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长竹蛏不同地理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大连、烟台、莱州、青岛和赣榆近海5个不同地理居群的长竹蛏(Solen strictus Gould)为实验材料,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3个ISSR引物在5个居群中共扩增出200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记录15.4个位点,5个居群的多态位点比例为43.56%—60.43%。长竹蛏在物种水平上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2854和0.4390,在居群水平上分别为0.1674和0.2530。NJ聚类分析显示,青岛居群与赣榆居群的亲缘关系最近,而烟台居群与其他4个居群的亲缘关系较远。经Mantel检测,长竹蛏5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并无相关性(r=-0.0834,P0.1)。AMOVA分子变异分析表明,长竹蛏的遗传变异有47.71%发生在居群间,52.29%发生在居群内,居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长竹蛏5个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889,基因流(Nm)为1.3194。结果表明,长竹蛏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居群间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2.
细胞松弛素B对鲍受精卵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胞松弛素B(CB)作为一种微丝解聚剂,可用于诱导贝类三倍体,但由于其毒副作用导致了受精卵死亡和发育异常。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比较了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正常受精卵与CB处理后的受精卵亚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CB对线粒体等细胞器的破坏,造成了受精卵的代谢缺陷,是导致鲍受精卵孵化率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用微卫星标记分析皱纹盘鲍群体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李莉  孙振兴  杨树德  常林瑞  杨立红 《遗传》2006,28(12):1549-1554
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 对皱纹盘鲍山东长岛和辽宁獐子岛的两个野生群体以及山东崆峒岛一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对6个微卫星基因座的多态性进行了评估, 各基因座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均大于0.5, 适合对鲍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 这6个基因座在3个皱纹盘鲍群体中共获得57个等位基因, 等位基因数(A)平均为9.50, 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5.8572, 平均杂合度观测值(Ho)和期望值(He)分别为0.6925和0.7966; 两个野生群体的杂合度观测值(Ho)和期望值(He)均高于养殖群体。上述结果为保护和利用皱纹盘鲍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扁玉螺早期发育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庆  孙振兴 《动物学杂志》2008,43(5):99-103
在实验室条件下人工孵化扁玉螺(Neverita didyma)的卵块,观察了其胚胎发育和幼虫发育过程.扁玉螺的早期发育属间接发生型,其胚胎发育包括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膜内担轮幼虫、膜内面盘幼虫;幼虫发育包括面盘幼虫、后期面盘幼虫和匍匐幼虫;匍匐幼虫经变态后发育为稚螺.在水温25~26℃条件下,受精卵发育至膜内面盘幼虫约需38h,5~6d后面盘幼虫冲破卵膜而孵化.扁玉螺面盘幼虫的显著特点是具有1对眼点和1对平衡囊,面盘呈双叶状;后期面盘幼虫的面盘为4叶,呈蝴蝶状,足发达,幼虫既能浮游,又能爬行.后期面盘幼虫进一步生长发育,逐渐转入匍匐生活.  相似文献   
5.
一种观察贝类染色体的制片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将贝类的担轮幼虫或成贝鳃组织经秋水仙素处理、KCl低渗作用、卡诺氏液固定后得到的细胞悬浊液滴片,经35—40℃电热干燥,最后用吉母萨染料染色,即可得到清晰的染色体标本。  相似文献   
6.
皱纹盘鲍受精过程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皱纹盘鲍的受精过程。鲍卵子的胶膜使精子活化,并诱发了顶体反应,卵黄膜使顶体反应达到高潮。精子入卵后,卵发生皮层反应并形成受精膜开 减数分裂。此外,还观察到鲍的多精入卵现象。  相似文献   
7.
基于ISSR标记的扁玉螺(Neverita didyma)自然居群遗传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大连(DL)、烟台(YT)及青岛(QD)近海的扁玉螺3个自然居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用13个引物对90只个体进行了PCR扩增,共检测到161个位点,3个居群的多态位点比例为74.53%~85.09%,各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的高低依次为YT〉QD〉DL。扁玉螺在物种水平上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3395和0.5113,在居群水平上分别为0.2811和0.4189,显示出扁玉螺有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子变异分析表明,扁玉螺的遗传变异有27.16%发生在居群间,72.84%发生在居群内,居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扁玉螺3个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720,基因流(Nm)为2.4063,Nei’s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228,表明扁玉螺居群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仍属于种内正常分化的范畴。上述结果为保护和利用扁玉螺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