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痛泻要方对"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道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番泻叶-离心管束缚夹尾法"进行"肝气乘脾"泄泻造模,造模成功后以痛泻要方治疗,造模和治疗后分别分析小鼠肠道酶活性。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小鼠肠道内容物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t=4.007,P=0.015),纤维素酶、蛋白酶、蔗糖酶活性下降不显著。模型组小鼠肠黏膜蛋白酶、淀粉酶、蔗糖酶活性显著下降(t_蛋=5.652,P=0.005;Z_淀=-1.964,P=0.050;t_蔗=4.737,P=0.009)。痛泻要方治疗后,中药干预组小鼠肠道内容物蛋白酶、纤维素酶、乳糖酶和蔗糖酶活性变化不显著;自然恢复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t=-7.497,P=0.002)。中药干预组小鼠肠道前段黏膜蛋白酶、乳糖酶、淀粉酶、蔗糖酶活性恢复不显著;中药干预组小鼠肠道黏膜中段乳糖酶、蔗糖酶活性显著低于自然恢复组(t_乳=4.074,P=0.013;t_蔗=8.072,P0.001),而蛋白酶、淀粉酶及纤维素酶活性均高于自然恢复组;中药干预组小鼠肠道后段黏膜乳糖酶、蔗糖酶及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t_乳=-7.962,P0.001;t_蔗=-15.921,P0.001;Z_淀=6.489,P=0.034),蛋白酶与纤维素酶活性均有所升高。结论 "肝气乘脾"泄泻肠道内容物及黏膜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痛泻要方对"肝气乘脾"泄泻小鼠肠黏膜乳糖酶、蔗糖酶及淀粉酶活性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
根系作为水稻(Oryza sativa)植株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多种作用, 包括植物的固定、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获取以及氨基酸和激素的生物合成等, 其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以及抗性等密切相关。目前, 通过遗传及生化等诸多手段, 已挖掘到较多水稻根系QTLs与控制基因。该文综述了水稻根系QTL和基因的研究进展, 并对未来根系研究进行展望, 以期为进一步克隆水稻根系基因和完善水稻理想株型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闽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魏黎灵  李岚彬  林月  吴仪  祁新华 《生态学报》2018,38(12):4317-4326
生态安全已经成为时下研究的热点问题,而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 Footprint)是评价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目前鲜有应用改良后的生态足迹方法探讨海湾型城市群生态足迹以及生态安全状态的成果。鉴于此,论文以闽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以NPP数据反映现实生物量,采用"国家公顷"实现产量因子区域化,测算2010—2015年的区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生态压力指数,评价区域生态安全状态。结果表明:2010—2015年间,闽三角城市群的生态足迹快速增长,其中泉州与漳州增长迅速,而厦门则略有下降;区域总体生态承载力缓慢下降;城市群大部分区域呈现生态赤字且越发严重,其中厦门最为严重,泉州次之,漳州相对较轻;城市群生态压力指数持续增长,生态安全等级升高,与生态赤字情况总体相符,生态安全问题亟需解决。有助于拓展与丰富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研究的视角与案例,并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铁皮石斛对脾虚便秘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铁皮石斛对脾虚便秘的疗效机制及临床组方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2只SPF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铁皮石斛组和枳术汤组,每组3只。造模阶段正常组灌胃无菌水,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番泻叶水煎液灌胃7 d后,限制饮食饮水8 d,建立脾虚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无菌水,治疗组分别以铁皮石斛和枳术汤水煎液干预5 d。治疗结束后,收集各组小鼠盲肠内容物样本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 脾虚便秘小鼠排便量减少,粪便细小,干燥,质硬,呈黄色。铁皮石斛和枳术汤分别治疗后,小鼠排便量增加,粪便软硬适中,呈黑褐色。测序分析发现,正常组与铁皮石斛组的共有OTU数最多,与枳术汤组的共有OTU数最少。α-多样性指数与PCA结果表明,铁皮石斛组菌属结构较其余两组更接近正常组小鼠。物种相对丰度及组成结果表明,铁皮石斛增加了脾虚便秘小鼠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抑制了乳杆菌属、拟杆菌属相对丰度,但对菌群丰度的调节作用不及枳术汤;LEfSe分析与随机森林分析鉴定出布劳特菌属和活泼瘤胃球菌是铁皮石斛组与其他组别的差异菌群。结论 铁皮石斛能恢复脾虚便秘小...  相似文献   
5.
