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亚洲玉米螟越冬特性及预测预报的研究,对于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通过对山东省东昌府、曲阜、商河、滨城区、即墨和栖霞地区玉米秸秆和穗轴进行剖查,统计越冬幼虫虫量和位置分布。并将幼虫带回济南放于室外待其化蛹,统计化蛹时间及存活率。【结果】山东省6个地区2007年春季玉米秸秆和穗轴中亚洲玉米螟平均越冬虫量分别为41.80头/百秆和19.91头/百穗,其中在玉米秸秆中越冬虫量占总量的67.30%。越冬幼虫在玉米秸秆上、中和下部比例分别为21.18%、38.80%和40.02%。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化蛹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分别为5月27日、6月5日和6月21日,预测越冬代羽化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分别为6月8日、6月17日和7月1日。【结论】应重视对亚洲玉米螟越冬虫源的控制,及时处理玉米秸秆和穗轴,第一代幼虫应该在6月中下旬防治,第二代应该在7月中旬防治。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调控的小麦害虫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小麦虫害问题趋于严重。而目前化学农药是小麦害虫防治的主要手段,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带来了环境污染、害虫抗性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科学家在阐明小麦害虫区域性灾变规律和机理的基础上,发展了小麦害虫生态调控技术,并构建了基于农田景观设计的生态调控工程。本文综述了我国小麦害虫治理的新进展,并基于国际上小麦害虫治理的发展趋势,展望了我国小麦害虫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定量分析麦田自然天敌对麦蚜的控制作用。【方法】系统调查和罩笼接虫法。【结果】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nberg是麦蚜的主要天敌。在麦蚜发生平稳期、盛发期、消退期,自然天敌对麦蚜有稳定的控制作用,控害指数分别为35%、42%和32%。【结论】在制定麦蚜的防治策略时,应充分考虑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加强对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成虫对营养物质的选择补充习性,找出对其产卵繁殖起重要作用的关键因子,为其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成虫单独配对试验,研究不同营养物质(花粉、蜂蜜、维生素、糖、醋、酒)和水分对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繁殖和寿命的影响。【结果】随着花粉、蜂蜜和维生素浓度的增加,成虫的繁殖力下降;糖醋酒液单一成分和混合液对成虫繁殖和寿命的影响与水分相近;补充供试营养物质和水分对韭菜迟眼蕈蚊的繁殖力均明显高于干燥对照。补充水分的成虫繁殖力最高,产卵率超过70%,单雌平均产卵量达70粒,雌雄成虫寿命最长均超过3 d。土壤湿度对产卵有显著影响,土壤相对湿度为40%和50%时,成虫的落卵率超过25%,落卵量大于480粒,显著高于其它湿度(P<0.05)。【结论】水分是影响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繁殖和寿命的关键因子,供试的营养物质对韭菜迟眼蕈蚊繁殖没有促进作用,因此在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盛发期可以通过控制田间土壤湿度来影响韭菜迟眼蕈蚊繁殖。  相似文献   
5.
杀菌剂对感染越冬桃小食心虫的白僵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桃小食心虫是我国果树上发生最普遍的食心类害虫,其室内人工饲养是综合防治研究的基础,但面临着田间越冬种群大量感染白僵菌死亡,给实验室种群的建立带来很大困难。因此筛选出对球孢白僵菌高效的杀菌剂用于解决桃小食心虫种群建立时感染白僵菌的问题。【方法】利用液体摇床振荡法和平皿十字交叉法测定16种常见杀菌剂对球孢白僵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筛选出9种杀菌剂,其中,腐霉利和中生菌素对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好,常规用量抑制效果分别为97.88%±1.53%和93.22%±2.36%;抑霉唑和戊唑醇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明显,常规用量抑制效果分别达100.00%±0.00%和98.43%±0.99%;咪酰胺、丙环唑、噻菌灵、腈菌唑和吡唑醚菌酯对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都好。同时测定了这9种杀菌剂常规浓度及其5倍和10倍稀释液对桃小食心虫的毒力,结果表明有5种杀菌剂对桃小食心虫稍有不利影响。【结论】4种杀菌剂,中生菌素、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噻菌灵可用于解决桃小食心虫种群建立时越冬幼虫的感染白僵菌问题。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双委夜蛾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双委夜蛾Athetis dissimilis(Hampson)是近几年在中国大陆新发现的农业害虫,与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形态相似,危害特点相同。