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医学教育模式多元化背景下,通过将"集中强化培训"和"点线式网络化实战训练"等教学方法相结合,本文着重探索基层卫生机构中影像学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新模式。通过为基层影像学医务人员提供快速扎实继续教育通道和平台,并在其实际工作中建立实用型会诊学习体系,以形成"精良多元、持续有序"的教育模式,解决基层人员"培训难,提高难,会诊难"的问题。新培训模式能够不断提高基层卫生机构影像学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为根本提升基层医疗诊断水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尤其是重症患者治疗中全身及局部抗生素应用的经验、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2例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其中3例为合并肺脓肿的重症败血症患者。对患者首先进行经验性全身抗生素治疗,并进行细菌学分析,然后根据药敏结果进行系统抗生素调整,采用万古霉素负载的硫酸钙/磷酸钙复合物进行局部抗生素缓释治疗,分析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局部影像学变化。结果:细菌学培养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人葡萄球菌1例,阴沟肠杆菌1例;平均随访56.6周;治疗后患者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红细胞沉降率(ES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均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影像学显示患者病灶处骨重建及新骨形成良好,无感染复发迹象;12例患者中成功治愈11例,治愈率91.7%;1例转为慢性骨髓炎,二期手术后痊愈;其中3例骨髓炎合并重症败血症、肺脓肿患者经系统抗生素及外科治疗,全部治愈。结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致病菌主要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其治疗要在早诊断的前提下,率先经验性应用抗生素,然后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足量敏感抗生素。苯唑西林在3例合并败血症、肺脓肿的重症患者治疗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局部采用硫磷复合物负载万古霉素进行治疗,既可以实现局部抗感染作用,又可以促进新骨形成,有效控制全身感染、消除败血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丛枝菌根真菌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亮  王晓娟  王强  王茜  张云飞  金樑 《生态学报》2016,36(10):2787-2797
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土壤微生物之一。AM真菌菌丝体网络是由AM真菌菌丝体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连接两株或两株以上植物根系所形成的菌丝体网络。随着菌根学研究的深入,如何直观的揭示AM真菌的生态学功能已经成为相关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发现,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可以开展AM真菌与宿主植物对土壤矿质营养的吸收、转运等方面的研究,以及菌丝体网络对不同宿主植物之间营养物质的分配研究和AM真菌在生态系统生态学中的功能研究。基于此,为了阐明同位素示踪技术在AM真菌研究中的价值,围绕菌根学最新研究进展,系统回顾了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探究AM共生体对不同元素吸收和转运的机制、同位素示踪技术在AM真菌菌丝体网络研究中的价值和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AM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为AM真菌生态学功能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对本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个性化后侧入路治疗单纯性胫骨平台后髁冠状面骨折手术方法。方法:12例单纯性胫骨平台后髁冠状面骨折的患者,采用后内侧或后外侧以及后内后外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3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定按Hohl评分标准:优10例,良2例。复查X线片:骨折复位良好,关节面未见明显塌陷。结论:个性化后侧入路治疗单纯性胫骨平台后髁骨折冠状面可直视下暴露胫骨平台后髁,提供了更广阔的操作空间,有利于骨折的解剖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5.
张云飞  杨持  李博  陈家宽 《生态学报》2003,23(3):436-443
四合木为中国特有种,其分布区局限于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为了认识四合木濒危的机制并为其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对四合木生活史的关键阶段--繁殖进行了野外研究,由于分布区内存在较大的生境异质性,并受到了不同强度的人类干扰,所以不同生境条件下的6个群进行了取样,通过对四合木的营养生长和繁殖的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四合木植要朱的基径和冠幅和高度与年龄显著相关,但是与其茎和冠幅相关性更大,冠幅可作为个体大小的测度估计种群的大小结构;(2)冠幅大小呈负偏斜分布,通过不同种群冠幅与年龄的相关分析,得出冠幅的增长速率随种群的衰老耐减缓;(3)四合木的冠幅与其果实量和种子量相关关系显著,随着冠幅的增大,四合木植株的果实产量和种子产量也相应增加,但是这种关系存在种群间差异;(4)四合木的大部分群都处于衰老期,种群内个体的大小变异性很小,对于种群的生存有不利影响;(5)由于空间上四合木的大小结构以及反映四合木繁殖状况的植株果实产量,种子产量等参数在不同种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因此应对不同的种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促进种群的更新和续存。  相似文献   
6.
