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幼苗萌发法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三江平原不同演替恢复阶段的种子库特征及其与植被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将开垦湿地、不同演替恢复阶段湿地以及天然湿地不同土壤层次(0-5、5-10 cm和根茎)的种子库在两种水分条件下(湿润、淹水10 cm)进行萌发处理。结果表明: 随着演替恢复阶段的进行, 种子库的结构和规模逐渐扩大, 地表群落表现出由旱生物种占优势的群落逐渐演变成以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占优势的湿生群落的演替趋势。恢复7年湿地、恢复14年湿地、天然湿地土壤种子库萌发物种数分别为24种、29种、39种, 植被物种数为21种、25种、14种。湿地类型、水分条件和土壤层次均显著影响种子库萌发的物种数及幼苗数(p < 0.01)。种子库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天然湿地0-5 cm土层种子库种子萌发密度是5-10 cm土层的4倍左右, 而恢复湿地仅1.3倍左右, 且土层间萌发物种相似性系数较低。湿润条件下的萌发物种数显著高于淹水条件, 且两种水分条件下萌发物种的生活型不同。由于恢复时间较短, 不同演替恢复阶段的种子库与植被相似性维持在30%以下。湿地中根茎分蘖出大量的湿地物种, 对于小叶章等优势物种的繁殖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在开垦湿地退耕后的次生演替阶段, 种子库能够保持大量的湿地物种, 通过对湿地种子库与植被的关系研究, 能够为三江平原湿地群落演替与湿地恢复提供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2.
以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见植物三江藨草(Scirpus nipponicus)为研究对象,设置低(5 cm)、中(35 cm)、高(65 cm) 3个水位和低(4 mmol·L-1)、中(8 mmol·L-1)、高(12mmol·L-1) 3个氮浓度交互的室内控制实验,探究不同水位和氮浓度对湿地植物三江藨草幼苗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位对三江藨草幼苗生长、生物量及其分配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随着水位的升高,三江藨草株高增加,分株数、球茎数及根生物量降低,根茎、球茎、地下、地上和总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植株地上生物量分配增加,地下(包括根和球茎)生物量分配降低;氮浓度仅对植株株高、球茎数以及地下与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影响(P<0.05),对分株数及生物量的累积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三江藨草幼苗的生长特征和生物量累积,认为其生长的最适宜水位为35 cm;且低水位有利于植株对氮的吸收,高水位和高氮浓度限制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8年5月至2011年1月对松嫩湖群20个主要渔业湖泊的鱼类资源调查,分析了该湖群鱼类区系特征和群落相似性状况。松嫩湖群的鱼类区系由4目9科34属46种和亚种构成,其中土著鱼类3目8科27属39种和亚种,包括中国特有种3种,中国易危种1种,冷水种5种;由5个区系复合体构成,以东部江河平原区系复合体为主体;鲤形目31种,鲤科26种,分别占优势;鱼类区系具有南北方物种相互渗透、古北界与东洋界交汇过渡的混色类群特征。目前松嫩湖群鱼类群落种类组成的相似度总体较低,群落数量结构的相似度总体较高,鱼类群落相似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导致湖泊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放养、移殖与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的减少与小型化,二者的叠加效应使鱼类群落长期处于受损状态,群落结构及其相似性处在动态变化中,群落内种间关系的协调性、种群结构的合理性和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均在下降。针对这些情况和群落相似性现状,提出未来松嫩湖群湖泊渔业的发展方向是优化调整群落结构,发展多种群湖泊渔业,合理利用土著鱼类资源。  相似文献   
4.