明确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对该害虫的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在光周期16L∶8D,RH 70%±10%的实验室条件下,设置17,21,25,29和33℃5个恒定温度,饲喂人工饲料,研究温度对双委夜蛾发育历期、死亡率及繁殖的影响,并计算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在17~33℃范围内,双委夜蛾均可以完成整个世代,各虫态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7和21℃下,双委夜蛾幼虫有7个龄期,而25℃以上时幼虫只有6个龄期。25℃下双委夜蛾死亡率最低(21.00%),单雌产卵量最高(763.95粒)。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38℃和1 015.36日·度。雌雄虫寿命和产卵期随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且各温度下雌虫寿命均较雄虫长,性比(雄雌比)均在1.18~1.20之间。【结论】25℃是双委夜蛾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利用松毛虫赤跟蜂防治苹果小卷叶蛾、梨小食心虫;白僵菌处理地面.防治桃小食心虫的寄生效果,均可达90%左右,防治效果优于化学农药.赤眼蜂应掌握在害虫始卵期开始放蜂.5天1次,连放4次,每亩总放蜂量12万头.白僵菌应在桃小食心虫越冬代幼虫出土始盛期和盛期各防治1次,每次每亩用菌剂(100亿孢子/g)2kg.加25%对硫磷微胶囊剂0.15kg.兑水150kg,在树冠下地面喷洒.喷后覆草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 (Busck)在果园中的越冬场所及越冬幼虫与越冬代成虫发生的关系, 为更好地防治梨小食心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山东省不同地区(济南、泰安、肥城、广饶、莱芜)6个代表性的果园进行系统调查, 刮树皮调查记录梨小食心虫越冬幼虫在树体上的分布和存活情况, 利用封闭纱网调查土壤中梨小食心虫越冬幼虫数量, 同时利用性诱集和糖醋液对越冬代成虫发生量进行监测, 分析同园越冬幼虫与成虫发生的关系。【结果】梨小食心虫幼虫平均越冬成活率高达62.99%; 不同果园间梨小食心虫的越冬幼虫数量差异显著(P<0.001)。 越冬场所选择更倾向于树体下部(45.10%)和中部(46.28%)以及相应的主干(28.48%)和主枝(44.24%), 而位于树体上部(8.62%)及相应的侧枝(27.28%)的相对较少; 对树枝方位的选择没有显著差异(P>0.05)(东27.57%, 西26.13%, 南23.76%, 北22.54%)。同园越冬幼虫数量与越冬代成虫诱集数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梨小食心虫以老熟幼虫在果树中、下部主干和主枝及树干周围的土壤中越冬。梨小食心虫在果园调查获得的越冬幼虫数量不能作为该果园翌年越冬代成虫发生和防治的依据, 发生危害情况还需根据周围环境情况做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成虫对不同有机肥的趋性,为田间通过施肥防治韭菜迟眼蕈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3种有机肥为实验材料,通过室内控制实验、Y型嗅觉仪实验及田间小区实验,研究了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对不同有机肥的产卵选择性及嗅觉行为趋性。【结果】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对不同有机肥的趋性顺序为:豆粕、基质畜肥禽肥香油渣鹌鹑粪草木灰(P0.05)。成虫对豆粕、基质、畜肥等表现为正趋性;对鹌鹑粪、腐熟鹌鹑粪和草木灰表现为负趋性,并且成虫在这3种肥料上的卵量及田间施用小区幼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结论】田间可在成虫羽化初期合理施用腐熟的禽肥(鹌鹑粪等)或草木灰等,在提高韭菜产量的同时又减少成虫落卵数量,从而控制韭菜迟眼蕈蚊发生量。  相似文献   
10.
凹唇壁蜂成蜂体重与取食对其飞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凹唇壁蜂Osmia excavata Alfken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北方果树的传粉, 而其飞行能力是影响其传粉效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飞行磨吊飞试验, 评估了凹唇壁蜂雌蜂和雄蜂飞行能力的差异以及取食对其飞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凹唇壁蜂雌蜂体重(116.30 mg)显著大于雄蜂(59.80 mg) (P<0.001), 雌蜂的最大飞行速度(3.44 km/h)显著大于雄蜂(2.36 km/h), 雄蜂的飞行距离和最大飞行速度与其飞行前体重成显著的正相关性, 雌蜂的飞行时间与其飞行前体重成显著正相关性, 而雌蜂的平均飞行速度与其体重成显著负相关性; 雌蜂的日平均飞行距离为0.23 km, 根据雌蜂以巢为中心, 采集花粉繁殖后代的生物学习性, 蜂巢之间的放置距离应少于100 m。取食蜂蜜后, 雌雄壁蜂的飞行距离、 飞行时间、 最大飞行速度均有提高的趋势, 建议在田间应用时, 可在蜂巢附近放置蜂蜜或种植其他蜜源植物给初羽化的凹唇壁蜂提供食物补充能量。本研究明确了雌、 雄壁蜂的飞行能力和出茧后补充食物对于壁蜂飞行的促进作用, 为有效地利用凹唇壁蜂进行传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