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贵州高原红枫湖水库浮游植物功能分组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国佳  李秋华  陈椽  商立海  张垒  欧滕  高廷进  李钥  邓龙 《生态学报》2015,35(17):5573-5584
为了解贵州高原水源红枫湖水库的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于2012年至2013年枯水期(11月)、平水期(4月)、丰水期(7月)对红枫湖浮游植物与水体进行分层采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库浮游植物可分为25个功能群,其中S1、F、J、B、D、S2、Y、LM是红枫湖主要代表性功能群,而W1、A、W2、K、X3出现频率较低,主要功能群生境特征都适应于中富营养水体,S1适应于透明度较低、混合程度较高的中富营养水体,F适应于深层混合的中至富营养湖泊,J适应于混合的高富营养浅水水体,B对分层敏感适应于中营养水体;各采样点主要浮游植物功能群季节变化大体相同,枯水期、平水期各采样点功能群较少,丰水期功能群最为丰富;水温是影响红枫湖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布变化的主要因子;浮游植物生长策略变化规律为:枯水期CR/R/S策略藻种→平水期R/CR/CS策略藻种→丰水期R/CR/CRS/C策略藻种,水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在物质供给、能量输入均较理想的条件下能充分生长,随着能量限制程度的增加而较其他类群更具耐受性;通过浮游植物功能群与水体环境相互关系可以得出:红枫湖水体处于中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2.
于2008年7-9月对贵阳市中心城区采集的21个大气降水进行了总汞、甲基汞及阴、阳离子浓度的测定,分析了大气降水中总汞与阴阳离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中总汞的平均含量为18 ng·L-1,变化范围为0.4~57.4 ng·L-1;甲基汞的平均含量为0.07 ng·L-1,变化范围为0.02~0.2 ng·L-1.大气降水中的阴离子以SO2-4和NO-3为主,其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51和145 mol·L-1;阳离子主要以Ca2+为主,平均浓度达到了123 mol·L-1,变化范围为3.7~560 mol·L-1,其次是NH4+和Mg2+,其浓度平均值分别为52.2和20.4 mol·L-1.通过分析降水中总汞和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现总汞和阴离子SO2-4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与F-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NO-3不具有相关性.由此初步判定,大气降水中的总汞主要来源于燃煤等人为释放源.  相似文献   
3.
贵州百花湖鱼体汞污染现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西南汞污染严重的贵州百花湖为对象,选取湖中优势鱼、贝类,通过测定其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并结合水体、沉积物汞含量和相关水质参数,探讨了百花湖鱼类汞污染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百花湖鱼体总汞平均含量为28.0ng·g-1,变化范围为4.2~143ng·g-1;甲基汞的平均含量为10.9ng·g-1,变化范围为3.0~39.3ng·g-1.虽然百花湖遭受上游贵州有机化工厂含汞废水的严重污染,但鱼体汞含量并没有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百花湖的鱼主要是人工养殖的草食性或杂食性鱼类,鱼龄较小,且其摄取的食物汞含量低、食物链简单,不利于汞的富集;其次,其较快的生长速度对鱼体汞具有生物稀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8-2009年在我国南方红壤区,研究了3种典型森林恢复方式(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恢复的本地种马尾松人工林和引进种湿地松人工林)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粒径构成、土壤全碳、全氮、全磷、有机碳、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优于两种人工林.综合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和微生物性状得到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天然次生林土壤的综合质量指数(1.20±0.10)显著高于马尾松人工林(0.59±0.03)和湿地松人工林(0.59±0.06),而两种人工林之间差异不显著.在我国南方红壤区,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土壤质量优于人工恢复的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  相似文献   
5.
贵州万山汞矿区污染土壤中汞的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优化Tessier连续化学浸提法对贵州万山汞矿区污染土壤中汞的形态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中汞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79.65%),其次为有机结合态(19.97%)、氧化态(0.31%)、特殊吸附态(0.04%)和溶解态与可交换态(0.03%);除特殊吸附态外,其他各形态汞含量均随距污染源距离增加而降低,特殊吸附态汞在分析土壤中含量变化不明显;生物可利用性(溶解态与可交换态和特殊吸附态)汞占总汞比例较低,但在污染土壤中其含量明显高于未受污染地区.  相似文献   
6.
