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交通设施对可可西里藏羚季节性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基于对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内藏羚跨越青藏公路及青藏铁路的监测结果,初步探讨了公路及铁路对藏羚季节性迁移的影响。观测结果显示,目前对藏羚迁移的主要干扰因素为:交通设施自身的屏障作用、人为活动、公路交通流量、未清理施工现场及未恢复植被等。本文通过对野生动物通道的使用情况监测和对不同通道形式的使用评价,为未来铁路建设和野生动物通道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青海祁连山地区兽类分布格局及动物地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夏霖  杨奇森  相雨  冯祚建 《兽类学报》2003,23(4):295-303
根据2001~2002年对青海祁连山及周边地区的考察,结合历史资料对青海祁连山及临近地区的兽类分布格局及动物地理分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兽类分布信息对该地区进行聚类,用物种分布的相似性聚类结果分析该地区兽类区系特点。结果表明:湟水河谷兽类区系特殊;祁连山中部与青海湖北岸山地的区系成分近似;祁连山西部与其它区域区系差异明显;柴达木盆地东部与祁连山中部相近,而与柴达木盆地中、西部相区别。本地区的兽类分布格局与植被关系密切,充分体现出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的特点。本区特有种类比较缺乏,在不同生境交错带具有各种成分混杂和相互渗透的现象,既包含了东部黄土高原和东南湿润地区的区系成分,又不乏典型的青藏高原种类,同时还与蒙新区有一定的联系。从而体现出祁连山地区在兽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动物地理方面的边缘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3.
广西陆栖兽类动物分布格局及区划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广西陆栖兽类种类,数量和分布特点。结合自然地理条件,探讨了广西陆栖兽类支持发布格局,并将广西兽类地理区划为7个小区:Ⅰ桂西南缘山地小区;Ⅱ桂南沿海台地平原小区;Ⅲ桂西南丘陵盆地小区;Ⅳ桂中丘陵山地小区;Ⅴ桂中及桂东低丘台地,山地,谷地小区;Ⅵ桂西北岩溶山原盆坝小区;Ⅶ桂东北南岭山地小区。广西陆栖兽类区域分化不明显,而受地形因素的更显著,海拔较高的桂西,北边缘山地区系成分较为近似,而与东部和南部沿海低海拔的丘陵,低山及盆地形成较明显的差异。盆地内弧形山脉的动物区系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黄薇  夏霖  冯祚建  杨奇森 《兽类学报》2007,27(4):325-337
通过整理文献资料,依据Wilson和Reeder(2005)兽类分类系统,共收集到新疆兽类138种,分别隶属8目22科。根据兽类在各个特定分布区的分布特点,采用Ward的方法对各特定分布区进行聚类,依据特定分布区的相似性聚类结果,并结合自然地理条件,对新疆兽类动物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探讨,并将全疆兽类动物地理区划划分到第Ⅲ级。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与分布区的环境异质性密切相关,同时,区域环境一致性较高的地区,其兽类区系成份相似度亦较高,聚类结果的一致性较强;新疆兽类的分布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较显著,天山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明显的地理界限对兽类的交流、扩散起到明显的阻隔作用。  相似文献   
5.
兽类头骨测量标准Ⅱ:奇蹄目、偶蹄目、食肉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奇蹄目(Perissodactyla)、偶蹄目(Artiodactyla)和食肉目(Carnivor)各类群特有的量度及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6.
广西十万大山地区兽类区系及动物地理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7-2000年对广西十万大山地区兽类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鉴定和分析,初步查明十万大山地区共有兽类81种,分别隶属9目23科55属,占广西全省兽类种类的55%,其中拥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14种,广西省地方重点保护动物20种。  相似文献   
7.
圈养马麝夏秋冬活动格局的比较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2000年6月至2001年1月间,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麝场对46只圈养马麝进行扫描取样观察,记录其站立及运动、摄食、反刍和静卧4种行为,并对各行为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圈养马麝的活动有昼夜节律和季节变化,夏季活动型属于晨昏型偏夜型,秋季偏向昼夜型,冬季也属昼夜型但趋于白昼活动;除季节间分布不一的晨昏活动高峰期外,3个季节均有相对恒定的午夜(22:00-01:30)活动高峰;气温是影响圈养马麝活动格局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牦牛的分布及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牦牛原是青藏高原一带的特产动物,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有蹄类动物,为典型的高山高寒荒漠动物,目前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新疆南部,极少数个体见于邻近的印度西北部、尼泊尔、哈萨克斯坦、蒙古和西伯利亚边缘[1],家养牦牛是我国牧区重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兽类头骨测量标准》第四部分,在第一部分基本量度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树目和灵长目各类群特有的量度及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0.
早于放疗、化疗等经典肿瘤疗法,细菌疗法的临床应用在1868年就已被报道。虽然细菌拥有天然的肿瘤靶向能力、侵袭能力和细胞毒性,种类繁多且可塑性强,然而,由于其作用机理不清、可控性弱、安全性差等诸多问题,限制了它作为肿瘤治疗药物的开发和应用。近年来,合成生物学的兴起为肿瘤细菌疗法赋予了新的希望,让它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合成基因线路的研究(如自杀开关、群体感应线路、振荡器和记忆线路等)有助于实现细菌结构重塑、毒性降低、靶向性增强、表型时空可控等特性,从而提高人们对细菌疗法的操控能力。该文概述细菌疗法的发展历程,介绍合成细菌诊疗肿瘤的重要成果,探讨如何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重编程细菌,深度优化肿瘤细菌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