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卫生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卫生作为一种新的可持续卫生理念,旨在改变人们对现代城市卫生系统的认识,其基本原理是基于生态系统的物质流闭合循环,包括营养循环和水资源循环。本文在阐述生态卫生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从技术创新、规划与管理、社会实践三个视角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指出目前生态卫生系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方案设计对居民意见的反馈环节不到位;其次,全套生态卫生技术的集成和示范相对比较欠缺;第三,不同类型方案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环境、卫生风险的比较研究有待加强。结合中国实际,分析制约中国生态卫生建设的瓶颈因素包括对生态卫生系统可接受性考虑不周、缺乏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的支持与保障、关键设备和工艺有待研发、服务支撑体系的配套辅助不够完善等四方面,并提出城乡不同的生态卫生发展方案、设置管理机构、落实技术规范及标准、推进宣传教育、制定政策法规等建议,以期为中国生态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活垃圾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代谢是导致城市发展、能量生产和废物排放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过程的总和。生活垃圾管理系统是一类典型的、具备社会、经济、自然要素的复杂系统,它不仅同管理体制、技术水平和居民素质有关,也贯穿生产、消费、流通、还原过程,更和水体、土壤、大气、生物、矿产等自然环境紧密联系。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城市生态系统代谢思路,在生活垃圾碳、重金属、营养元素和能量的城市代谢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未来该领域研究需重点关注的方向。生活垃圾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代谢效率等方面的研究,可为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评价、规划、工程、管理研究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周传斌  戴欣  王如松  黄锦楼 《生态学报》2011,31(16):4749-4759
生态社区建设融合了建筑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原理,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社区发展模式。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的一级指标框架下,采用定性或定量的评价指标,评判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对生态社区的概念和内涵、形成与发展历程、国内外生态社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综述了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包括评价主体、一级指标框架的构建、二三级指标使用的频度分析及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最后总结分析了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研究中对外环境关联、动态发展、参与性与适应性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将复杂性理论、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和生态足迹分析引入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以提高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参与性。  相似文献   
4.
王如松  周传斌 《生态学杂志》2008,27(7):1200-1206
立足于社会一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框架,以中国农村卫生系统为重点,在分析卫生系统现状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布局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划分了中国发展生态卫生的6个分区,并研究了各分区现状及其4类卫生系统的人口分布.缺乏基本卫生设施的地区是未来中国发展生态卫生的最大潜力地区,这些地区包括了严重缺乏投入资金的4 682万农村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占67.8%.若在该区域推广生态卫生,可能产生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如下:带动新兴产业,增加5~10万的直接就业机会;降低疾病感染率;回收沼气56万m3;卫生厕所投入控制在可接受的600~750元·户-1;促进生态农业循环;降低污染物排放、保障生态安全.文章还探讨了中国生态卫生的分区发展对策和系统瓶颈.  相似文献   
5.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处理主要过程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厌氧消化是我国餐厨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微生物在其处理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但是目前对其不同工艺单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较少。【目的】通过分析各工艺单元的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为改进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某餐厨垃圾处理厂油水分离、厌氧发酵、沼渣脱水等3个工艺单元产生的废液样品,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其菌群组成、丰度、优势菌群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初始油水分离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种类相对较少,而经厌氧发酵和沼渣脱水处理后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种类较丰富。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各单元样品中所占平均比例最高,为81.1%,其次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分别占15.81%和4.59%;在属水平上,相对丰度较高的菌属为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互营单胞菌属(Syntrophomonas)等。餐厨垃圾处理过程中的部分菌属可能具有资源-环境双重属性,例如在沼渣脱水单元相对丰度高达32.67%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该菌属中既存在少部分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也具有生产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功能菌。影响各组样品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最显著的因子是p H值,其次是总糖的含量。【结论】研究明确了典型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处理工艺单元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提出了优化处理工艺、强化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晶茹  聶鑫蕊  周传斌  石垚  刘瑞权 《生态学报》2015,35(14):4891-4896
生态产业园已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我国的生态产业园明显存在着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提出了农工共生型生态产业园的概念,这是一类以工业园区为核心,集园区周边各类型农业相关企业、合作组织、农民、乡镇及农田为一体的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区域产业共生体系。农工共生型生态产业园可以实现核心园区与周边腹地的协同发展,可以提升区域整体的生态效率。给出了农工共生型生态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建设意义及设计原则。并以农业大省河南省中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案例,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及资源优势,构建了由3条产品链及一条服务链所组成的农工共生型产业生态系统。农工共生型生态产业园是产业共生理论在区域层面的具体实现,是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在产业园层次的创新性应用。  相似文献   
7.