利用3S技术、1972年航空黑白像片、1988年TMCCT磁带数据以及1995年1:10万TM影像等信息源,以斑块为最小景观结构单元,对西鄂尔多斯特有种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的分布及其分布区的景观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四合木的分布区面积约为2754km2;(2)分布区面积及斑块平均面积都在减少。1988年实际占有1456km2,1995年为1268km2,平均每年减少27km2,单个斑块平均面积1988年为18.79km2,1995年为15.38km2,减少了18.1%;(3)四合木分布面积的减少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并不相同,1988~1995年间的年变化率比1972~1988年间的年变化率高5倍,空间尺度上城市工业区的年变化率比放牧分布区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胃癌(GC)是全球第四大常见癌症。丁硫磷是华蟾酥的主要活性成分,从蟾蜍的皮肤和腮腺毒腺中提取,在体外具有抗癌活性。然而,丁硫磷是否对胃癌有抗癌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评价丁硫磷对GC的抑制作用。方法:以高转移性MKN28 GC细胞为细胞模型,研究华蟾素的抗癌作用。使用CCK-8测定细胞活力,LDH检测丁硫磷对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Hoechst/PI双染色和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随后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iTRAQ分析,确定丁硫磷处理后GC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丁硫磷能抑制高转移性GC MKN28细胞的生长,破坏细胞膜,促进GC细胞凋亡。i TRAQ分析表明PIM3是丁硫磷素抗癌作用的分子靶点。研究还发现,PIM3基因敲除显著增强了丁硫磷对GC细胞的抗生长和促凋亡作用。相反,异位PIM3的表达明显抑制了丁硫磷的抗肿瘤活性。结论:华蟾素对高转移性的GC具有抗癌活性是通过下调PIM3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逆行交锁髓内钉联合单侧骨皮质钢板固定治疗股骨髁上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股骨髁上骨不连,均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联合单侧骨皮质钢板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结果:25例获12~24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4~8个月内均获骨性愈合。结论: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联合单侧骨皮质钢板固定后骨折端可获得坚强内固定,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是一种治疗股骨髁上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全球范围内两栖类的种类和数量急剧下降,栖息地面积减少和质量下降为重要原因之一.修复和重建两栖类栖息地是恢复两栖类种类和数量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化进程中,构建适宜的两栖类栖息地对两栖类的保护尤为关键.本研究选取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的鲁汇苗木基地,于2014年5月-2016年9月开展两栖类栖息地的构建技术及效果评估研究.针对上海市常见的5种两栖类的生境需求,经过地形地貌改造、水系沟通调整和植被恢复等生态工程措施,构建了19 hm2两栖类栖息地.为评估两栖类栖息地的保护效果,采取样线法,选取5条100 m×5 m的调查样线,于多数两栖类的繁殖期(5-6月)和非繁殖期(8-9月)各调查1次,对比分析改造前(2014年)和改造后(2016年)两栖类的种类和数量.调查发现,改造前的繁殖期记录到两栖类4种,密度为(164.0±63.7) ind·hm-2;非繁殖期4种,密度为(160.0±29.7) ind·hm-2;改造后的繁殖期5种,密度为(560.0±159.3) ind·hm-2;非繁殖期5种,密度为(628.0±186.2) ind·hm-2.结果表明,通过构建适宜的两栖类栖息地,能够显著增加两栖类的种类和数量,具有较好的两栖类保护效果.本研究提出的两栖类栖息地的构建技术,为受损的两栖类栖息地的生态修复和重建以及城市林绿地的优化改造提供了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10.
中国长江流域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包含极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特有性和遗传多样性。根据考古证据,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长江文明早期的孕育与发展中,林木在食物、能源、工具、建筑和舟船中的应用起到了关键作用。现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逐渐成为国内木材供给的热点地区。面对木材供给总量不足和大径级木材结构性短缺问题,长江流域林木资源将是未来国内木材安全的重要保障。这使得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更加迫切。针对长江流域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存在的家底不清和保存体系不完善问题,我们应尽快完成林木种质资源的全面调查和重要树种的多样性分析;完善原地、异地和设施保存相结合的保存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