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1.
宋成军  孙锋 《生物多样性》2021,29(10):1348-1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岷江上游干旱区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是岷江上游重要的经济树种之一, 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提高花椒生态系统应对干旱干扰已成为迫切的问题。本研究设置了花椒单作、花椒-苜蓿(Medicago sativa)间作和花椒-大豆(Glycine max)间作3种种植模式, 在2015年8月对每种种植模式模拟干旱30 d, 每种种植模式包括干旱和对照处理, 在模拟干旱结束后、恢复15 d、30 d和45 d后分别采集土壤样品, 分析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群落, 以探究花椒林下豆科植物能否缓和干旱的遗留效应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生物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 在花椒单作模式下, 干旱恢复45 d后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 微生物量和真菌/细菌比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线虫密度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但线虫功能团没有恢复到对照水平; 在花椒-苜蓿间作模式下, 干旱恢复45 d后土壤含水量、铵态氮、硝态氮、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性有机氮、微生物量、真菌/细菌比、线虫密度和线虫功能团组成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但植食性线虫属Boleodorus相对多度显著高于对照; 在花椒-大豆间作模式下, 干旱恢复45 d后土壤含水量、铵态氮、硝态氮、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性有机氮、微生物量和真菌/细菌比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但线虫密度和功能团组成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在3种花椒种植模式中, 花椒-苜蓿间作模式下干旱的遗留效应对土壤养分和生物的影响最小。因此, 在干旱背景下, 花椒林下间作豆科植物可以加快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群落的恢复, 进而有利于目标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2.
‘火州黑玉’葡萄杂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倾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火州黑玉’葡萄果实性状遗传规律,2013~2014年,对‘火州黑玉’为母本的3个组合198个杂交后代的果实性状(包括核性、果色、香味、质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粒重和果粒形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后代中胚败育型株系占77.3%,有香味株系仅1个;杂交后代的果色、质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粒重、果形指数呈现数量遗传性状且连续广泛分离;果粒表现无核、深果色、脆肉、小粒、圆形等性状具有遗传倾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遗传较复杂。研究认为,‘火州黑玉’葡萄能将无核、深果色、脆质地、圆果形等性状以很强优势传递给F1代,但很难出现有香味株系;果粒呈变小趋势,但存在有选择大果型株系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王黎明  孙锋  严飞  张兴祥  沙卫平 《生物磁学》2013,(34):6682-6684,6718
目的:探讨单球囊双侧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择期在我院接受单球囊双侧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52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疼痛评分、椎体高度变化情况、术前和术后的后凸cobb角改善情况、术后复发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随访2-17个月,疼痛均得到缓解,术前VAS评分为8.6,术后VAS评分为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56.5%±34%),中部恢复(60.5%±35.4%),后缘恢复(40.7%±32-3%),矢状面排列改善明显(P〈0.05);与术前相比,手术后患者侧位X片显示Cobb角平均改善10。(P〈0.05)。术后3例发生椎体前缘骨水泥渗漏,但未引起其他并发症;1例发生肋间神经痛,经保守治疗6个月后症状得到缓解。结论:单球囊zt-N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枕大池内注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的方法建立大鼠脑水肿模型,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脑组织含水量(brain water content,BWC),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研究AQP4及Occludin与脑水肿形成的关系,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脑水肿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Wistar健康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脂多糖组,后两组的观察时间点选定于造模后3 h、6h、12 h、24 h、72 h。采用经皮穿刺枕大池内注入脂多糖的方法制备脑水肿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及脂多糖组分别于各时间点进行开颅取脑,测定脑组织含水量,通过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occludin的表达变化。应用RT-PCR技术测定脑组织内AQP4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生理盐水组各时间点中有少量AQP4mRNA及occludin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脂多糖组在造模后3 hAQP4的mRNA表达开始增加,6-12 h达高峰,此后明显下降,随后表达开始减弱,24-72 h表达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occludin蛋白表达下降出现于造模后3 h,12-24 h下降更明显,72 h表达开始升高。结论:枕大池内注入脂多糖(LPS)所建立脑水肿模型中,脑组织含水量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病理学特点是血管源性脑水肿出现早且持久,后期伴有细胞毒性脑水肿的改变。AQP4早期表达增强是胶质细胞的适应性反应,与血脑屏障的破坏有关,促进了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发生。后期AQP4表达减弱是机体内在防御机制的表现,同时又促进细胞毒性脑水肿的形成。occludin在脑组织中表达量随脑水肿的加重而降低,即与脑水肿的程度呈负相关,目前认为这与脑水肿时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改变,导致occludin的表达下调有关,促进了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发生。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调控AQP4及occludin表达的药物,从而减轻脑损伤后脑水肿的程度,为脑水肿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策略。  相似文献   
5.
