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重组细菌载体疫苗因其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粘膜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特点,已经被广泛用作递送保护性抗原和核酸疫苗的载体来预防某些传染病。但是重组到细菌载体疫苗中的保护性抗原和核酸难以穿越细菌细胞壁释放到宿主细胞内发挥作用,残留在动物或畜禽产品中的疫苗菌株还可能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疫苗菌株的传播。而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构建一种细菌自动裂解系统,使疫苗菌株能够在体外培养时正常生长而在体内环境中自动裂解死亡。目前主要应用的细菌裂解系统包括:基于调控延迟肽聚糖合成的裂解系统、基于噬菌体裂解蛋白调控的裂解系统、基于毒素-抗毒素系统(Toxin-antitoxin system)的裂解系统。此外,一种潜在的基于细菌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T6SS)的裂解系统也有望成为构建自动裂解菌株的新方法。文中将着重对这几种裂解系统的调控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黏膜是很多病原体入侵机体的重要入口,黏膜疫苗能诱导产生黏膜保护性免疫应答和系统性免疫应答,阻止病原微生物黏附、入侵和繁殖。但多数候选黏膜疫苗的安全性、稳定性、免疫效力及保护作用还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佐剂或载体的使用改善了黏膜疫苗存在的不足,使黏膜疫苗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文章综述了提高黏膜免疫的方法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易洁  刘青  孔庆科 《微生物学报》2016,56(6):911-921
外膜囊泡(OMVs,Outer membrane vesicles)是一种在革兰氏阴性菌甚至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中普遍存在的包含生物学活性物质的囊泡状结构,其大小在20–250 nm之间。其组成成分包括脂多糖、外膜蛋白、磷脂、DNA以及在形成过程中被外膜包裹的周质成分等。由于外膜囊泡不能复制且含有大量的细菌抗原,并能有效激活免疫系统,所以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疫苗候选。虽然外膜囊泡从发现至今有50多年的历史,但针对其作为疫苗的潜力探究最近几年才开始,中国关于这方面的文献报道还很少。本文从外膜囊泡诱导免疫应答的机制以及其作为疫苗的研究进展两个方面概述了外膜囊泡可以作为一种新颖的防控疾病的疫苗策略,为今后外膜囊泡疫苗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O-抗原是由多糖重复单元组成的多聚糖,表达于细菌的外膜,具有多样性,是划分沙门菌血清型的重要依据。O-抗原多糖由多基因协同作用而合成,这些基因在沙门菌基因组上成簇存在,形成O-抗原基因簇。O-抗原多糖也是重要的毒力因子,在沙门菌入侵宿主、体内存活、定殖等致病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O-抗原还是沙门菌主要的保护性抗原,能激发宿主产生高水平抗体并发挥免疫保护作用,成为疫苗研究的靶点。本文综述O-抗原多糖的基因结构和合成、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疫苗研制中的应用与前景。  相似文献   
5.
孔庆科  郭宏杰  赵广  郭玺  程剑松  王磊 《遗传学报》2004,31(12):1448-1454
对大肠杆菌O141 O-抗原基因簇进行测序,序列全长15601bp,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进行序列分析,共发现12个基因:鼠李糖合成酶基因(rmlB,rmlD,rmlA,rmlC)、甘露糖合成酶基因(manB,manC),糖基转移酶基因(orf6,orf7,orf9,orf10)、O-抗原转运酶基因(wzx)和O-抗原聚合酶基因(wzy)。用PCR的方法筛选出了针对大肠杆菌O141的特异基因,可以用于基因芯片或PCR方法对大肠杆菌O141的快速检测。通过对大肠杆菌O141的O-抗原基因簇及甘露糖和鼠李糖合成酶基因的进化分析发现:大肠杆菌O141 O-抗原基因簇是低GC含量的片段,仅O-抗原特异的基因才出现在O-抗原基因簇;并且这些基因可能介导了O-抗原基因簇间的重组及以O141 O-抗原基因簇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所形成的赘生物。肿瘤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而放疗、化疗和手术等常规的肿瘤治疗方法均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早期研究发现某些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具有抗肿瘤效应,例如兼性厌氧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可以通过某些机制选择性定殖于肿瘤并抑制肿瘤生长,其应用于肿瘤治疗具有许多潜在的优势。过去的一二十年里,已有不少研究者通过遗传操作减弱沙门菌毒力,提高其定殖肿瘤的靶向性,或以减毒沙门菌作为载体向肿瘤靶向递呈各种治疗分子,并在许多动物试验中观察到遗传改造沙门菌的良好抗肿瘤效应。随着沙门菌抗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应用遗传改造的沙门菌有希望成为一条更有效的肿瘤治疗途径。本文将从沙门菌的抗肿瘤机制、遗传改造的沙门菌介导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利用鸟枪法对大肠杆菌E .coliO138O 抗原基因簇进行测序 ,序列全长 14 139bp ,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进行序列分析 ,共发现 11个基因 ,分别为鼠李糖合成酶基因 (rmlB ,rmlD ,rmlA ,rmlC)、UDP GalNAcA合成酶基因 (gne ,gna)、糖基转移酶基因 (3个 )、O 抗原转运酶基因 (wzx)和O 抗原聚合酶基因 (wzy)。发现一种稀有单糖UDP Gal NAcA的合成途径 ,对合成该糖的第一种酶Gne进行了生物信息学鉴定 ,另外用PCR方法筛选出了针对大肠杆菌O138的特异基因  相似文献   
8.
癌症一直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和手术,均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或局限性。脂质体和纳米颗粒作为被广泛研究的药物递送载体,在人体临床试验中也出现了药物渗漏和装载功能不全等问题。目前而言,应用具有肿瘤靶向性的载体递送抗肿瘤药物或小分子,是有希望介导安全、有效的肿瘤治疗的策略之一。近年来,细菌来源的非复制型小细胞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小细胞是细菌异常分裂时期产生的纳米级无核细胞,其直径为200–400 nm,因而具有较大的药物装载能力。对小细胞的表面进行修饰,例如,装配能与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或受体结合的抗体/配体,可显著提高小细胞的肿瘤靶向性。这种具有靶向性的纳米材料能将抗肿瘤的化疗药物、功能性核酸或编码功能性小分子的质粒靶向递送至肿瘤,而减少药物在正常组织器官的集聚。因此,使用小细胞作为靶向递送载体有助于降低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分子在体内的抗肿瘤活性。文中将对小细胞的产生与纯化、药物装载、肿瘤细胞靶向性、内化过程以及其用于递送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开发基于小细胞的癌症治疗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肠杆菌共同抗原(Enterobacterial common antigen,ECA)是由多糖重复单元组成的多聚糖,几乎表达于所有肠杆菌细菌外膜,具有生物学功能。ECA由多基因协同作用而合成,这些基因在肠杆菌细菌基因组上成簇存在,形成ECA抗原基因簇。ECA是重要的毒力因子,在肠杆菌细菌入侵宿主、体内存活等过程中有一定作用。同时,ECA在维持细菌外膜渗透屏障、鞭毛表达、群集运动及抗胆酸胆盐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此外,锚定在细菌脂多糖核心区的ECALPS还是细菌重要的表面抗原,能激发宿主产生高水平抗体,可以作为疫苗研究的靶点。结合笔者的研究,文中对ECA纯化、基因结构和合成、免疫特性、生物学功能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