地理面貌是判断其来源的重要手段。姜叶玛灰岩体是位于西藏普兰县境内混杂在中生代蛇绿混杂岩中的一个大型二叠纪灰岩块体。其中,中二叠世西兰塔组中含有丰富的非?有孔虫化石,它们主要由Neodiscus,Climacammina,Pachyphloia和Lysites组成,伴生有Dagmarita,Deckerella,Globivalvulina,Neoendothyra,Lasiodiscus,Lasiotrochus,Tetrataxis,Geinitzina,Ichthyofrondina,Nodosaria,Nodosinelloides,Agathammina,Septoagathammina和Shanita,时代相当于中二叠世Capitanian期。古生物地理上,Lysites和Shanita的出现表明这个动物群属于基墨里生物区,它们从古生物地理上以及生物多样性上和印度板块北缘的巴基斯坦盐岭地区以及藏南喜马拉雅区的同时代动物群有显著差别。结合前期?类动物群古生物地理的研究,姜叶玛灰岩块体很可能位于拉萨地块与喜马拉雅之间的新特提斯洋海山上,与两个地块之间都有一定的隔离。这也说明新特提斯打开的时间早于中二叠世。  相似文献   
3.
张以春 《古生物学报》2019,58(3):293-295
专辑涉及近年来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新进展,展现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在揭示深时动、植物多样性、古生物地理变迁、古环境演变等领域的新应用。  相似文献   
4.
文中首次报道西藏聂拉木地区亚来水厂剖面上奥陶统甲曲组介形类16属30种,介形类以古足介目类和圆足介目类为主,少量速足介目类。根据该剖面介形类时代特征,可以推断甲曲组应属于晚奥陶世早期,大致为Sandbian期—Katian期。该介形类生态组合为艾菲尔生态型,指示甲曲组在沉积时为近岸浅水环境。晚奥陶世喜马拉雅地层区与华南扬子区及塔里木介形类面貌相似,应属于相同的生物地理分区。  相似文献   
5.
塔尔玛桥东-扎扛一带是近年发现的藏北地区第二个有可靠生物化石依据的奥陶系出露区。描述的鹦鹉螺化石是该区鹦鹉螺化石的一小部分,包括1新属、2新种和1未定种,分别是Taermaocerasgen.nov.,Taer-maocerasregularegen.etsp.nov.,Taermaocerasovatumgen.etsp.nov.及Taermaocearssp.。  相似文献   
6.
幕府山(竹/蜓)(Mufushanella)在西藏申扎地区中二叠统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Mufushanella是陈旭教授 1964年创立的,以侧坡内凹、外部壳圈具列孔区别于Nankinella。该属成立与否曾有多人讨论过,争论焦点在于建属时所谓列孔是否与隔壁孔一样,有待进一步证实。采自西藏申扎地区的标本证实了确实是列孔。而且在外部壳圈两列孔之间发育有类似拟旋脊状暗色物质聚集,可能是拟旋脊的“雏形”。并建立新种Mufushanellanankinellaeformissp.nov.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采自西藏羌塘中部地区筵类化石的一部分,计7属13种,分属4科,两超科。其中Polydiexodina5种,含2新种。筵类动物群面貌与Neoschwagerina带相当,确定产Polydiexodina地层的形成时代属中二叠世茅口期。扩大了Polydiexodina的分布范围,为较大区域性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了生物依据,也为研究古生物地理分区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描述西藏南部聂拉木地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介形类共计15属24种。根据介形类的组合面貌及孢子、牙形刺的研究结果推断,亚里剖面上的亚里组时代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泥盆系-石炭系界线(D-CB)大致位于亚里东沟段顶部至沟陇日段。亚里组产出的介形类生态组合属于光滑速足目集群或艾菲尔生态型,指示亚里组在沉积时为远岸浅水沉积环境,且在上部腊扎蒲段水深变浅。亚里组介形类面貌与华南泥盆纪介形类相似程度高,与俄罗斯和欧美地区也有相似的属种,说明泥盆纪-石炭纪之交介形类的地理隔离并不显著,在各个板块之间有属种交流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据对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新疆乌尊布拉克剖面(筵)类化石的研究,建立5个化石组合带,由下而上依次为Beedeina-Fusulinella组合带、Rauserites postarcticus-Quasifusulina paracompacta组合带、Praepseudofusulina-Carbonosch...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