三江平原毛苔草群落近30年演替过程中的种间联结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2×2列联表,通过方差分析、X2检验和Ochiai指数对三江平原毛苔草群落1973年、1983年、2003年3个阶段主要物种的种间联结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演替进展,群落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均表现为显著正关联,关联性排列为1983年>1973年>2003年;成对物种间的联结性质即正、负联结的比例未发生变化;成对物种间达显著相关的种对所占比例呈逐渐增加趋势;物种间的联结程度逐渐增强;相同种对的联结性质或关联程度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三江平原湿地典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三江平原分布最广的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群落和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2个群落的植物物种及其组成特征。结果表明,毛果苔草群落以毛果苔草为优势种,以漂筏苔草(C.pseudocuraica)为亚优势种,二者的重要值之和为56.4%;小叶章群落以小叶章为优势种,其重要值为50.8%。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毛果苔草群落和小叶章群落的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有较大波动,且H与J呈显著正相关,与D呈显著负相关,与S无显著相关关系;毛果苔草群落的H、D、J和S均高于小叶章群落,但差异不显著;2群落的相似性指数为46.5%,表明二者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娄彦景  赵魁义  马克平 《生态学报》2007,27(9):3883-3891
以洪河自然保护区两类典型湿地——河漫滩湿地与碟形洼地湿地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梯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沼泽至岛状林的梯度上:(1)各群落建群种、优势种和伴生种的种类及其优势度,地表覆盖藓类等组成特征均变化明显;(2)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逐渐增加格局,丰富度指数分别为26、41、51、68和82;(3)群落的α多样性的变化格局与丰富度格局不太一致,Shannon-Wiener多样性与Pielou均匀度的变化格局基本一致,呈不规则"N"型格局,Simpson优势度的变化格局正好与它们相反,呈不规则倒"N"型格局;上述格局的两个"拐点"出现在沼泽化草甸群落和湿草甸群落中;(4)群落的β多样性——相异性系数和Cody指数均呈先降后升的格局,二者的最小值出现在沼泽化草甸群落和湿草甸群落之间,最大值出现在灌丛草甸和岛状林群落之间;研究认为,典型湿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的梯度变化主要于生境的变化有关,α多样性的变化格局主要与生境的变化和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有关,β多样性的格局的原因比较复杂,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农田开垦对三江平原湿地土壤种子库影响及湿地恢复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子库是湿地植被恢复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同时期的耕作土壤中残留的种子对开垦湿地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温室萌发法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对三江平原天然湿地、不同开垦年限湿地种子库结构和规模进行了研究,以了解不同开垦年限湿地种子库特征及其在湿地植被恢复中的潜力.本次实验共萌发物种50种,随着开垦年限增加,萌发物种逐渐减少,天然湿地、开垦1年、3年、10年、20年的湿地分别为34种、31种、21种、21种和8种,萌发物种数与种子库规模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F1=8.32,F2=5.946,P<0.001).种子库密度以天然湿地和开垦1年湿地最大,分别为7624粒/m2,9836粒/m2.随着开垦年限增加,种子库规模逐渐减小,开垦3年、10年种子库密度为4336粒/m2,4872粒/m2.开垦20 a后,显著减少为432粒/m2.湿润条件下萌发物种数及种子密度显著高于淹水处理,种子库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0-5 cm土层种子库规模显著高于5-10 cm.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作为该地区优势物种,由最初的1192粒/m2,经过20 a开垦后在种子库中消失.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开垦年限范围内,开垦湿地土壤中仍然保留大量的湿地物种种子,在湿地恢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8-2011年镜泊湖和五大连池鱼类学调查结果和历史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火山堰塞湖鱼类区系特征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状况.东北地区火山堰塞湖鱼类区系由9目16科47属64种土著种构成,其中国家Ⅱ级野生保护物种1种,中国特有种4种,中国易危种5种;64种鱼类中,鲤形目44种,鲤科37种,分别占优势.东北地区火山堰塞湖鱼类区系由7个区系复合体构成,以东部平原区系复合体为主体;南北方重叠种、北方特有种分别占53.1%和46.9%.东北地区火山堰塞湖鱼类群落Shannon、Fisher-α、Pielou、Margalef和Simpson指数值分别为2.078、4.536、0.575、3.723和0.269,土著种多度分布格局可以用对数正态分布描述;与镜泊湖亚群落间Bray-Curtis、Morisita-Horn、Ochiai、S(o)rensen和Whittaker指数值分别为0.820、0.992、0.870、0.862和0.138,与五大连池亚群落间各指数值分别为0.210、0.516、0.838、0.825和0.175.东北地区火山堰塞湖鱼类区系具有南北方物种相互渗透、古北界与东洋界交汇过渡的特点;群落物种多样性程度较高,物种结构较稳定,但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沼泽湿地垦殖前后土壤温度变化及其对土壤热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沼泽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环境功能,其对全球气候变化较为敏感,土壤温度变化能够很好地指示气候的波动.沼泽湿地土壤温度呈明显的“正弦曲线”型年、季动态,不同深度土壤年均温度呈“U”型特征.5~9月份沼泽湿地10 cm土壤平均温度为11.69±3.04 ℃,垦殖后农田土壤为15.80±3.41 ℃沼泽湿地土壤8、9月份土壤呼吸分别为156.41±76.91 mg·m-2·h-1和116.75±57.43 m-2·h-1,是同时期农田土壤呼吸通量的14.6%和13.1%, 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通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三江平原沟渠土壤种子库在湿地植物保护中的作用及其在湿地恢复中的潜力,该文采用幼苗萌发法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三江平原不同开挖年限沟渠的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沟渠具有较大规模的土壤种子库,边坡种子库显著大于底泥种子库,边坡种子库密度为8 973–25 000 seeds·m–2,底泥种子库密度为506–1 488 seeds·m–2。开挖10年、20年和30年的沟渠土壤种子库共有50种植物萌发,隶属于20科41属。开挖10年、20年和30年的沟渠土壤种子库萌发物种数分别为37种、34种和33种,地上植被物种数分别为25种、33种和22种。土壤种子库和相应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38.7%、35.8%和32.7%。随着植物群落演替的进行,地上植被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逐渐增大。三江平原沟渠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中保存了大量湿地植物,表明沟渠具有保护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作用,沟渠土壤种子库具有湿地恢复的潜力。随着沟渠开挖年限增加,沟渠植物群落呈现退化特征,建议对沟渠系统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