地表自然过程排汞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表自然过程排汞包括了自然源排汞过程和先前排放的汞沉降到地表后的再排放过程.已有证据显示,地表自然过程向大气的排汞量可能远大于人为活动直接向大气的排汞量.准确确定自然过程汞的释放通量,不仅对正确评价目前减少人为活动向大气排汞对全球环境汞污染的影响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为全球大气汞的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科学理论依据.本综述通过对国内外地表自然排放源相关文献的调研分析发现:由于缺少可靠的观测技术、对地表与大气间汞交换过程和机理的准确认识及大气汞沉降对地表自然排汞过程影响的认识还不清楚,因此目前还难以准确估算地表自然过程向大气的排汞量.近年来,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已具备了开展地表自然排汞及先前排汞沉降后的再释放过程、机理和通量研究的可行性.地表自然过程排汞的研究将是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演化研究领域的前沿之一.  相似文献   
7.
万峰湖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9年9月(夏季)和2010年1月(冬季)对万峰湖(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在万峰湖共监测到浮游植物49种,其中夏季水库表层(0-10 m)浮游植物优势种为蓝藻门中的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kiborskii),底层为硅藻门中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和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在冬季以硅藻门中的小环藻(Cyclotella sp.)和梅尼小环藻为主.夏季,浮游植物表层丰度为13.0×104~54.6×104 cells·L-1,野鸭滩(S2)最高,而以坝艾(S4)浮游植物丰度最低;浮游植物主要集中在表层(0~10 m),以蓝藻组成为主,蓝藻丰度百分数在大坝(S1)最高,达到90.3%,香浓多样性指数夏季高于冬季,夏季表层均匀度指数最低.冬季,浮游植物丰度为17.43×104~25.28×104 cells·L-1,浮游植物主要集中在表层(0~10 m)和中层(10~50 m),水体的各层硅藻所占比例均在90%以上.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看,万峰湖处于中营养状态,冬季水质好于夏季.夏冬两季浮游植物丰度与水体的温度及水深都表现出了较强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水体热分层对万峰湖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9年9月(秋季)和2010年1月(冬季)对南盘江流域峡谷型水库--万峰湖的水温和水化学(DO、pH、总磷)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万峰湖水体在秋、冬季节均存在明显分层,秋季.水体分为3层,0~10 m为混匀层,10~50 m为斜温层,50 m以下为滞水层,这种温度分层阻止了水的对流混合,引起显著的水化学分层,形成底部厌氧层.冬季,水温下降,在水下50 m左右分层,表层随深度增加水温下降,下层为滞水层,水温较为均匀.相关性分析表明,万峰湖在2009年9月(秋季)和2010年1月(冬季)水温和DO、pH、总磷之间均为极显著相关,水化学分层与温度分层同步.  相似文献   
9.
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汞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汞污染土壤的修复问题,一直倍受各国科学工作者关注,土壤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其中,汞污染土壤的植物提取技术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有关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应用技术,如植物挥发、固化及提取等修复方法进行了评述,探讨了植物修复技术在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加快对汞超积累植物的筛选和植物体对重金属耐性机制的研究,对今后开展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高原深水水库—万峰湖富营养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贵州喀斯特高原深水水库-万峰湖为例,研究了其夏季和冬季湖沼学和富营养化特征。结果表明:冬季和夏季湖沼学及富营养化特征区别明显,夏季水温,pH值,溶解氧,电导率等指标在10 m和30 m分别出现明显的分界点,而冬季仅在30 m出现分界点,表明夏季属于双分层型,冬季属于单分层型。表层和底层的水温变化幅度较小,底层温度较高,在10℃以上;底层全年处于厌氧状态,钙离子浓度在0.192~0.235 mg/L之间,镁离子的浓度在0.149~0.196 mg/L之间,但是垂直和季节变化较小。总磷浓度在0~40 m较低,在0.02~0.04 mg/L之间,底层达0.794 mg/L;总氮浓度在0~40 m维持在2.18~3.54 mg/L,夏季略高于冬季,总氮浓度随深度逐渐降低。根据单因子指数判断,万峰湖大多时期属于中富营养状态。万峰湖不同季节的分层特征,反映出了喀斯特高原深水水库湖沼学变化特征,水体分层影响着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和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