以‘无核白’葡萄为对照,以其自然营养变异系‘长穗无核白’、‘长粒无核白’、‘大粒无核白’、‘W3’与‘W7’为材料,在新疆吐鲁番鄯善田间栽培条件下比较其果实及光合作用特性,为‘无核白’系列葡萄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供试各营养系具有较高的光、热利用能力,叶片日平均净光合速率(5.527 7~7.412 3μmol.m-2.s-1)均大于对照(4.879 7μmol.m-2.s-1);除‘长穗无核白’外,其余营养系均无明显光合‘午休’现象。(2)供试条件下净光合速率与田间空气温度、叶片温度、叶片表面蒸汽压差呈正相关;而气孔导度、光照强度等因子是‘无核白’系列葡萄光合作用的非决定因素。(3)‘长穗无核白’的穗长(36.43 cm)是对照(25.27 cm)的1.44倍;各营养系果粒均大于对照,其中‘W3’、‘大粒无核白’、‘长穗无核白’、‘长粒无核白’果粒(2.096 0、2.202 7、2.019 3、1.470 3 g)极显著大于对照(1.057 7 g)。(4)‘长粒无核白’果粒耐压力和果梗耐拉力均极显著优于对照,其他营养系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果粒较大的‘W3’、‘大粒无核白’、‘长粒无核白’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2.92%、23.57%、23.17%)与对照(23.85%)无差异。综合分析认为,供试营养系‘W3’、‘W7’和‘长粒无核白’相对较优良,宜进一步研究;研究证明果实与叶片光合作用特性指标可用于葡萄营养系选种。  相似文献   
6.
细菌群体感应调控多样性及群体感应淬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是细菌通过信号分子分泌、识别,从而调控基因水平转移、毒力因子分泌、芽孢产生及生物膜形成等群体行为的细胞交流机制。干扰信号分子的分泌、识别,可以阻断群体感应,实现群体淬灭。群体淬灭(Quorum quenching, QQ)是目前致病性控制、致腐性预防以及生物膜污染削减的重要策略之一。本文以群体感应信号分泌-识别-响应为主线,将群体感应分为等级、平行及竞争型三类调控方式,并对其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探讨了信号分子类似物、信号分子降解酶剂、信号受体激活剂/抑制剂等策略在不同调控方式淬灭中的适用性;最后,对群体感应调控及淬灭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丰富细菌群体感应认知、促进群体淬灭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野生艾草黄酮的含量及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定艾草中总黄酮含量,并对其抗氧化性、羟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和过氧化值(POV)进行了研究。方法:有机溶剂提取法从野生艾草中提取黄酮,以芦丁为对照品测定艾草中总黄酮含量。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测定抗氧化性;用新鲜猪油测定过氧化值(POV)。结果:艾草中总黄酮含量高达5.5%,对O2^-抑制率为36.8%,黄酮浓度超过2mg/mL时对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逐渐增强,0.50%黄酮的POV较强,仅次于0.05%的维生素C,说明艾草黄酮有较好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8.
施肥和杂草多样性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年使用化肥和除草剂以及农业新技术的高投入,使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出现了生产力降低、土壤生物多样性失调和污染严重等生态问题。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来评估施肥和杂草多样性对冬小麦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实验采用裂区实验设计,施肥作为主因素,杂草多样性作为次因素。化肥和有机肥两个施肥处理,在两个施肥处理中进行杂草多样性设置,实验盆中心种植作物(冬小麦8株),四周种植杂草(8株),杂草种类选择野燕麦、苜蓿、菊苣、播娘蒿。杂草多样性处理设为0、1、2、4种杂草处理,0种杂草处理仅种植作物,有6盆;1种杂草处理为每盆种1种杂草,有12盆;2种杂草处理为每盆种两种杂草,有12盆;4种杂草处理为每盆种4种杂草,有6盆。结果表明:在两种施肥处理中,增加杂草多样性显著增加了土壤碳氮比和p H值,碳氮比都是在4种杂草处理中最高。施化肥处理中,增加杂草多样性显著影响真菌和细菌比,真菌和细菌比在4种杂草处理中最大,显著高于0、1、2种杂草处理。在施有机肥处理中,增加杂草多样性显著影响阳性菌和阴性菌比,阳性菌和阴性菌比在0种杂草处理中最低,显著低于1、2、4种杂草处理。在两个施肥处理中,土壤碳氮比与各类群微生物量显著相关,杂草多样性通过改变土壤碳氮比改变微生物群落构成,并且微生物群落结构转变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