中医天人相应观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贯穿中医学体系始终,体现了中医学的生态学理念。微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属于生态医学的范畴,尤其是近年对微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发现其研究结果与中医学观点存在共同之处,并已有学者论证二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回顾性分析了中医天人相应学说和微生态学内容,发现二者在理论起源、发病机制、防治和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并且创新性地从微生态学角度解读中医天人相应学说,从而论证中医学说的正确性和现实性,也为中西医的进一步融合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五苓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predominant-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18只SPF级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五苓散组,每组6只。采用番泻叶灌胃结合急性束缚应激的方法制备IBS-D模型。造模成功后,五苓散组小鼠给予五苓散7.93 g/(kg·d),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剂量蒸馏水,2次/d,连续4 d。治疗结束后,我们分别收集各组小鼠肠道内容物,进行肠道酶活性及肠道菌群的特征分析。结果肠道酶活性分析显示,造模后小鼠肠道内淀粉酶(P=0.298)、蛋白酶(P=0.017)和乳糖酶活性均下降(P<0.001);五苓散治疗后小鼠肠道内淀粉酶(P=0.213)、蛋白酶(P=0.085)和乳糖酶(P<0.001)活性均上升。肠道菌群分析显示,IBS-D小鼠肠道菌群发生明显改变;五苓散治疗后肠道菌群的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均有所恢复。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uncultured_bacterium_o_Chloroplast、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在五苓散治疗后相对丰度虽有变化,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五苓散治疗后,IBS-D小鼠肠道菌群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比值(F/B值)显著下降(P=0.013)。通过PICRUSt2对肠道功能进行预测,发现五苓散治疗IBS-D可能通过影响代谢途径(metabolic pathways)、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抗生素的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antibiotics)、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代谢(microbial metabolism in diverse environments)、氨基酸的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of amino acids)等代谢通路发挥作用。结论五苓散可能通过恢复肠道酶活性、调节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及功能进而发挥对IBS-D的治疗作用,为五苓散治疗IBS-D提供了新的临床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7.
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机体由于饮食、药物等因素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时,会造成有益菌的减少和有害菌的增多,肠道菌群释放的炎性物质进入血液中,容易引发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本文通过分析以往文献中肠道菌群在肥胖症、2型糖尿病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的变化,以及中药或方剂对其干预后的菌群变化,为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依据。同时阐述了肠道菌群在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施治中的潜在应用,有利于促进微生态与中医的结合,更有利于促进中医证型的客观化与规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微生态学与中医学的一致性,以及中医证型及方剂治疗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特定肠道菌群与中医方证的关系对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肠道菌群与疾病、中医证型及方剂疗效的相关性研究现状,认为同一疾病不同的中医证型具有不同的肠道菌群变化特征,明显富集或降低的肠道菌群与证型密切相关,甚至有望成为诊断的生物标记物。方剂能调控特定的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方剂的疗效,借助肠道菌群的特征变化理解方剂疗效机制,有望辅助方剂的临床运用与选择。因而,深化肠道菌群在中医方证的研究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新兴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患者病原学、耐药性特点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与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感染科于2018年7月-2021年5月收治的188例OMS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OMSI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来源,感染病原学特点、耐药性特点;所有患者均采用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治疗,根据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分为创面愈合良好组(n=153)和创面愈合不良组(n=35),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CRP、PCT、D-D水平。结果: 188例OMSI患者感染部位分布依次为颌下间隙(34.57%)、眶下间隙(27.13%)、咀嚼肌间隙(17.02%)、颊间隙(11.17%)、咽旁间隙(10.11%),感染来源占比依次为牙源性(74.47%)、腺源性(14.89%)、其他(10.64%)。188例OMSI患者中共分离检测出337株病原菌,其中需氧菌172株(51.04%),厌氧菌101株(29.97%),需氧-厌氧菌64株(18.99%)。主要感染致病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红霉素具有高耐药性,克林霉素和亚胺培南对需氧菌、厌氧菌、需氧-厌氧菌均具有较高活性。治疗后创面愈合良好组CRP、PCT、D-D水平低于创面愈合不良组(P<0.05)。结论:OMSI患者以牙源性感染为主,感染部位多发生于颌下间隙和眶下间隙,病原菌类型多样且耐药情况较严重,临床治疗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创面愈合良好患者血清CRP、PCT、D-D水平降低,因此,降低血清CRP、PCT、D-D水平可能有助于OMSI患者VSD术后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海人藻酸(Kainic acid,KA)海马内注射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及雷公藤甲素(TRP)对其的影响。方法:90只SD大鼠(200~220g)随机分为3组:右侧海马注射生理盐水后生理盐水灌胃作为对照组(NS NS),右侧海马注射海人藻酸后生理盐水灌胃干预组(KA NS),右侧海马注射海人藻酸后雷公藤甲素灌胃干预组(KA TRP)。动物存活1天,3天,5天,7天,14天后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和数目的变化。结果:(KA NS)组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数目明显增多,胞体明显增大,突起变短,变粗,与(NS NS)组相比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KA TRP)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胞体变小,突起变细长,与(KA NS)组相比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KA注射后可导致大鼠海马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雷公藤甲素对KA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