生态卫生适应性优化技术及其复合生态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中西部城市的生态特征,组合了具有不同适应性的生态卫生技术,提出了5种优化技术方案,评价了各技术组合的环境影响、资源回收潜力、经济投入与收益、管理难度和公众接受程度,并分析了技术体系改进后可能产生的复合生态效益.结果表明:原位式生态卫生组合技术的节水和生物质循环能力较优,且综合费用相对低廉,但在城市管理与公众接受度上有一定的不足;集中式生态卫生组合技术易于管理且更易被公众接受,但费用高昂,资源化潜力偏弱.采用生态卫生组合技术改进现有卫生系统后,温室气体排放(以CO2计)将减少70%以上,水环境污染(以BOD5计)将减少约30%,营养物回收(以N、P、K加和计)将提高15倍以上;可以缓解中西部城市近3%的生活能源、10%的生活用水压力和15%的成品粮需求;计入资源化效益后经济投入可节省56%.  相似文献   
8.
中国典型特大城市交通的生态足迹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机动车数量的骤增、交通拥堵、交通污染物排放及能源消耗恶化等城市生态问题,生态足迹可以作为衡量城市交通发展带来生态环境压力的有效指标。本文以北京、上海、天津、杭州、沈阳和成都6个特大城市为研究对象,计算了2005—2012年6个城市的交通生态足迹。结果表明:6个城市交通的生态足迹均有所增加,城市交通的生态环境压力逐年增加,化石能源间接生态足迹在城市交通生态足迹增长中起到主要作用;快速增长的机动车和小汽车及其高出行率导致能源消耗不断增加,是城市交通生态足迹增长的主要原因;完善的轨道交通及慢行交通等绿色出行的发展,可以有效降低特大城市自驾出行的次数,优化交通出行结构,缓解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信息的常州市热岛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州市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单窗算法”对TM卫星第6波段进行解译,得到卫星过境时常州市区的地表温度(LST)分布图。结果表明:2006年9月18日卫星过境时常州市城区地表平均温度的热岛强度为3.81 K;常州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一个片区结合多个组团”,与城市的发展格局基本一致,表明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形成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城市工业用地的地表平均温度极显著高于城区,表明工业生产消耗大量能源而产生的人为热对常州市热岛效应的形成以及热岛强度的增强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戴欣  周传斌  王如松  王丽丽 《生态学报》2011,31(19):5616-5622
交通出行的便捷和绿色程度是城市生态社区评价的关键内容。基于生态社区评价研究中交通出行相关指标的筛选及分析,选择了评价社区交通出行生态水平的5项关键指标,即居民工作出行时长,社区停车状况,绿色出行比例,公共交通满意度,社区停车环境满意度,建立了基于交通出行数据采集的客观评价和基于居民满意度问卷调查的主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选择北京市城区和近郊的4个不同社区案例进行调查、评价和比较,验证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及北京典型社区的交通出行生态水平。北京居民工作出行时长在60 min以内的占样本总量的75%左右,7%的居民出行时长在90 min以上;居民平均绿色出行比例为69.5%;北京居民对公共交通的满意度约为46%,对社区停车环境满意度则不足19%。居民工作出行时长指标可以更直接的反应交通便捷程度,而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会影响到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的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